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地震一周年回望汶川:我们一起走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8日10:29  环球人物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全中国最痛的地方。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磨砺了生命的坚强,考验着民族的意志。

  人们无法忘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伸出双手,拉着哭泣的小女孩,给她活下去的勇气;

  人们无法忘记,千千万万个钢铁战士,伸出双手,用血肉之躯摸索着生命的迹象;

  人们无法忘记,全国各地的孩子、老人,伸出双手,将他们的钱款和衣物捐向灾区……

  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在大灾面前以空前的速度汇集在一起,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

  365天过去了,今天的汶川,已经有了新的色彩。

  志愿者朱延 北川,永远的牵挂

  本刊记者 刘心印

  从2008年8月第一次走进北川县禹里乡,一年中,朱延先后往返那里3次。

  “和很多志愿者一样,只要一离开北川,回到自己原来的生活环境,我就觉得很多东西不一样了。北川,成了心里永远的牵挂。”电话里,朱延告诉记者,很多志愿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才能进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朱延看过一个资料,地震对孩子的影响,最长可持续20年。“我希望能帮孩子尽快摆脱心理阴影。”因为朱延对此有切身的体会,他是唐山地震孤儿。他摆脱这种心理障碍,差不多用了20年。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朱延只有6岁。“我当时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因为父母照顾不过来,我四岁半被他们送到了上海的爷爷奶奶家。我还记得到上海的那天是1974年12月25日……”朱延哽咽了,两眼望着远方,“我家里只剩一个哥哥幸存下来。后来哥哥讲,我们家住在四楼,地震时哥哥直接被从窗户甩了出去,幸好楼下是泥地,又是操场没有建筑物,哥哥才幸免于难。”

  朱延至今也忘不了那一刻的伤痛。“唐山地震第二天,一个邻居小孩递给我一张报纸。我不识字,只觉得奇怪,就拿着往家走。一进门,就看见很多邻居围着,奶奶在那里哭。得知父母遇难的消息后不久,奶奶就中风了。”

  上学后,成为孤儿的朱延,心里的负担越来越重。“小孩子不懂事,有一次因为踢球吵架,就有孩子说我没有父母什么的。学校里开家长会也是我自己去。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才慢慢不刻意回避自己的家庭情况。”朱延说,唐山大地震10周年、30周年,他都回去,那是一种外人无法理解的感觉。

  正是因为这样,汶川发生地震时,朱延的反应更急切。他当时在上海一家物流公司工作。“我直到下午4点多才在网上看到地震的消息。当时报的是7、8级,第一反应是和唐山一样。我2006年去过汶川,那是一个很干净、漂亮的小城镇,当时首先想到的是,那里的救援工作肯定很困难,四处都是山。”

  朱延迅速来到上海的两个志愿者组织,都报了名。“当时需要有专长的医生、护士、心理咨询人员,我不符合条件。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着急,就觉得要赶快去。”朱延又在北京、唐山的两个志愿者组织报了名,表格填了五六份,还是没有消息。2008年7月底,他从朋友那里听说,深圳一个民间志愿者组织在招募,朱延通过了审查。当晚,他就订了去成都的机票。“我8月5日到成都,接着坐车到江油再转到垭上,晚上就去了灾情特别严重的陈家坝。一看到那里的小孩子,和唐山大地震时我的年纪差不多,我就觉得来对了,要留下来。”

  朱延去的北川县禹里乡,是地震中受灾情况最严重的地方之一。震后,整个乡在唐家山堰塞湖中浸泡了两天。泄洪后,直到2008年8月,去禹里乡也只有一条艰难的小路。朱延每次进入,要带两个20公斤的大包,先是坐4个小时的摩托车翻山,然后坐船穿过唐家山堰塞湖,才能到达。

