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院士指弟子学术不端陷尴尬僵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8日01:56  第一财经日报

  在轰动一时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指控弟子黄晓军学术不端一事正陷入尴尬的僵局之中。

  曾是陆道培博士研究生的黄晓军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对其在去年年底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事,陆道培表示质疑并举报黄晓军剽窃自己的成果。而不久前陆道培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此事的做法更将两人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但使陆道培尴尬与苦恼的是,他的多方奔走和举报并未影响黄晓军的获奖,他所声称的黄晓军剽窃事实亦至今未获认定。他对CBN表示:“我们强烈要求公开论文涉嫌造假剽窃的内容,愿意大家认同的第三方进行再调查。”

  面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3月19日教育部发出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在列举七种必须严肃处理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同时称将对此现象“决不姑息”,而学术不端行为能否随着“严打”而绝迹,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剽窃还是数据有误?

  对黄晓军的 “细胞因子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获得了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事,陆道培称其“是医学界,亦很可能是科技界一件特大或最大的学术造假事件”。

  中华医学科技奖虽然非国内医学最高奖项,但由于含金量被认为和省级政府机构颁发的科技进步奖相当,对于个人评级有实际的参考作用,因此受到热捧。

  陆道培等9名医学人士联名的举报材料中称:黄晓军获奖项目涉及的31篇论文,总共有20多处数据造假,含造假数据的论文有14篇,此外,还存在剽窃、侵夺他人学术成果;侵夺第一作者姓名;假冒创新、不是论文谎称论文等谎言。

  但北京大学医学部(下称“北大医学部”,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上级机构)工作人员对CBN记者表示,仍然坚持他们此前4月所做的调查结果,“可以确定的是数据有误,但是剽窃造假难以认定。”北大医学部人士对CBN称,“修正了这些数据以后,我们得出的结果还是和论文上的一样。”不过对于记者更详细的问题,北大医学部人士则表示都无法回答。

  尽管北大医学部没有提供给CBN详细的调查报告,但据陆道培介绍,黄晓军对调查组就三处“不同样本量得出相同均数及标准差”,以及不同的实验方法得到的数值完全相同、不同时段研究得到的数值完全相同、同一个研究篡改实验结果后发表、相同数据在不同文章比值不同例一、同一研究中英文版数据不一致例一、杜撰数据共九大质疑做出了回复。其中解释有博士生计算失误、作者的笔误、不同论文主作者在互相借用实验数据中时间对应错误、作者的抄写错误、作者计算错误、纠错人理解错误等等。

  而回复中“因为小鼠30天以前都死光了,所以移植后30天与10天的嵌合率完全相同”的说法,更让陆道培觉得无法接受,“按照这种理论,只要小鼠都死了,10天的数据可以无止境地用于30天、60天、100天……岂不滑稽可笑?”

  对黄晓军获奖项目中重要成果的GIAC方案,举报材料称无论最初的理论基础、具体技术细节以及命名都是由陆道培创建的。黄晓军对此的答复是“GIAC技术体系的建立是包括陆道培、黄晓军、刘开彦、许兰平、刘代红以及韩伟等集体劳动所为,并不是陆道培一个人的专利”。

  陆道培认为,即使按照黄晓军的说法,创建该体系的集体成员中陆道培的名字也应放在第一位,至少是不可缺少的,而2008年奖项中却没有陆道培的名字,这显然是剽窃、侵夺行为。但调查单位北大医学部得出的结论为“根据目前双方提供的材料,对举报人提出的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问题难以做出明确结论”。

  获奖过程疑云重重

  事实上,黄晓军所获奖项的颁布过程亦有诸多蹊跷之处。

  2008年12月21日,陆道培院士在中华医学会常委会上,首先提出了黄晓军在申报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材料中有剽窃、侵夺他人学术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随后,他紧急召集来自5家医院的9位专家对黄晓军报奖材料及相关论文进行调查后形成书面报告呈送中华医学会领导,要求按中华医学会奖励条例规定撤销其奖项。“中华医学会口头承诺要独立对举报进行调查。”陆道培说。

  但是,中华医学会要求奖项推荐单位——北大人民医院核查此事。陆道培认为这显然并非第三方的独立调查。2008年12月30日,陆道培得到来自黄晓军方面的答复,声称并无过错。北大人民医院随后召开学术委员会,并请奖项的共同申请人刘开彦参会并首先发言,而未请陆道培参加,并作出“不存在剽窃、侵夺”等结论。

  12月31日,中华医学会网站公布了“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黄晓军的项目赫然在列。

  在申报项目遭遇争议的时候,如何开展调查,如何进行鉴定等,这些问题,中华医学会人员对CBN表示“不清楚,无法回答”。

  不管举报所说的20多处造假究竟是造假,还是有误,陆道培认为“凡是有点科研常识的人都很容易看出”。但这样的申报项目在遭质疑之前为何一路绿灯,没有审核者或者评审者提出疑问,获取了最后的一等奖?

