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全食为长江中下游旅游带来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2日15:49  中国新闻周刊

  赶一场大日食的盛宴

  在星空越来越看不清的今天,日全食更多地被当作了科普活动的节日,甚至演变成具有娱乐价值的时尚事件

  本刊记者/李杨(发自浙江嘉兴)

  离日全食还有好几天,近2万名中外游客就怀着巨大的喜悦与期待,陆续涌入位于浙江北部的嘉兴——专为矗立于月球的阴影之下。

  嘉兴仅仅是这次能够观测到日全食的城市之一。7月22日,如果天公作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都能观测到这一壮美的天象。

  “太阳被月亮遮住时,整个天空都会暗下来,显现出幽蓝的色调,地平线边缘泛着暗红色的地光。”日食发烧友阮翔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描绘着去年中国新疆甘肃发生日食的情景。2008年8月1日,阮翔和他的朋友们奔波5天,专程赴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观测日食。结果,壮丽的日食景观被突然而至的一片乌云挡住了。

  这次能否目睹百年不遇的日全食,还要取决于其发生时的天气状况。日食发生10天前,阮翔就已经开始关注嘉兴天气了。“日全食那天,嘉兴处在低压槽的边缘,很可能下雨。”阮翔在房间里焦躁不安地踱来踱去,不时用笔记本电脑查询天气预报。

  在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担任研究员的阮翔,本职工作是给小学科学教师做培训。他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天文爱好者。今年3月以来,阮翔已在嘉兴做了15次有关日食的讲座,其中7月份讲了7次。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日食的发生是因为月亮跑到了太阳和地球的中间,但很多人却忽视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巧合,那就是月球虽然直径只有太阳的1/400,但距离地球刚好又是日地距离的1/400,这样就和太阳在我们的天空中构成了绝配。”阮翔说,随着日食的临近,这座城市中的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天文知识。

  一年多以前,阮翔就开始为观测日食做准备了。去年春节,他专门购置了赤道仪。这是一种用于拍摄天象的摄影器材。阮翔解释道,地球自西向东每小时转15度,赤道仪自东向西每小时转15度。把赤道仪装在照相机上,就能保证太阳始终处在镜头的中央。

  阮翔还购置了一种叫巴德膜的东西,是专门用来拍摄太阳的,把它装在镜头上,既可以过滤掉紫外线,还能保持太阳本来的颜色。2004年,阮翔拍摄金星凌日的时候,还不知道使用巴德膜。在今年7月的一次普及日食摄影的讲座上,阮翔把自己的老朋友、淘宝网上专门经营天文摄影器材的嘉兴店店长李勤峰叫了过来,现场销售巴德膜。

  “一下子卖出去好多,”阮翔说,这几天他每天都接到十几个电话,向他讨要巴德膜。而淘宝网上的巴德膜早已销售一空。

  阮翔说,为锻炼自己上五年级的女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他购买了一些日食观测镜,让女儿上街去卖。后来腼腆的女儿没卖出去多少,剩下200多个。前几天他把这些日食观测镜拿到淘宝网上去卖,结果一天之内全部卖光。

  嘉兴南湖七一广场由于视野开阔,被当地政府选定为主观测点。此外,北师大南湖附属学校、南湖区余新中学、开放区实验学校等校园草场,也是集中观测点。阮翔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嘉兴吸引了这么多人前来追日,和他多少还有一点关系。

  原来,2008年8月,阮翔去甘肃看日食的时候,每天给朋友发手机短信。谁知,朋友在自己的博客中,把他的独家手机报登了上去。而这些内容恰好被嘉兴市旅游局市场开发处的副处长顾伟建看到了。于是,这个顾处长就在今年日食发生近一年前,动起了嘉兴科普旅游的脑筋。组织旅游团到嘉兴海宁观看钱塘潮的点子,最早就出自顾伟建。后来,旅游局又拉上了市科协,日全食的宣传越搞越大。

  阮翔透露,嘉兴很早就打出了日食牌,结果苏州很多旅游团都和嘉兴接洽,并老早就交了订金。后来,苏州发现,原来自己就在全食带上,又纷纷退订,都被顾伟建一个个顶了回去。

  日全食给金融危机中的长江中下游带来一抹亮色。近日,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新词——日食经济圈。有人预言,有幸被日全食光顾的地方,旅游收入将有惊人增长。实际情况是,仅嘉兴一地,据嘉兴市旅游局介绍,虽然受到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但目前仍有6000多位海外游客来此观看日全食。

