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莫斯科华商事件真相:疑与俄打击寡头势力有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4日17:18  《环球》杂志
莫斯科华商事件真相:疑与俄打击寡头势力有关
环球2009015期封面

  莫斯科华商事件真相

  《环球》杂志驻莫斯科记者/赵嘉麟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有两句名言——“别让商人们做恶梦”,“腐败在我国已经变成许多人的生存方式”。对于莫斯科切尔基佐沃市场的中国商贩们来说,他的前一句话没有实现,而后一句话却被印证了。

  “一只蚂蚁”成为“风暴眼”

  切尔基佐沃市场和与它连接的伊兹迈伊洛沃市场(因为俄语谐音关系,在俄罗斯华人圈里,被昵称为“一只蚂蚁”市场),曾是数万华商安身立命、发家致富的所在,而如今,这个华商曾经的“避风港”,已经成了一场飓风的“风暴眼”。

  6月18日,俄政府宣布销毁20亿美元的中国“走私”商品,并要求莫斯科市尽快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6月29日,莫斯科市政府以“违反环境卫生规定”强行关闭了这个市场。7月7日,俄罗斯总检察院侦查总局会同俄移民局、联邦安全局等部门,对该市场进行大规模突击检查,并以违反俄居留制度为由,拘留了数十名在该市场经商的外国商人,其中包括16名中国籍公民。7月8日,俄罗斯移民局以非法移民为名抓捕150名中国人,另有77名中国人被驱逐出境。俄罗斯强力部门的连续出手,让这一事件愈演愈烈。

  《环球》杂志记者6月30日来到切尔基佐沃市场,发现这个喧闹的集市已变得门可罗雀。“注意!市场不营业”的牌子挡在入口处。一位身穿蓝色制服的保安人员说,市场内部正在整治卫生,不知道什么时候恢复营业。7月16日,当《环球》杂志再次来到切尔基佐沃市场,发现“注意!市场不营业”的牌子依然被摆在原地。保安人员只字不提卫生情况,只是说自己对于市场的情况一概不知。

  事实上,这次特别行动并不是没有预兆的。俄罗斯总理普京今年6月1日在俄政府主席团会议上,要求加大对走私活动和非法生产轻工产品的打击力度,并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他还在会上表示,在“某市场”有20亿美元货物被扣,“至今未被销毁,也没有货主”。

  俄罗斯总检察长尤里·柴卡6月6日对媒体证实,普京所说的“某市场”正是切尔基佐沃市场。而提到的那批货物是2008年9月11日俄方在切尔基佐沃市场查封的,约有6000个集装箱。俄罗斯检察院侦查委员会称,扣货理由是货物没有运单和仓储证明,属“走私商品”。俄官方数据显示,这批货物总重约10万吨、货值约20亿美元。

  “打击走私”只是俄方拿切尔基佐沃市场“开刀”的理由之一。俄罗斯联邦毒品流通监督局局长维克托·伊万诺夫6月26日对媒体说,由于切尔基佐沃市场属于毒品犯罪高危地带,因此该局已出动禁毒警察对该市场进行调查。

  俄罗斯检察院侦查委员会发言人弗拉基米尔·马尔金则称,AST集团(切尔基佐沃市场最大股东)在切尔基佐沃市场内的经营活动引发了多起违法行为,涉及移民、民事、行政和刑事等领域。他表示,上述违法行为具有普遍性质,是莫斯科市政府相关机构监管不力的结果。此外,马尔金说,俄罗斯国立体育、运动和旅游大学前校长奥列格·马特钦,因违反土地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而向切尔基佐沃市场提供经营用地,已被立案侦查。

  “华商其实是受害者”

  目前中俄双方对于切尔基佐沃市场去年9月被扣货物的定性存在分歧。中国商务部欧洲司有关负责人6月30日对媒体谈到扣货问题时表示,关于中俄贸易中的“灰色清关”问题,有其复杂历史成因。中方主张通过加强双方合作,共同规范贸易秩序。这明显有别于俄方所称“走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日用消费品奇缺。由此,俄官方准许每个公民每次从国外免税带入价值5000美元以内的商品。但是,由于正常的定期航班无法容纳价值如此之高的货物,于是连人带货一起装的“客运包机”方式应运而生。由此,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黑河、绥芬河等中方境内边贸市场的火爆行情,以及倒爷跨境带货现象。

  由于“客运包机”无法满足货运量需求,中俄一些城市间陆续开通定期货运包机。定期货运包机采取了“包税”方式,即由发货人按整架飞机的载货量向“清关公司”交纳一笔一揽子费用,后者全程代办报关、纳税、商检手续。“清关公司”凭借与俄高层官员的关系以及贿赂海关官员,可将高税率的货物谎报成低税率货物并瞒报货值,大大减少税费成本,但无法向收货人提供正式的海关完税凭证。这种方式一经出现,很快就取代了客运包机而成为包机贸易的主要形式。在对俄贸易中,铁路或集装箱运输中也存在类似情况,称为“包车包税”或“包箱包税”。

  虽然包机贸易确实存在偷税漏税现象,但它与走私还是有区别的,正常清关是按货物真实的品类和价格报关纳税,走私是根本上不交进口税,“灰色清关”则介于二者之间。

  俄罗斯中国南方商会会长王广源对《环球》杂志记者说:“华商不是走私犯,我们在国内都是正常报关。如果不是这样,这些货怎么可能进入俄罗斯,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他表示,不少华商为了货物能够顺利、及时抵达俄市场,因此委托俄方“清关公司”代办手续,而且所交费用并不比正规清关少,但“清关公司”却在操作时瞒报、低报货物,从中捞取大量好处,并且不向货主提供相关单据,“华商其实是受害者”。