  朱延到禹里乡时,整个乡还没有板房,所有人都住在帐篷里,直接喝引上来的河水,电也时有时无。朱延留在禹里民族中学阅览室和附近两个帐篷小学工作。水土不服,加上生活环境恶劣,他得了严重的湿疹,十几天后脚就肿得无法走路。一直坚持到2008年8月底学校复课,脚伤严重的朱延才返回到成都医治。“我们当时就有了后续援助的想法,所以一边带领孩子们上课,一边进行家访,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情况,想尽量多做一点。”

  回到上海后,朱延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在网上组织了“阳光助学活动”,第一批资助了15个孩子。“我希望能尽量多的帮助他们。”为了掌握更多真实详细的情况,2008年10月,朱延第二次去了禹里乡。这次去,他主要是和当地的中学、小学校长沟通,“我每天就跟着校长,后来,他们被我感动了。”朱延说。

  无论是对于校方还是朱延他们这些志愿者,民间资助的方式该怎样进行,都是一个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我们这种松散的志愿者组织,管理起来难度非常大,每个人对于慈善的理解不同,也没有模式可以参照。所以,在确定资助标准、名单和具体形式上,经常发生争执。”朱延和志愿者们白天上班,半夜在网上讨论、表决。“后来,我们商量出一个方案,每月把钱寄给孩子家长,再打到孩子饭卡上。一个月汇一次,不让小钱变成大钱。再把汇款凭证寄给学校,由学校监督。”朱延说,这种捐助方式,一开始很多捐助人也不理解。“他们觉得太麻烦,每月寄一次,而且还要把汇款凭证给我寄过来。但现在很多人都坚持下来了,不用提醒,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2009年春节,朱延是和禹里乡的孩子们一起度过的。“再去到那儿,我就有了责任,要对捐助人负责。在陪伴孩子的同时,我按学校提供的名单,走访那些受助的家庭。全乡26个村,我们去了20个。”家访过程中,朱延发现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孩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需要6万多元。下一步,他计划发起一个基金会,帮助孩子尽早手术。

  如今,志愿者的工作,占去了朱延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他说:“我之所以坚持到现在,也是为了一种承诺和责任吧。我的能力有限,只是在做普通人都能做的一点事情。”5·12一周年回望汶川

  我们一起走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全中国最痛的地方。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磨砺了生命的坚强,考验着民族的意志。

  人们无法忘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伸出双手,拉着哭泣的小女孩,给她活下去的勇气;

  人们无法忘记,千千万万个钢铁战士,伸出双手,用血肉之躯摸索着生命的迹象;

  人们无法忘记,全国各地的孩子、老人,伸出双手,将他们的钱款和衣物捐向灾区……

  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在大灾面前以空前的速度汇集在一起,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

  365天过去了,今天的汶川,已经有了新的色彩。

  志愿者朱延 北川,永远的牵挂

  本刊记者 刘心印

  从2008年8月第一次走进北川县禹里乡,一年中,朱延先后往返那里3次。

  “和很多志愿者一样,只要一离开北川,回到自己原来的生活环境,我就觉得很多东西不一样了。北川,成了心里永远的牵挂。”电话里,朱延告诉记者,很多志愿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才能进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朱延看过一个资料,地震对孩子的影响,最长可持续20年。“我希望能帮孩子尽快摆脱心理阴影。”因为朱延对此有切身的体会,他是唐山地震孤儿。他摆脱这种心理障碍,差不多用了20年。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朱延只有6岁。“我当时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因为父母照顾不过来,我四岁半被他们送到了上海的爷爷奶奶家。我还记得到上海的那天是1974年12月25日……”朱延哽咽了,两眼望着远方,“我家里只剩一个哥哥幸存下来。后来哥哥讲,我们家住在四楼,地震时哥哥直接被从窗户甩了出去,幸好楼下是泥地,又是操场没有建筑物,哥哥才幸免于难。”

  朱延至今也忘不了那一刻的伤痛。“唐山地震第二天,一个邻居小孩递给我一张报纸。我不识字,只觉得奇怪,就拿着往家走。一进门,就看见很多邻居围着,奶奶在那里哭。得知父母遇难的消息后不久,奶奶就中风了。”

