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石化产业朝阳与没落之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7日11:26  南风窗

  石化业朝阳与没落之辩

  特约记者  徐智慧   发自广州

  作为占世界各国GDP平均比重最大的行业, 石油化工行业的2009年注定是多事之秋。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背景下,为实现全年保8的目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均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命题,对GDP拉动效应最为突出的石化行业,成了一群溺水者面前漂来的木板。今年初,石化行业毫不意外地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而地方政府对大型石化项目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

  5月,本拟落户广州南沙的中科1500万吨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迫于环境争议,忍痛舍弃南沙,另外选址。消息一出,拥有南中国最佳深水良港的湛江和老牌石化城市茂名立即伸出橄榄枝。湛江市委书记陈耀光对媒体表示,“湛江计划承接由广州南沙转移来的1500万吨炼油项目”。茂名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不到一个月后,惠州、江门亦加入竞争者行列。

  也难怪地方政府争破头,每一万吨的石化产能,可带来至少1亿元的经济增长。中科炼化1500万吨项目,将给地方政府带来1500亿元的GDP增量。对广东任何一个城市来说,一旦成功获得该项目,就能给本市带来10%以上的经济增长。

  此外,石化产业还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的特点。根据行业测算,上游石化项目对下游石化产业的带动效应约为1:50。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曾算过一笔账,年销售额17亿美元的南海石化项目对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可达850亿美元,相当于6800亿元人民币。假如惠州能“吃”到其中的20%,即1300亿元,即相当于在工业上再造一个惠州。

  “隔墙花影动,必有玉人来”,石化产业立竿见影的经济拉动和产业集聚效应,对以GDP论英雄的地方政府来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布局太分散

  其实,从“十五”到“十一五”期间,广东与国内外石油巨头联手,在沿海布局石化产业带,目前已打造了5个石化基地:惠州大亚湾石化区、茂湛沿海重化产业带、广州石化基地、珠海崖门口沿岸重化产业带、汕潮揭沿海化工基地。国内的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以及壳牌、BP等国际石油巨头都在广东沿海落子布局。

  广东石化产业布局,也是中国石化产业布局的缩影。除了依托石油资源产出地的克拉玛依和大庆、东营等地,纵观中国海岸线,从大连、营口、天津、青岛、上海、连云港、宁波,到广东的惠州、茂名、湛江,到广西北海都有炼油厂,遍布渤海、黄海和南海的石化项目,均依托五大港口群而建。

  这固然反映了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石化上下游依赖大运量海运等特点,但早有专家指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整个沿海分散布局石化产业。从环境治理和安全上看,石化项目分散布局并非明智之举。

  为方便排污和治理,国际上石油化工发达国家和地区,多采用石化产业集中布局。美国石化产业主要分布在德克萨斯州200公里的海岸线上,欧洲石化产业主要集中在鹿特丹和安特卫普,新加坡石化产业集中布局在廊裕。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彭峰正受广东省委托编制“十二五”石化产业规划。他对本刊记者表示,新加坡等石化强国给我们的启示是,石化产业不宜过于分散,最好是放在集中的园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利于减排和治污,二是利于减轻事故风险。”

  中山大学基建和区域规划专家郑天祥认为,不论减排措施做得多好,石化行业都做不到污染物零排放。一个大型石化项目造成的污染,可能占到一个地区环境容量的一半以上,所以石化项目不宜建在人口稠密地区。广东5个石化基地中的3个位于人口稠密、产业集中、环境容量有限的珠三角核心区。珠三角已经成为全球五大灰霾区之一,每年平均有238天是灰霾天气。中科炼化项目放弃南沙,主要是由于香港对污染的担忧。但珠三角其他城市争夺中科炼化项目,可能就不会享受到香港一票否决的好处了。

  “希望省和地方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克服GDP冲动,不要透支未来。”

  产能过剩是事实

  广东遍地开花的加工制造业,对燃油和化工产品形成强劲需求。这是支撑广东推动石化产业发展的动力。然而在经济危机来袭时,策略是否该有所调整呢?