  此外,王广源还说,在切尔基佐沃市场的华商大都按规定缴纳各项费用,比如向经营该市场的AST集团每月上缴数千美元一个摊位的“管理费”,以及每个摊位近6万卢布的税费。但是,这两项费用都没有发票和完税凭证,尤其是税费是否真正上缴税务部门不得而知。

  俄方拿中国货质量说事

  俄罗斯检察院侦查委员会于今年3月对被扣华商货物立案调查。俄方对其中58个集装箱内的儿童服装和鞋子进行了鉴定,并称这些商品不符俄方卫生规范,“对人体健康有害”。这个说法随后出现在不少俄罗斯主流媒体的报道中,自然对中国商品形象造成了冲击。

  俄官方和亲政府媒体也配合着开动了宣传机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了切尔基佐沃市场的纪录片,《共青团真理报》连载了记者乔装商贩深入市场“卖走私货”的报道,《俄罗斯报》则称非法产品在俄市场份额达40%,“走私行为和地下工厂极大阻碍国家经济发展”。

  对俄方拿中国货的质量说事,华商们并不认同。福建商人林世伟对《环球》杂志记者说:“中国商人不是刚刚开始在俄经营,为什么以前不说?”在俄经商的孟先生指出,此次俄方并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质检报告,“是在故意找茬”。

  从事服装批发的温州商人余先生对《环球》杂志记者说,被扣货物都用胶带缠裹、密封包装,储存期经过了冬季、春季和夏季,本身就对产品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他还说,所谓质量问题只是俄方为自己的行动找的理由之一,“最新的说法是,在市场里还查出了假币”。一些华商揣测,俄方未来可能以打击假币为由,打开市场内商贩的摊位,拿走存放在里面的货款。

  据记者平时观察,中国商品在俄市场质量不断提高,口碑不断改善,虽然存在个别假冒名牌的现象,但劣质产品很少见到。其中原因,一方面在于劣质产品在俄罗斯已经没有市场,另一方面在于中国国内加强了打击劣质商品的活动。此外,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在俄罗斯注重树立产品形象和品牌。

  事实上,中国货已经进入了不少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新消息报》报道称,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几乎所有居民都穿着中国制作的服装。而远东居民不能指望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购买日用品,因为价格上承受不起。全俄民意研究中心2007年发布的调查结果表明,当提到中国时,27%的俄罗斯受访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商品。全俄舆论研究中心也做了民意测验结果表明,7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俄罗斯日用必需品主要供应国。莫斯科州对外经济关系部副部长鲍里斯·普罗科诺夫今年早些时候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就中国制造商品的质量问题作了简洁的回答:“现在中国货行销全世界,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事实上,令俄方不爽的问题之一,是中国轻工产品在价格上普遍比俄罗斯同类产品更为廉价。俄新社7月14日的一则报道援引俄罗斯商贩奥莉加的话说,中国劳动力和原料非常便宜。如果说中国货成本是500卢布,那么俄罗斯同类商品要贵两倍,“当然,买家更喜欢便宜的”。

  华商在俄经营风险大

  俄外交部第一亚洲局俄中经贸关系处代处长丹尼斯·帕列茨基7月1日接受《环球》杂志记者专访时说,去年9月发生的扣押货物事件“没有任何政治性质的内幕,也不是针对中国商人”。俄方主管部门充分表示愿意与中国货主合作。

  帕列茨基表示,此次俄方决定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与去年扣押货物之间没有关联,“关闭市场是莫斯科市政府为了整顿贸易而出台的综合性政策”。他说,俄方“正在尽一切努力,确保中方合法诉求得到满足”。

  然而,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据俄塔社7月14日报道,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当天表示,他认为切尔基佐沃市场“已经彻底关闭”,其中出售食品的部分将被转移到其它市场,“而所有中国人和越南人将离开莫斯科”。他同时表示,莫斯科市政府并未决定将切尔基佐沃市场的商贩迁至该市的“园艺”市场,“‘园艺’市场不会接收任何中国人”。

  另据《俄罗斯报》7月15日报道,莫斯科市消费市场和服务局第一副局长斯莫列耶夫斯基1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莫斯科市政府将为所有因切尔基佐沃市场关闭而失业的俄罗斯人提供新的劳工岗位,至于外国商贩“干什么、去哪里,这是他们的问题”。

  莫斯科北方华人商会会长关百新对《环球》杂志记者说,华商在俄经营风险很大,而且还受到涉及人身安全的拦路抢劫、入室抢劫等威胁,“一年下来,每个月都有案子”。

  在俄华商还时常遭遇俄腐败官员的压榨。温州的余先生说,华商碰到俄罗斯警察伸手要100~200卢布买啤酒“只是小事情”,一些警察在检查护照时还搜身,然后拿走商贩身上带的一些钱。余先生还讲述了一桩俄罗斯警察令人“大开眼界”的敲诈案例:他和朋友上街,碰到警察检查证件。一名警察搜身时,用手指夹着一粒子弹,从余先生朋友的裤兜里伸出,并问:“这是什么?”余先生在一旁连忙用俄语揭穿警察的把戏,结果却被扇了一巴掌,还被警察反问了一句:“你的俄语很好吗?!”事情最终以罚款结束。

  此外,每次负责封库拉货的特警,也令在俄华商头痛不已。经营五金批发的宋先生苦笑着对《环球》杂志记者说,商贩们最害怕的就是听到有人喊“阿蒙(俄语“特警”发音)来了”,“肯定不到一分钟,大家都散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环球》杂志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俄罗斯 华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