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在建楼房倒塌续:政府面临危机公关大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1日11:43  新民周刊

  论13层楼的倒掉

  以往的经验,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介入越是及时,信息公布越是主动透明,坊间的流言、质疑越是容易遏止、化解。13层的楼甫一倒覆,一场前所未有的政府危机公关大考就摆在了当地政府面前

  撰稿·杨 江(首席记者)

  “楼坚强”还是“楼脆弱”?

  淀浦河边一栋在建的13层住宅楼突然倒了,倒覆之状诡异。

  6月27日晨,13层楼倒覆时,我和很多上海的市民一样,还在睡梦里。在那个早晨,13层楼周边的居民却没有了我这般的安宁,还在睡梦里的罗阳七村的居民被一声轰鸣和紧随而至的剧烈震动惊醒,早起锻炼的居民则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呆若木鸡。

  原计划今年年底交房的莲花河畔景苑7号楼就这样像一棵被连根拔起的参天大树,在晨曦中轰然伏地。

  漫天的灰尘,数十米高的大楼就这样从地平线上消失,目击者说,这一幕就像地震一般冲击着他们的心灵。

  对于13层楼的倒掉,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错愕,第二反应就是“阿弥陀佛”,因为大楼虽已售出,但业主尚未入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一名28岁的安徽小伙就没那么幸运了,事发这天,勤奋的小伙子和其他几名工友早起施工,突然发现大楼开始向南倾斜,巨山一般压覆而下。

  也许是择路不当,等小伙子发觉自己跑错了方向,一切都已经晚了。他因此成为这起事故中唯一的遇难者。

  我也是最先从网络上看到13层楼倒覆的消息,第一的直觉也是错愕,好好的大楼十多秒钟之内轰然倒掉,这样的事情别说普通的老百姓从没听说过,就算一些建筑领域的专家也感慨闻所未闻。

  说它倒得诡异,确实是因为我不知道该说这栋13层的楼到底是“楼坚强”还是“楼脆弱”。轰然倒地,这么大的冲击力作用下,大楼的整体框架居然相对完好,无明显变形,甚至连窗户玻璃都没有破碎,它趴在工地上就像一个酩酊大醉、卧地不醒的巨人,那么地安静、可怕。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栋楼至少说“上半身”确实过硬,而且不是一般的过硬,可谓“楼坚强”了,可是它终究还是倒了。裸露的地基,拦腰截断的混凝土柱子,突兀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球,有点凄惨。

  既是一件鲜有其闻的建筑怪事,自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互联网的作用下,13层楼的倒覆立刻成为一起广为关注的公共事件。

  “楼坚强”终是倒掉了,它的“下半身”引来网议一片,在一个房地产商颇受争议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房地产业给人们留下的先期印象,人们首先怀疑的就是这栋13层楼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工程。

  沪上房地产业经过前一阵的一轮低迷,眼下刚刚呈现出复苏的迹象,此时曝出13层楼的倒掉,无异对逐渐升温的房地产业是兜头一瓢冷水。

  事件关乎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市建交委、市安监局、闵行区政府等有关部门和专家立即组成联合调查小组,彻查事故原因,确保群众生活不受影响,从规划、施工许可、招投标、资质管理、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等各个环节逐一审查。

  上海市市长韩正、副市长沈骏迅即赶往现场,指挥部署抢险善后工作。

  6月底的这个周末,这栋13层楼的倒掉留给了人们诸多的疑惑。

  危机公关大考

  作为一名记者,我最初的“动机”是去挖找幕后实情的,我的常识推断,在一个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只要基础打得牢,施工过程中按部就班符合规定,房子不管在不在河边,正常情况下,造得再高也倒不了的时代,一栋在建的大楼的倒覆背后也许有着非自然的力量。

  值得称道的是,市、区相关部门的介入非常及时,就在13层楼倒掉后,闵行区第一时间成立了指挥部,下属技术调查、安全维稳、宣传报道、组织协调四个小组,闵行区委书记、区长等区委区政府领导亲自挂帅,莲花河畔景苑所在地梅陇镇也成立了五个应急小组。

  以往的经验,突发事故发生后,政府介入越是及时,信息公布越是主动透明,坊间的流言、质疑越是容易遏止、化解。

  13层的楼始一倒覆,一场前所未有的政府危机公关大考就摆到了政府面前。

  事发后相关部门及时发布了《告莲花河畔景苑购房者》书,并对外公开热线咨询电话,政府部门主动承诺,将确保购房者合法利益不受损害。同时,信访部门和律师团组成工作组,截至记者发稿时,共接待购房者255户。闵行区政府有关部门还通过短信与信件通知所有业主,主动通报事故情况,请他们理解和配合。

  13层楼倒覆后,当务之急就是安排附近居民的转移,区、镇相关部门紧急疏散了与莲花河畔景苑相邻的罗阳七村92—100号的132户315名居民。这些居民被安置在附近的罗阳小学以及3家宾馆,每人领到了用来购置临时生活用品补贴。

  与此同时,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由现代设计集团江欢成院士为组长,13位地质、水利、结构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迅速进场,为现场险情处置指挥部提供技术支撑,尽快排除险情以及在险情排除后协助查清事故原因。

