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访汶川县委副书记张通荣:灾后重建选址困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4日22:53   CCTV《新闻会客厅》

  导视:

  这是5.12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镇震后航拍图像。映秀镇2000多户房屋被夷为平地。

  这是震后映秀镇漩口中学。

  这是震后的映秀小学,学校唯一没有倒下的只有一根国旗杆。

  这是马元江,在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工作,被深埋废墟达178小时22分钟,终于获救。他是5.12地震中,在有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生存时间最长的幸存者。

  这是9岁的林浩,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的二年级学生,地震中,他已逃到安全地带,但又爬回教室背出两位同学。

  5.12特大地震骤然而至,汶川县遭遇毁灭性灾难,道路中断,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全部瘫痪,与外界失去一切联系达两天之久。地震中汶川县15941人遇难, 7595人失踪, 34584人受伤。

  张通荣,37岁,藏族人。5.12特大地震时,张通荣任汶川县常务副县长,地震中,他担任临时指挥中心副指挥长,组织部队集结救灾,帮助疏散群众,下令全面控制饮用水、粮食及燃料,按照战争时期调配办法,保证人均基本消费。面对毁灭与死亡,汶川人凝聚在一起。一年过去了,在巨大的灾难困境中,在废墟上,一个新汶川正在生长。

  《新闻会客厅》专访汶川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张通荣。

  李小萌:远处我看到那边挂着国旗像个钟楼一样,时间还停在地震发生那一刻。

  张通荣:对。因为这个地方没有发生地震以前,我们阿坝师专师范的专科学校在这个地方,它以前住了一万多人在里面,现在唯一剩下的就是我们现在对面的这部分房屋。

  李小萌:像您身后的这排房看着很新,有没有人住?

  张通荣:这是在发生大地震以前,一个开发商搞的商品开发的楼盘,是5.12那天上午正在组织验收,下午就出具有关手续,恰好手续还没有来得及,就已经发生大地震了。

  李小萌:像这个钟所在的这个楼,我刚才进去了一下,基本上也废弃了,为什么会留下来?

  张通荣:这个我们要当作一个历史的见证把它留下来,包括把这个广场作为记忆希望的这么一个主题的广场,为什么把它作为记忆希望呢?让我们所有后来人记住这场灾难的深重,感受身边的人可贵。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记忆来记住地震跟人类之间比起来,人类实际上有的时候显得非常渺小,所以我们就要学会今后在重建的过程当中要有抗震意识,灾后重建的时候我们一个县里开辟了三个避难的场所,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真的看到它未来发生的希望。

  短片: 

  汶川位于狭长的山谷之中,地震前,汶川县城有平整安全之地约四平方公里,地震中,山体垮塌移动,土地毁损,可用之地仅余三平方公里左右。经过激烈争论,汶川县城就地重建,约一万人需要搬出县城,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居民永久住房的选址异常困难。

  李小萌:其实地震发生以后,过了抢险救灾那个阶段,关于汶川县城是异地重建还是就地重建有个非常激烈的争论,到后来决定就地重建,这样的一个现实,对于汶川来讲,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通荣:最大的困难就是选址上的困难,因为灾后重建,你首先需要考虑把公共服务设施放在哪里,然后把这些城乡居民安置在哪里,但是我们周边的这些山体已经这么破碎,再加之我们老百姓在重建的过程当中,他的期望也是希望到安全的地方去,学校、医院这些公共服务设施,我们也要把它放到安全的地方去,但是土地那么有限,那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只有考虑,首先把公共服务设施放在相对开阔的地方,还有便民,而且安全的地方去。这样一来,我们的矛盾就出来了,老百姓就可以说,你现在把这些好的这些地方给我占了以后,我们到哪里去,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老百姓的这个关口,他要同意。

  李小萌:在有限的土地上,什么样的项目是必须要保证它的运营?

  张通荣:公共服务设施这块是必须保证的。

  李小萌:您刚才说公共设施是首先要保证的,这是您作为书记,作为一个管理者来讲的一个标准在这儿,所有的居民也是这么一个标准吗?

  张通荣:刚开始他们不是这样理解的,他们就觉得灾后重建以后,因为他们受了这么大的灾难,作为政府保护他的安全,包括今后给他提供下一步要发展的这么一个地方,也是政府必须应该做的。当初我们之间也发生一些观念方面的不对称,他就觉得政府为什么不考虑我?举个例子,原来他住在城里边,现在我们比如说把安置房安在这个地方,毕竟比他以前他的生活可能不是那么方便,买菜。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确实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灾后重建为了谁?政府就考虑这个问题了,灾后重建究竟为了谁?还是为了这些群体,那怎么办?我们跟他们沟通,给他们讲道理,我们跟他们讲,你们的孩子们那么小,他们是不是应该在最安全的地方,最方便的地方,他们觉得应该的,再反过来问他们,医院应不应该在最安全、最开阔的地方,他们也觉得应该。好了,反过来我们再问,商业这块我们搞在山脚下或者更远的地方,你们买东西方不方便,他们也觉得不方便,这些你们觉得该不该保,他们觉得应该保,应该保了以后,已经保的这些项目,现在你们就保不住了,你们怎么办呢?所以我们就这样沟通。

  李小萌:面对面地沟通?

  张通荣:面对面地沟通,我们以前那个电影院垮塌了,我们拆掉以后,就在那个地方搞了一个县城重建有关政策的现场解答会,就跟新闻发布会那个道理一样的,老百姓下边就问你问题,他有什么问题都要问你,这个时候你必须正面去回答他,所以我们就在一个开放的环境,没有在会议室,因为会议室里面很多老百姓就比较拘谨。

  李小萌:像这样解答,人多的时候能来多少人?

