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80年代的台湾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3日09:37  南方人物周刊

  南方朔  台湾知名政论家

  到今年1月13日,他已逝世满21周年了。犹忆蒋经国活着时的最后岁月,那时台湾民主运动勃兴,他这个当权者自然成了廉价的最大箭靶。也被说得一文不值!他的政治是威权政治,他是压制民主和白色恐怖的元凶,他是外来政权的代表,他的治理靠的是特务统治。但所有这些不堪的负面评价,而今又何在?

  在他逝世的21年里,台湾领导人已三度更替,但无论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有哪一个可堪与蒋经国想比拟的?于是,蒋经国自己无言,但历史及后来的人有言,在所有的民意调查里,蒋经国都是遥遥领先他人的最优领导人。这不是台湾人对威权时代有乡愁,而是在经过20多年的历史淘洗,人们终于惊悟到蒋经国当然不完美,但却是相对最好的领导人。

  在他最后的20年里,蒋经国身体力行,把亲切、平凡、不做作、以民为本的朴素政治风格完全体现。他和蒋介石完全不同,老蒋多少都还有一些宫廷封建的身段,而左翼出身的他,却完全不同。他没有几套西装,住家极其朴素,他经常下乡,可以随便在小摊饮食。今天台湾的政商圈都讲究排场,他完全没有这一套,更别说什么打小白球,家人有喜事就像王子公主一样搞奢华了。平民化的这种特性,乃是异数,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没有一个人学得会,因而那是人格的一部分,它是自然流露,不可能为仿效。

  李敖  台湾著名作家、政论家

  今年4月1日(编者注:李敖此文写于1990年8月1号,节选自《李敖新文集》第一卷,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马英九在所谓“蒋经国先生的思想行谊与事功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一篇所谓“学术论文”,标题是《蒋经国先生与复兴基地建设》,里面说了许多与“学术”无关的肉麻话外,还写了许多根本不实的马屁“论文”。

  例如马英九奉承蒋经国,说蒋促进“文化建设的推动”。其实三四十年来,扼杀开明进步人士“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之自由”(宪法第十一条)的,不是别人,正是蒋经国。

  例如马英九奉承蒋经国,说蒋“晚年”推动“重大政治改革,如解除戒严、开放组党、开放大陆探亲等措施,更为台湾地区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历史性的里程碑”。其实蒋经国在“青年”、“壮年”、“中年”的几十年时间里干的是什么?岂不正是在大力厉行戒严四十年吗?岂不正是在钳制组党——扼杀“人民有集会及结社之自主”(宪法第十四条)吗?岂不正是在禁止大陆探亲——扼杀“人民有居住及迁徙之自由”(宪法第十条)吗?

  诸如此类扼杀宪法上人民权利义务的,始作俑者,固是蒋经国的老子,但是真正执行人,却是蒋经国自己。蒋经国在台四十年,他有四十年的机会,又有三十年的机会,又有二十年的机会,又有老子死后二十年的机会,他都毫不把握,最后,在四十年的强人统治之后,在死前几个月里,在衰病侵寻中,在美国人一再压力下,只不过虚晃几着,搞一点开放党禁、报禁、探亲的噱头,一点换汤不换药的解严戏,就备受马屁之颂了,这叫什么比例!又叫什么公道!

  有人说:“看人只看后半截。”蒋经国既然宣布开放这个,解除那个,我们就该与人为善,称赞称赞。可是我认为,称赞任何人都可以,但不能背离事实与真相,蒋经国辣手摧花四十年,最后死前几个月才来了一点怜香惜玉的噱头,我们岂可轻予认定?风骚四十年后才宣布(注意:只是宣布而已)老娘洗手不干了,这种最后几个月的“从良”,为时也未免太短一点了吧?

  胡忠信  台湾知名电视评论员、倒扁四人组成员

  蒋经国已死了21年,但从各种民调显示,蒋经国仍高居政治人物声望的第一名,这位集中国宫廷、俄罗斯共产主义、美国民主价值、台湾本土经验四种文化于一身的谜样人物,正如金字塔旁的人面狮身像,永远是一个难解之谜。 

  蒋经国有中国宫廷的城府计谋,有俄国式的冷酷与豪迈,又有向美国民主认同的学习精神,他的理想在台湾落实,使台湾走向政治民主、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过世前一年蒋经国自许:“我也是台湾人。”如果没有蒋经国提拔李登辉,是否有后续的民主化与台独浪潮,这些“后设历史学”(what if)的假设,就留待历史学者去论辩吧。 

  蒋经国有一句名言:“今日不做,何时做?今日不做,明日就后悔。”以蒋经国传人自居的马英九,最需要“反思”的地方不正是蒋经国的意志、勇气与决心?“经国周”很快就过去,纪念活动以后,马英九必须面对的挑战与困境,正是领导力、执行力、公信力,这才是避免“神格化”蒋经国,实事求是、往前迈进的精神所在。  