  当天下午6时,经专家检测,该楼盘其他在建的10幢楼均未发生倾斜、偏移、沉降等问题,周边小区和道路的地下煤气管道、电缆、水管也没有任何泄漏、断裂、移位等问题,完全符合安全标准,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极小。第二天下午,132户居民陆续搬回家中。事发地周边的居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不过,莲花河畔景苑的开发商上海梅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处却经历了一天多的嘈杂。

  莲花河畔景苑住宅建筑面积约有6.6万平方米,11栋商品楼,共629套房,已出售489套,数百名业主闻讯赶至,焦急万分,挤在梅都公司大院内要求退房。

  通过采访得知,莲花河畔景苑的单价平均14297元每平方米,大多在150万元左右一套,业主为置业往往花费了他们全部的积蓄。

  有业主表示,自家的房子虽然不在倒覆的7号楼,但已经对这个小区的住房质量失去了信心,即便检测下来他们的房子没有安全问题,他也不敢住了。

  严谨一点说,13层楼的倒覆背后一定有很多公众未必了解的科学解释,而具体的原因必须等专家组的调查后方能知晓。

  心急如焚的业主们,最初情绪有些激动,考虑到他们对于自身财产、安全的关切,由信访办与律师组成的工作组迅速介入,接待业主、登记意见,全力劝解。

  6月28日,数百名业主集聚指挥部,下午,业主代表与政府部门进行了交流,要求立即退房;一周之内停止银行的还贷;一周内查明并公布事故的原因和责任人;要求开发商在1个月内退还房款,支付合同上5%的违约金,赔偿银行利息,参考同地段房价补偿原购房差价,支付动迁过渡安置及补偿费用等。

  13层楼倒覆后,莲花河畔景苑工地即已停工待查,楼盘也暂停销售,面对业主们的要求,政府部门承诺,政府部门将全力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政府有关部门已对开发商及其资金采取控制措施,业主交纳的房款很安全。

  其实,事发当天就有75名业主自发商议,草拟了一份处理要求书,并在上面签名通过,至28日,业主将要求细化,主动去掉了一些强硬的措辞。一名业主代表表示,他们还是希望事情能够以正规、完满的方式解决。

  政府部门全力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的表态赢得了一些代表的掌声。很快,当天下午,绝大多数业主情绪稳定,逐渐散去。

  形形色色“原因说”

  焦点又重新集中在事故的原因上,大楼倒覆后,比较流传的解释有“偷工减料说”、“地基不牢说”、“河畔高楼不宜说”、“防汛墙影响说”等。其中流传最甚的就是“地基不牢说”。

  我专门请教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岩土勘查设计分院研究室主任朱振华。他的观点是,在江欢成院士领衔的专家组调查结果出来之前,进行原因分析是不严谨的,但他也确实倾向于认为大楼本身的建筑质量并无大碍,更大的可能性是,楼底部如果存在古河道,地基情况本身就比较特殊,事发前,施工方在7号楼南边开挖一个四五米深、两个篮球场宽的车库,导致大楼所在的地基发生变化,再加上施工方将挖出来的土方堆积在大楼北侧的河岸,巨大的土方压力作用下,也许是加剧7号楼地基土层位移的重要原因。

  那几天,上海正值大雨,上海的地质本来就属于松软土质,就在事发前一天,淀浦河防汛墙出现了70余米塌方险情,近百米长的水泥墙体扭曲变形,出现多处断裂,整个防汛墙向外推出约4米,河床被抬起约5米,路面出现裂缝,该小区恰好处于此范围内。

  部分业主以及一些建筑业人士推测,可能是这堆渣土带来的“多米诺”效应,最终引发了房屋倒覆。

  作为去过现场的记者,我其实也很疑惑,照道理,大楼倒覆,如果是因为地基土质松软,更可能是面朝北侧的淀浦河倾覆,但现在却沿着相反的方向。

  朱振华的分析在业内与坊间有一定的响应度,百思不得其解的公众得到的是一种可能的原因猜想依据。

  对于大楼根基的质量问题,有质疑,古河道在地下30米左右,桩基打到了33米左右,是不是过浅,并有网友质疑钢筋、水泥标号的问题。朱振华解释,力的关系非常复杂,非一般业外人士所能理解,桩基主要用来承受上下垂直受力,对于剪力承受力就相对较弱,如果水平位置受力发生变化导致大楼倾覆,再强的桩基恐怕也难承受,因此大楼倒覆未必就能说是桩基的质量问题。

  对于施工方在地面主体建筑已经基本完工后再开挖地下车库,先上后下的施工方式,朱振华的观点是,这种做法并非不行,但一定要在施工前充分勘探大楼周边地质结构,并随时观测地基位移情况,“不能野蛮施工”。

  在我看来,业主与网友,众说纷纭,情有可原,部分业内专家的原因推断也只是一种解读方向,真实的结果还是要冷静等待专家组的调查结论,毕竟这是涉及事件性质的严肃的科学问题。