  张通荣:我们那天开会的时候,接近来了一两千人。

  李小萌:一两千人?每个人都可以提问题?

  张通荣:每个人都可以提问题,但是提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有话筒给他们,不可以乱闹的。

  李小萌:挺像新闻发布会的样子。

  张通荣:对,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把我们的规划图搞出来,然后让老百姓来看。

  李小萌:公示出来是吗?

  张通荣:对,那个效果图,你用专业图纸给老百姓看他是看不懂的,我们必须要把效果图,我们今后汶川建起来是什么样的效果,直接展示给老百姓,他觉得这个县城好,他们当时对我们就有要求了,既然你们现在把它规划得这么漂亮,我们也可以搬走,但是你们一定要按图上给我们建得那么漂亮哦,他们给我们提条件了,慢慢慢慢沟通,实际上我们这边老百姓还是挺可爱的。

  李小萌:像您刚才说的,把规划图公布出来,跟大家开个面对面的现场会,这种工作方法跟震前比起来应该是变化很大的。

  张通荣:变化还是很大的,在地震以前我们做规划是相对封闭的,有关的规划院把这些图纸搞出来以后,我们就请一批专家来评审,评审完了以后,我们领导就参加,看一看,可以了,就拍板。地震以后像这种方式,老百姓都非常欢迎,但是先前来说我们还是很担心,担心什么呢?就怕专家的意见,包括领导的意见跟老百姓的意见不一致怎么办呢?那我们不是自己搞得自己没退路了吗?后来我们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专家的意见占多少,然后老百姓的意见占多少,加在一块,哪一个方案是最优的我们就选那个方案。结果这个方案,基本上后来就是专家的意见跟老百姓的意见对应在一块,基本上还是两边都兼顾了。

  李小萌:为什么地震发生之后工作方法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张通荣:这就和我刚才说的我们遇到的困难是非常相关的,因为地震以后,你说政府的考虑是让公共服务设施到哪个区域,这怎么回事,但是老百姓他有他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让老百姓理解你,所以你就必须突破一个问题,你究竟灾后重建用户是谁,灾后重建为了谁这个问题。我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李小萌:也可以像以前一样比较相对强制一点的方式来做,可能那样效率还更高呢。

  张通荣:我们从心理上有个感应,就是觉得老百姓受了这么大的灾难,我们大家可以说是患难与共,如果我们还是像以前那种方式一样,老百姓就觉得,他的很多心声,他有很多愿望没法实现,跟政府没法沟通,他本来就已经很失望,从地震阴影中没走出来,所以我们是换角度来思考问题,很多人失去了亲人,而且很多人从地震阴影里边走不出来,这个时候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灾后重建的时候把他的一些想法变为现实,政府给他吃个闭门羹,所以这样老百姓就再也看不到希望了,不这么做,可能我们做的很多工作,可能是四面逢难的境地了,因为老百姓不支持你,最后你这个工作,包括你灾后重建整体推进的时候,可能老百姓对你就不是来支持你,是反对你了,所以这个主流民意希望政府更加开放,更加阳光地操作这个事儿。

  李小萌:也说明在震后,整个社会的稳定非常重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维持这种稳定的状态,工作方法很重要。

  张通荣:我个人还是觉得首先是政府,你的出发点是站在哪个角度,你是仅仅站在政府的角度思考问题还是站在最低层的层次去思考问题,什么意思呢?就是靠我们老百姓来支持,靠老百姓的理解。特别是我们防疫这块跟消防,我们每个区老百姓自己拿进来,他有消防队,有治安队,然后他自己参与进来,他觉得这个事儿还是比较麻烦,然后大家还可以轮流,这个星期这家人派一个代表,下个星期那家派个代表,通过这种方式实际上比原来你自我感觉很良好,政府这块队伍来了,完全管住,实际上是鞭长莫及,还得靠我们老百姓自己他动手起来,一下子把问题解决了。

  李小萌:真是在实践中摸索。

  张通荣:对,这次我感受特别深就是只有依靠我们老百姓,只有依靠我们基层。

  李小萌:毕竟整个面积缩小四分之一,是不是能把所有的人都安置好?

  张通荣:应该说实事求是来说,像地震前我们把所有的单位,所有的公共设施,所有的城乡居民的安置下去现在是不现实的,我们现在有两种方式来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个就是把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从这个地方转移到别的区域去,还有一个方式就是把党政机关以前占的土地让出来,我们以前党政机关一个单位占一块地,下一步可能我们都要整合了。

  李小萌:现在没有盖新的党政机关办公楼?

  张通荣:现在还没有动,党政机关完全没动,我们党政机关全都凑合在一块上班。

  李小萌:您现在的办公面积跟震前比起来。

  张通荣:地震以前是一个县长一个办公室,地震以后就是两个县长共用一个办公室,没办法。

  李小萌:什么时候会开始建政府机关办公楼?

  张通荣:等我们把城乡居民跟公共服务设施的所有项目都落地以后,我们就考虑回过头来考虑党政机关,党政机关还是必须要考虑。

  李小萌:在选址吗?

  张通荣:选址这块正在进行,到目前为止还有15个单位没有落地。

  李小萌:没地方。

  张通荣:没地方,哪怕就是把它整合在一块都没地,我现在很头疼。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 汶川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