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苏州灾区援建队指挥长沈国芳的三个关键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9日11:38  廉政瞭望

  指挥长沈国芳的三个关键词

  ■文/本刊记者 衡洁

  第一个关键词:效率为王

  沈国芳发火了。

  “说了4月中旬就要封顶的,怎么现在还不赶工?!有的房子里连一个工人都没有,到底是怎么回事?”在绵竹市孝德镇大乘村的农户集居示范点建设工地上,沈国芳脸上满是焦急。

  这是2009年3月29日,星期天。当然,对于苏州市援建指挥组指挥长沈国芳来说,这天同样是工作日。没人注意到,沈国芳的左臂上多了一块黑纱。这位指挥长头天才处理完父亲的丧事从苏州赶回来,第二天就准时出现在了工地现场。

  “工期要求很紧,这里的工作更需要我。”沈国芳坚定的语气掩盖了他内心的伤痛。

  效率为王。这是这位指挥长工作手册里的第一关键词。

  “5·12”汶川大地震后,时任苏州市吴中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的沈国芳心情非常沉重。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关注地震灾情的最新进展。“看一次心痛一次,除了捐钱捐物,总想着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沈国芳说。

  2008年7月24日,组织上找他谈话,打算提拔他担任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并安排他作为苏州援建指挥组的负责人,选派到绵竹进行长期重建工作。沈国芳二话没说,一口答应。两天后,他就和苏州市委书记、市长一起前往绵竹进行了考察调研。

  “虽然当时板房已经建起来了,但绵竹的景象还是很凄惨,断壁残垣,看着心里就很难受。”沈国芳说,“我想我们的重建迫在眉睫,一定要以最快速度,还老百姓一个新绵竹。”

  8月6日,沈国芳率领苏州市区及所辖5市的38名工作人员来到绵竹,苏州对口援建前线指挥部挂牌成立。

  苏州援建指挥组办公室副主任周福勇回忆起第一次来绵竹那天的行程,仍记忆犹新:

  4:30,起床集中,赶往无锡机场;

  8:05,无锡飞往成都;

  12:00,赶到绵竹;

  下午,指挥组拜会绵竹市各有关部门,进行各项对口援建工作的衔接;

  17:00,回德阳;

  20:00,召开援建指挥组在绵竹的第一次会议;

  23:30,确定好任务,散会……

  “印象太深刻了,原本还以为有适应的时间,没想到一来就直接投入紧张的工作状态了。”周福勇说,“那天指挥长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才睡,他比我们都辛苦。”

  就在那次会议上,沈国芳和5个县市的指挥长一起讨论研究,明确了援建的任务和职责,确定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的思路,决定打造苏州援建的“民心工程、造血工程、精品工程、廉洁工程”。

  紧接着,援建工作全面铺开。苏州援建的速度让绵竹人民感到惊讶:

  8月13日,初步排定第一批(年内)拟启动项目;

  8月25日,苏州市及所属五市(县)援建绵竹市孝德、东北、土门、广济、齐天、兴隆六镇首期11个项目在孝德镇举行开工仪式;

  10月20日,苏州市区及所辖五市对口援建的首批10个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2009年4月10日,苏州全市在建项目达52个,25个项目主体结构完工……

  “苏州人能干事,干实事,效率高!”这是绵竹当地百姓对苏州援建队的印象。

  “我们要向苏州援建队学习效率,他们对我们的支持真称得上全力以赴。”苏州市对口援建的孝德镇党委书记樊晓鹏这样评价。

  在这惊人的推进速度背后,沈国芳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辛劳。沈国芳不仅要处理苏州本级援建孝德镇的工作事务,还要负责协调处理苏州其他5个县级市在绵竹的援建工作任务,工作异常繁杂。

  “他早晨就喝一碗稀饭,从来不坐,站着喝,喝完就走,赶着去工地。”苏州指挥组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道,“午饭也只用7、8分钟,中午从来不休息,晚上也只睡5、6个小时。真的全心扑在工作上,恨不得工地能一天一个样儿。”

  保障援建工作顺利推进的还有苏州指挥组制定的一系列制度。“万事开头难,我们非常重视一开始的制度建设。”沈国芳说。

  据了解,仅去年8月份,苏州援建指挥组就制定了近20个文件。率先出台了《苏州市对口援建工程建设管理指导意见》、《关于苏州市对口支援绵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招投标工作的若干规定》等文件,有很多举措在省各援建队伍中都是首创,出台实行后被江苏省指挥部推广。“都能出一本书了。其他兄弟组也过来学习。”沈国芳说,“制度建设好,后面的进程就有保证。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苏州没问题!”

  第二个关键词:“造血”理念

  “老樊啊,我们的农房集中点要尽快建好,老百姓等着住呢,晚上我们再碰头开个会吧。”最近,孝德镇党委书记樊晓鹏经常接到沈国芳催促各项民生建设的电话。

  “‘5·12’一周年的节点马上就到了,我们给百姓承诺的各项任务得按期完成啊!”沈国芳说。与百姓相关的民生建设,始终是他心中的切切牵挂。

  早在刚来绵竹的时候,沈国芳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百姓中集中调研了一个星期。“刚来的时候我们心中有一个援建的想法,绵竹老百姓也有他们自己的想法,这需要一个沟通磨合的过程。我得先知道,当地的老百姓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沈国芳说,“作为援建指挥长这个角色,我想做到四个满意:绵竹当地的老百姓满意、后方苏州市委市政府和老百姓满意、绵竹市委市政府满意、江苏省指挥部满意。”