  上学后,成为孤儿的朱延,心里的负担越来越重。“小孩子不懂事,有一次因为踢球吵架,就有孩子说我没有父母什么的。学校里开家长会也是我自己去。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才慢慢不刻意回避自己的家庭情况。”朱延说,唐山大地震10周年、30周年,他都回去,那是一种外人无法理解的感觉。

  正是因为这样,汶川发生地震时,朱延的反应更急切。他当时在上海一家物流公司工作。“我直到下午4点多才在网上看到地震的消息。当时报的是7、8级,第一反应是和唐山一样。我2006年去过汶川,那是一个很干净、漂亮的小城镇,当时首先想到的是,那里的救援工作肯定很困难,四处都是山。”

  朱延迅速来到上海的两个志愿者组织,都报了名。“当时需要有专长的医生、护士、心理咨询人员,我不符合条件。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着急,就觉得要赶快去。”朱延又在北京、唐山的两个志愿者组织报了名,表格填了五六份,还是没有消息。2008年7月底,他从朋友那里听说,深圳一个民间志愿者组织在招募,朱延通过了审查。当晚,他就订了去成都的机票。“我8月5日到成都,接着坐车到江油再转到垭上,晚上就去了灾情特别严重的陈家坝。一看到那里的小孩子,和唐山大地震时我的年纪差不多,我就觉得来对了,要留下来。”

  朱延去的北川县禹里乡,是地震中受灾情况最严重的地方之一。震后,整个乡在唐家山堰塞湖中浸泡了两天。泄洪后,直到2008年8月,去禹里乡也只有一条艰难的小路。朱延每次进入,要带两个20公斤的大包,先是坐4个小时的摩托车翻山,然后坐船穿过唐家山堰塞湖,才能到达。

  朱延到禹里乡时,整个乡还没有板房,所有人都住在帐篷里,直接喝引上来的河水,电也时有时无。朱延留在禹里民族中学阅览室和附近两个帐篷小学工作。水土不服,加上生活环境恶劣,他得了严重的湿疹,十几天后脚就肿得无法走路。一直坚持到2008年8月底学校复课,脚伤严重的朱延才返回到成都医治。“我们当时就有了后续援助的想法,所以一边带领孩子们上课,一边进行家访,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情况,想尽量多做一点。”

  回到上海后,朱延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在网上组织了“阳光助学活动”,第一批资助了15个孩子。“我希望能尽量多的帮助他们。”为了掌握更多真实详细的情况,2008年10月,朱延第二次去了禹里乡。这次去,他主要是和当地的中学、小学校长沟通,“我每天就跟着校长,后来,他们被我感动了。”朱延说。

  无论是对于校方还是朱延他们这些志愿者,民间资助的方式该怎样进行,都是一个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我们这种松散的志愿者组织,管理起来难度非常大,每个人对于慈善的理解不同,也没有模式可以参照。所以,在确定资助标准、名单和具体形式上,经常发生争执。”朱延和志愿者们白天上班,半夜在网上讨论、表决。“后来,我们商量出一个方案,每月把钱寄给孩子家长,再打到孩子饭卡上。一个月汇一次,不让小钱变成大钱。再把汇款凭证寄给学校,由学校监督。”朱延说,这种捐助方式,一开始很多捐助人也不理解。“他们觉得太麻烦,每月寄一次,而且还要把汇款凭证给我寄过来。但现在很多人都坚持下来了,不用提醒,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2009年春节,朱延是和禹里乡的孩子们一起度过的。“再去到那儿,我就有了责任,要对捐助人负责。在陪伴孩子的同时,我按学校提供的名单,走访那些受助的家庭。全乡26个村,我们去了20个。”家访过程中,朱延发现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孩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需要6万多元。下一步,他计划发起一个基金会,帮助孩子尽早手术。

  如今,志愿者的工作,占去了朱延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他说:“我之所以坚持到现在,也是为了一种承诺和责任吧。我的能力有限,只是在做普通人都能做的一点事情。”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环球人物

更多关于 地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