  “这次的日全食实在是太难得了。”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全食带从印度西部开始,经过尼泊尔极南部、孟加拉极北部、锡金、不丹、中国、太平洋西部,在大洋洲东部结束,覆盖了3亿人的居住区。这是有史以来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持续时间堪称本世纪之最,被中外科学家称为“大日食”。

  这次日全食从印度开始,那时刚天亮不久,太阳还处在东方地平线之上较低的地方。那里的日全食将持续3分钟左右。等日全食抵达上海时,已是北京时间9点40分,朝阳在上升的路途上行程已过半,攀到了一个更具威势的位置。在太平洋中间,日全食达到它此行的中点,并拥有最长的持续时间6分39秒。随后,日食将继续东移,直到白昼结束,阴影离开地球表面。从开始到结束,这次日全食将持续3个半小时,全食带长度超过15000公里。 ★

  “从经验预报到科学预报”

  ——专访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

  中国古代的预报是从现象到规律再到规律的外推,这是经验预报;而今天的天文预报方法,是通过地球、月球和太阳三个星球的真相——运用万有引力、力学定律,再加上天文学家对天体的测量和认识,并运用数学计算得到的预报,这是科学预报

  本刊记者/李杨(发自浙江嘉兴)

  中国新闻周刊:大家都知道,中国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天文学。那么中国是最早观测、或者预报日食的国家吗?

  李竞: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提问。

  有记录的最古老的日全食发生在中国的夏朝,它载于《尚书》,与两个天文学家族“羲”“和”的故事连在一起。他们由于没有预见到日食被砍了头。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也就是说,这两个家族已经掌握了日食发生的规律,那时我们可能已经能够预报日食了。

  但我们学习天文学时还会了解到另一个情况,那就是古巴比伦人发现了“沙罗周期”。我们知道“交食”是指一个天体经过另一个天体前方,将后者部分或完全挡住的现象。“交食”有个“沙罗周期”,就是日食和月食的周期。与夏朝几乎同时代的古巴比伦人通过对日食和月食的观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223个朔望月(朔望月就是从初一到十五月亮变化的周期)中,所有的“食”有个轮回,这就是“沙罗周期”的内涵。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意思是说,中国是最早记录日食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发现日食规律的国家吗?

  李竞:是。但是,你想没想过,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沙罗周期”呢?

  在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是牢不可破的观念。皇族对于特殊天象特别重视,有着巨大的敬和畏。日食被认为是皇上做了错事,出现日食皇上要下罪己诏。那时认为天象就是天机,天机不可泄露。于是,皇上把天文学家高官厚禄养起来,最高可以给到一品官。张衡是一品,相当于总理级,郭守敬是二品,相当于副总理级。天文学家懂天书,知道天机,天机要告诉皇上。这样,天文学就变成了由皇权控制的学问,对于老百姓是禁区。所以,老百姓只知其然,根本就不知其所以然。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要做到准确预报,就必须掌握规律。方法是精确观察、忠实记录。这些记录世代流传。正是由于有了精确的记载、忠实的记录,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才从现象中发现规律,进而知道用什么方法把这个规律延长外推。这就是经验预报。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根据经验进行预报,还有什么方法?

  李竞: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运用的方法——科学预报。

  科学预报的方法最早产生于西方。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任务就是预报,预报错了,脑袋就没了,于是中国把现象和根据现象发现的规律研究得非常精准。但知道规律后就满足了,不再有动力了。再有就是,因为天文学被皇权控制,普通老百姓只知道皮毛,因此只出现了张衡、郭守敬等少数杰出代表,天文学的普及太有限了。

  但西方人更多地是根据兴趣和爱好,兴趣促使人进一步钻研,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日食和月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比如,西方最早盛行的地心说越来越解释不了包括日食、月食中的很多复杂天象。于是,为了解释各种天象,地心说被修正得越来越复杂。后来,哥白尼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把太阳和地球掉了个,提出了日心说。再后来,牛顿又提出了为什么你绕着我转的问题,我绕着你转的问题,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400年前,伽利略发现了望远镜,使得观测不再仅凭肉眼。

  中国古代的预报是从现象到规律再到规律的外推,这是经验预报;而今天的天文预报方法,是通过地球、月球和太阳三个星球的真相——运用万有引力、力学定律,再加上天文学家对天体的测量和认识,并运用数学计算得到的预报。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是科学预报。 ★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中国新闻周刊

更多关于 日食 旅游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