  经过调研,沈国芳决定:将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作为优先考虑的大方向。据介绍,重建过程中,苏州全市(含五县市)将投入5.2亿元左右资金用于医院、学校、敬老院、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6.87亿元左右资金用于农村居民住房的重建担保基金和政策性补助,还将投入1.49亿元用于农户集居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减少,但我们的援建资金是肯定保证的。”沈国芳说,“整个援建下来,苏州市将投入20个亿。”

  而就在这个经济和气温双重冷峻的冬天,沈国芳积极与苏州市民政部门、慈善总会、红十字会沟通联系,共计向六镇受灾群众捐助捐赠过冬物资价值近5000万元,其中棉衣135582件、棉被135467床,给绵竹老百姓带来了冬日的暖阳。

  然而,资金和物资的援建只是“输血”,沈国芳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借机提升绵竹的发展能力。“造血”理念,这是沈国芳心中的第二个关键词。

  “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沈国芳说,“增强造血功能才是从根本上提升灾区科学发展能力的关键。”

  从哪里入手呢?经过对绵竹实地情况的分析,沈国芳把目标锁定了绵竹的特色产业——年画。

  在从德阳开往绵竹的路上,路边民居墙壁上各种各样的年画是绵竹的一大特色。作为“中国年画四大家”之一的绵竹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但是,一直以来绵竹年画的生产都是小作坊式的,没有形成规模。

  “我们要重点支持绵竹年画做大做强。”沈国芳告诉记者,“将绵竹年画与苏州桃花坞的年画联姻,拓展市场,带动绵竹的老百姓致富。”

  记者了解到,苏州市已决定投入2000万资金,在绵竹孝德镇的射箭台村打造一个集年画制作、竹木加工、旅游产业等于一体的年画产业基地。并于2009年3月,在苏州举办了“同心同行·桃花坞——绵竹年画联展”,进一步拓展了两地合作的领域。

  “年画的合作只是个良好的开始。”沈国芳对未来充满信心,“苏州也正处在产业升级中,我们要抓住江苏工业园启动建设的这个大好机遇,积极引导苏州企业到绵竹投资兴业。援建是短暂的,而我们共同的发展是长远的。”

  第三个关键词:国事家事

  2008年9月20日,正当苏州援建指挥组的同志们加紧苦干,准备国庆回家与亲人欢度佳节时,一个电话让沈国芳心神大乱。

  “爸住院了,检查的结果是淋巴癌……你能不能提前几天回来?”妻子在电话那头焦急万分。

  怎么办?沈国芳在心里作着权衡。一方面,平时自己因为工作忙,陪父亲的时间本就不多,父亲现在生病了,为人子女更应该在床前尽孝;而另一方面,国庆临近,很多工程需要在节前安排布置好,进度也得抓紧,如果这个时候提前请假回去,援建工作肯定会受到耽搁影响。

  国事为重!这是沈国芳恪守的第三个关键词。他毅然决定坚守工作,把对父亲的担忧和歉意藏在心底,一直坚持到工作做完,才和其他援建人员一起回到苏州。

  其实,即使是回到苏州,即使是国庆大假,沈国芳也没法好好陪父亲。他得向苏州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研究下一步的援建安排,联系捐赠款物的事宜等等,真正待在医院的时间也只有两个半天。“我父亲是个老革命,他很理解援建的意义,总叮嘱我工作不能延误,一定要把援建工作搞好,不要被别的事影响。”沈国芳回忆说。

  苏州援建队的几名成员原定的是10月6日回川,约好5日带上各自的家人一起聚个餐。谁知在饭店一直都等不到沈国芳。

  “什么?你大哥心肌梗塞送医院了?”快12点时,周福勇接到了沈国芳的电话。得知这个突然的消息时,沈国芳正在来饭店的路上。

  守在医院,4个小时的抢救也没能留住大哥的生命,沈国芳的心沉到了谷底。

  第二天,苏州援建队的其他成员先回到了绵竹,“我们想着指挥长处理好家里的事,怎么也得一个星期后才能回来。”周福勇说。

  谁都没料到,10月8日,沈国芳那熟悉的身影就出现在了绵竹的工地上。后来队员们才知道,为了让援建工作按原计划进行,沈国芳和家里人商量,把大哥的火化时间提前了一天,两天两夜没睡觉料理大哥的后事。

  “家事再大不如国事大。我没什么特别,我们这个团队的成员都是这样做的。”沈国芳淡淡地说。

  之后,沈国芳的岳父也不幸去世,他同样也只是回去了两三天,就回到了援建现场。

  2009年3月6日,沈国芳回苏州出席“同心同行·桃花坞——绵竹年画联展”活动,抽空再次看望了病榻上的父亲,他没想到,这一面竟是他和父亲的永别。

  3月19日下午1点,家里打来电话,说父亲不行了让他马上回来。沈国芳扔下电话就往机场赶。在去成都双流机场的路上,就接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

  “我没有对父亲尽到孝,没有见父亲最后一面……”周围仿佛忽然安静了,只听到一个儿子伤心的低诉,“这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

  结束采访,沈国芳再次匆匆赶往了援建工地。除了他左臂上的黑纱提醒着这个男人正承受着丧亲之痛,没人能看出他心底的悲伤。他照样没日没夜地劳碌着,晚上工作到2、3点是常事;他的母亲也在病中,他仍然只能拜托妻子亲人好好照顾;他自己也忍受着颈椎病的折磨,去医院治疗了三次就因为没时间再也不去了;他对百姓的事仍是那么满心牵挂,工地旁的老百姓现在见到他都能说普通话了……正如樊晓鹏所说:“沈国芳和他的苏州援建队,将心扎根在了我们灾区。正是他们,让我们绵竹人民感受到了人间大爱。”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地震 援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