  一位国际机构在中国办事处人员认为:“如果你请了世界上非常有名望的相关领域专家,他们都看不出来那么明显的造假,我觉得这事情本身未免有些太离谱了。”

  北大医学部人员对CBN解释:“北大人民医院作为申报人所在单位,对于申报人的报奖材料进行形式审核,审核结果是符合报奖条件。”

  在4月的调查后,北大医学部决定“撤销黄晓军的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的申请”。但据CBN了解,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和中华医学会的奖项是相互看齐的,一般都是一起申报,获奖也是一起获奖。对于为何限制黄晓军这一项目申报的权益,北大医学部对此亦表示不能回答。

  谁是“第三方”?

  举报的诸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公开完整的回复,4月北大医学部的调查报告公布后,5月13日,陆道培又向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及各常务理事反映,认为“由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对举报人所举报的内容并未做认真、客观和公正的调查,上述结论显然是不公正的、偏颇的”。

  陆道培认为,之前的两轮调查分别是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大医学部进行,都是黄晓军的利益密切相关方,非独立方,他们希望由中华医学会独立地组织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专家,对举报进行公开、公正的调查。

  中华医学会方面对CBN表示,第二轮调查正在进行。但是对于何时开始、是谁牵头组织、是否独立第三方调查以及何时有结果等问题,中华医学会方面都表示无法介绍。

  而陆道培则称至今没有得到关于任何部门还在进行进一步调查的任何消息。北大医学部在表示没有听说任何继续调查的消息的同时,对谁是“第三方”亦表示疑惑,因为“谁不认识陆道培或者黄晓军呢”。

  陆道培认为,目前国内还没有独立的专门调查学术腐败的机构,本奖项由于是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最好的独立第三方应该是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来组织全国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专家(不包括当事人双方),检举人及被检举人双方都认可且全国血液学同行没有质疑,这样才能保证鉴定结果的公平和公正。

  有主任医师表示,因为个人维权意识的增强,未来科研成果获奖项目引发的争议会越来越多。但由于缺少机制的保障,不管是举报人还是被举报人的维权似乎都没有明晰的路径。

  “奖项文化”

  另外,国内的奖项被业内认为是偏多的。就与医学奖最相关的来说,国内比较主流的奖项有自然科学奖、中国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会的各个奖项以及各省级部门评定的省级科技进步奖。

  一位美国留学学者介绍,国外的评奖机构非常慎重,一个获奖的科研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国际主流大奖,比如诺贝尔医学奖是经过几十年评定出来的。一个人研究出来的东西,往往要到老了才获奖。

  而国内的奖项比较来说,是“又多又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责任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表示:“自然科学我不好说,一些社会科学评奖,很多获奖作品都是当年或前一年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这些作品很多同行专家都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学术价值,不过是几个评委评出来的,其中不乏评委的门生的作品,彼此讨价还价,利益均沾。”蔡教授认为,学术成果评奖,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考验。而国外社会科学成果的发表,大都有相对规范的匿名审稿制度,成果的评定,也大都根据该成果被多少人引用以及引用刊物的档次,因而是比较客观的。而我国的匿名评审往往流于形式,评审人与被评审人往往彼此心知肚明。

  上述主任医师表示,自己曾在国内获得诸多奖项,但对于国际的奖项,则从来没有想过申报,觉得“太遥远”。

  前述国际机构在中国办事处人员介绍,就其所熟悉的其他国家来说,其国内的奖项一般会有非常严格的评审委员会,委员会的人会来自不同国家,至少有一两位是来自国外的专家。组成评委会的专家,他们的背景必须是和所评奖项相关的,他们有一定的信誉度。评估后,要有个非常详细的报告来证明谁得了什么奖。该人员表示,人为的评审肯定没有绝对的公平,有偏差是难免的,毕竟什么事情都是具有主观因素的,但是特别明显的造假是不太可能存在的。“因为这属于专家组的失职。在国外只要你答应去做专家评估的时候,这就是一种责任,一种信任,你最终交上去的报告也是你的承诺。这是一种体制上的文化。”

  上述美国留学学者表示,在国外,论文和项目在申报方面非常严格,实验每做一步,都必须要有资料和数据的原始存档,以备日后申报奖项时评审团核对使用。一个团队做完项目并在公开性的刊物上发表实验结果后,马上就会有人重复其中方法来验证。如果结论不对也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时,对方就会写篇报道声明:“我用作者的方法没有做出该实验的结论,并且同作者交流、联系过,对方并没有解释清楚他的做法。”在这样的压力下,文章作者常会主动撤回他的论文和申报的奖项。  全秋梅 纪虹宇


已有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院士 剽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