  “十一五”期间,广东计划投资1800亿元,规划建设5个石化基地,新建、扩建5个炼油项目、5个乙烯项目以及一大批下游化工,炼油能力达6500万吨/年。这一目标足够宏伟,但在2008年广东公布的“新十项工程”中,对石化工业的投资进一步提高为2670亿元,在所有先进制造业工程投资中,石化工程所占比重超过一半,远高于装备、汽车、钢铁和制浆造纸。

  “新十项工程”中,石化炼油项目的改扩建工程占了多项,包括投资900亿元的惠州大亚湾炼油扩大到4000万吨/年项目;投资670亿元的茂名石化炼油扩大到2000万吨/年,湛江炼油扩大到2000万吨/年项目;投资500亿元的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炼油1500万吨/年,乙烯100万吨/年)。

  由此可见广东发展石化产业的雄心,这个资源和能源匮乏的省份,欲把自己打造成“亚洲石化基地”。

  经过多年扩张,中石化、中海油和中石油积累的炼油产能将在今年内集中释放,到今年底,华南新增的炼油产能就达3000万吨,占全国新增产能的六成以上。但根据中石化和中石油去年销售数据预测,从2010年起,华南成品油消费需求总量约在4075万吨,而汽柴油产能则将增至4710万吨,这意味着华南新增炼油产能中有635万吨过剩。

  5月中旬,在韩国首尔召开的亚洲石化工业大会 (APIC) 上,中国新增石化产能是各国代表热议的话题。与会的析迈公司总裁加里·亚当斯分析,2008~2011年中国新建的石化项目,将新增乙烯产能630万吨/年,是目前中国产能的63%;其他如丙烯、苯、对二甲苯的新增产能均占目前中国产能的半数甚至一倍以上。这将改变中国从中东和其他地区进口石化产品的格局,对那些地方石化产业造成冲击。

  但除非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否则在全球产能过剩情况下,中国若不能在国内消化新增产能,想出口也是一件艰难的事。亚当斯最后得出悲观的结论:目前全球处于自上世纪80年代早期以来最严峻的产能过剩状态,要等到2012年以后,亚洲石化行业才有可能真正恢复元气。

  理应战略自省

  2003年前后,政界、学界曾对重化工业是否工业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有过激烈争辩。

  当时正是“十一五”规划开始酝酿之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几位学者写文章宣传,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轨迹进行,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应该进入“重工业化阶段”。这种观点在全国引起广泛响应,继之涌现出向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大规模投资的热潮。

  当时各省报到国家发改委的各类报告和设想,多数都强调发展重化工业,实现经济结构的“重型化”,委婉一点的说法是“适度重型化”。但一些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人员和国家发改委的人员对各国经济发展史作了全面研究后,发现这个所谓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并不存在。

  此时重化工业已经被写进各地的发展规划,石化、汽车、钢铁等重化工业的代表产业,或新建或扩产,在全国遍地开花。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把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简化为工业重型化,将资源、原材料大量投入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5月底,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共33749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高污染、低产出的小炼厂,属于应予淘汰的落后产能。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型化格局仍在强化。与2005年相比,2008年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47.7%上升到48.6%。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耗能工业的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还下降了2.1个百分点。

  以吴敬琏为首的专家呼吁,地方政府莫要把重化工业当作提高GDP的不二法门,在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同样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沛动能。呼声很大,但应者寥寥。

  石化产业的突出特点是消耗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的总量是既定的。据英国媒体报道,以目前的开采速度,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只可供再开采12年,我国石油储量还可开采11年。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也只能开采不到100年。综合来看,全世界的石油加起来,只够这个星球维持工业运转40年。

  有专家质疑,中国把石油化工当作朝阳产业发展是否恰当?当石油能源在短短数十年后枯竭殆尽,耗巨资投建的石化产业将何以自存?

  虽然以现有石油化工与煤化工在理论上可以部分结合,但现实操作难度很大,以广东为例,广东煤炭储量并不丰富,至今面临北煤南运的供需紧张状况。退一步说,煤炭资源再丰富也有枯竭的一天。有人认为石化企业可转向提炼新型生物燃料。但生物能源能否成为主流替代能源还未可知,这种论调未免过分乐观。

  这一问题,记者未能从石化或能源专家那里得到确定的答案。但问题的严重性不在于这个问题有没有答案,而在于有多少决策者愿意把它当作关系子孙福祉的问题认真思考。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南风窗

更多关于 石化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