  各种“原因说”,对于闵行区政府而言实际意味着一场危机公关的信息考验。自13层楼倒覆后,事实上就有不下三股力量在介入事故的调查——一是专家组,二是媒体,三是网民。

  客观上说,政府部门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力量介入事故抢险、调查,疏散群众,赢得了一个积极处置的公众形象。

  对政府而言,更严峻的挑战还在后面,网民的力量不容小觑,政府必须做到公开、透明、及时、科学、公正,否则很可能被“人肉”、惹来质疑。

  28日晚间,上海市闵行区政府新闻办表示,“莲花河畔景苑”楼房倒覆事故的开发商、建筑商、施工方、监理方等方面负责人已被采取“适当控制措施”。

  政府力量在此公共事件发生后的及时发挥,确实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不少业主表示,他们就是期望能够推动政府部门加强对此事的监管和处理。

  更多附加题

  与历次公共事件一样,网民们一如既往希望能够通过他们的行动推动事件的进展,梅都房地产有限公司成为网友“人肉”的热点,包括项目的建筑、设计、勘察、监理、检测等单位、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比例等信息均被网友一一“人肉”。  

  根据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网站资料显示,上海梅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1995年12月12日注册,法人代表张志琴,其最高学历为中专,企业性质为“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持三级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注册资本金800万元。

  除了莲花河畔景苑,上海梅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还开发了罗锦新苑和罗锦苑,这三处商品房小区均位于上海西南角的闵行区内,相距并不远。

  对于一度充塞网络的开发商以及承建公司上海众欣建筑有限公司资质过期的问题,闵行区政府部门及时答疑,有效化解了外界疑问。

  但此后,有关梅都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股东名单也被网民“人肉”张贴,曝出“政府背景说”,同时“604元一平方米的楼板价”也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质疑之声不绝。

  除了背景说、楼板价质疑,政府部门还面临着更多的危机公关考题。比如,面对这样一个集体转制的企业,遇到大楼倒覆这样一件突发事件,引发的诸多后遗症、纠纷,可能已经超出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民众也确实有这样的期待,那就是政府主持协调对业主实施善后。

  针对业主的退房及赔偿要求,当地政府拿出了十足的诚意,表示,具体处理方案需等到事故原因查明后出台,政府一定会全力维护业主利益。

  对于善后,现在广为争议的是,关于7号楼的业主,到底是按照当初他们购买的价格退房,还是按照眼下的市场行情进行理赔。楼盘所处的地理位置毗邻南方商城商圈,在淀浦河畔,应该说,如果没有意外,当初能买到这样地段的房子是很幸运的。现在,周边的房屋价格已经升值至单价18000元左右,一些业主说,按照购入时的价格,他们已经无法再在这一带购买到那样的房子。

  此外,还有一些业主已经开始月供,甚至有业主一直在租房等待拿到新房装修,对于这些问题,业主期望政府部门能够出面协调解决。

  而7号楼以外的业主,多数心有余悸。如果检测结果剩余的房屋没有质量问题和居住危险,那么如何化解业主的担心,还能否退房?退房标准又如何?

  这些问题都是从未碰到的难题。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人们已经在历次事件中表现出一种“态度趋势”,就是即便相关政府、专家解释客观科学,仍然难以建立应有的互信。

  据了解,事故调查组现在已经对倒覆建筑的水泥和钢筋等关键材料做了取样,正在进行实验室分析。市建交委、市水务局和闵行区政府正全力做好对事故现场相关建筑和管线的检测、堆积土方卸载、航道管理、防汛墙修复等工作。

  目前,以建工集团为主体的抢险施工队正在抢险施工,集中力量清理现场过高的堆积土方、回填基坑,消除隐患。以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市地质勘察研究院为主体的权威部门,还将对其余的10幢楼、沿线防汛墙、周边民居房屋、管线等进行不间断严密监控。

  在事故现场,建工集团抢险施工队多台土方施工机械同时作业,集中力量清运堆积在防汛墙边的大量土方,这些土方将尽快回填到倒覆楼房南侧的地下车库土坑中,多余土方外运。

  13层楼倒覆后,上海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当日发出紧急通知,对全市各在建工程项目进行安全普查。

  作为一名记者,我坚信,以政府部门执政为民的工作宗旨,以江院士为代表的专家组一定会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负责任的解答。

  但就像前文所述,必须要事先考虑到民间信任危机的情绪基础,在公布结论之前思考如何才能让老百姓真正信服、接受,避免周折。

  一栋楼倒了,当以为鉴。

  眼下,首先要解释的还是这栋13层的大楼何以倒掉。

  它或许是一个教训。

  关系到一个行业。

  关系到千家万户。■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上海在建13层住宅楼整体倒塌

上海在建楼房倒覆事故有关负责人被控制

    6月27日5时30分许,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口一在建楼盘工地发生楼体倒塌事故,造成1名工人死亡,无人受伤。目前,事故原因目前正在调查之中,“莲花河畔景苑”楼房倒覆事故的开发商、建筑商、施工方、监理方等方面负责人已被采取“适当控制措施”。[详细]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更多关于 楼房 倒塌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