  马英九  台湾地区现任领导人、曾担任蒋经国英文秘书

  从追忆经国先生到思考台湾未来,区分了两个时代的传承、演变、差异以及政策基础所做的思辨。英九追随经国先生6年的时间中,看见他为政的内敛、沉稳与自省,深刻体会到高瞻远瞩、慎谋能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意义。

  经国先生生前说过许多话,但关键并不在于那些话的字面意思,更不在于谁跟他最近、听到最多以及“最得到真传”。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那个时代成功的因素,并在分析过去与现在的异同中,取得再进步的力量。经国先生是人,不是神,我们不必把他神化。我们纪念他,是怀念那一个满怀希望的时代,那个时代毕竟已经远去,但是时代的精神却长存。后继者应有效法他的雄心,台湾才能更上一层楼。 

  我们可以说经国先生是一位威权时代的开明领袖,他一方面振兴经济、厚植国力,一方面亲手启动终结威权时代的政治工程。我们崇敬他,就因为他能突破家世、出身、教育、历练乃至意识形态的局限,务实对应变局,进而开创新局,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身影,不仅不曾褪色,反而历久弥新。

  傅国涌  大陆学者

  蒋经国从默认民进党到解除“戒严”,开放报禁、党禁,并不完全是被动的、无奈的抉择,更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想法,而是经过了相当时间的酝酿。蒋经国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有国际的背景特别是美国的影响,有岛内民间反对运动持续不断的抗争,民意不可违,还有种种错综复杂的客观因素,但有一点不能否认,那就是他个人主观上的诚意和努力,他的胸怀、眼光和气度,他身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所给予他的重新创造历史的勇气。

  疾病缠身的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他要向历史作出交代,给岛上留下一个和平转型的空间。这是他的睿智,也是他的务实,他在生命最后时光的大手笔,成就了一个政治家的美名,成全了那块饱经患难的土地。有的时候,特别是关键时刻,一个处于关键位置的政治人物,他的取向、选择往往能决定历史的走向。

  李钟琴  作家

  蒋经国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敢想敢做,有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更有定国安民的能力。

  蒋经国“辣手摧花四十年”固然应该谴责,但他晚年“怜香惜玉”,并由此带来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当然应该予以认定。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其经国先生之谓乎?

  蔡英文  民进党现任主席

  蒋经国是历史人物,外界的评价有正面、有负面,国民党要纪念蒋经国先生,没什么意见,但如果拿蒋经国来做政治消费,甚至有人说是造神运动,则是很不应该的事,这是消费历史人物,也是浪费社会的整体资源。

  (实习记者  李敏整理)

  1980年代的台湾社会

  1980年代是台湾全面起飞的年代,无论是经济、科技、艺术、出版、电影、流行音乐,都表现出高度的创造力。

  人民求知若渴,知识性的杂志、书籍和在职进修皆风行一时,而且受到广泛的讨论。过去“藏富于民”的做法,逐渐形成了“藏智于民”的结果。

  如此噪动的社会,反映在政治上一样是生动有力。1977年,因桃园县长选举发生了“中坜事件”、1979年非国民党人士在高雄游行引发了“美丽岛事件”,接着反政府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受政府管制的杂志如雨后春笋,内容许多是批评政府或揭露蒋家的秘闻。尽管有些是明显的胡诌,但在政府公开的打压下,反而激起人们一睹为快的欲望。许多文化商人冒着被封馆关门的危险发了大财。

  对于异见人士的活跃现状,大多数的国民党人士一开始马上联想当年在大陆的情形,并主张用强硬的手段对付。起初蒋经国也想严厉镇压,并且惯性地认定人民会站在他这一边,然而这一次人民并不必然会站在他这一边。人民已不像过去那样,因为生活的改善就对政府感恩戴德,他们变得更富裕的同时,也变得更聪明、理智。

  这批新兴的中产阶级,在政府与异见人士之间常常扮演着中立的角色,其是非的评判标准,仍然是根据他们本身的利益。社会变得更多元,涌现了许多类似消费者、环保、妇女、伤残者等中间组织,社会管理的专业分工也比过去细腻,因此过去那一套由政工人员传达指示以统一行动的方式,也成了社会进步的阻碍。过去满怀理想、朝气蓬勃的政工人员,现在已是中年人了,他们不像过去那样受到尊重,他们的指示不再被理所当然地接受。

  事实上,在更多人的眼中,政工人员看来像是无一技之长、只会官场逢迎而且一旦丢了工作就没地方去的可怜人。他们退出历史舞台的时机已日渐成熟了。

  大致上,中产阶级要求更开放、更专业的政治和社会管理规范,因此他们会支持异见人士的冲撞。不过同样的,如果异见人士丢石头、烧车子,他们也会强烈谴责,并立刻站在政府这一边,因为社会动荡同样威胁他们的利益。

  因此,中产阶级要求在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开放政治民主,这种特性会促成政府持续开放,同时也迫使异见人士在体制内进行和平改革,并接受他们所参与制定的法律的所有规定。

  本文节摘自《历史照片的历史问题》一书,秦风著,文汇出版社2003年1月版)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 蒋经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