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了农民子弟,建议“裸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7日13:43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为什么艺术特长生里很少有来自农村的学生,这个很容易解释,因为学习成本很高,农村孩子承受不了

  文 | 任羽中

  大致来说,从1978年到1998年,这20年高考的变化是不大的。考试的内容、方式、招生的规模以及一些具体的政策等等,都比较稳定。真正大的变化,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我们现在所关注的高考加分,其实也是从这个时候起,种类明显比以前增多,幅度也逐步增大,对高考制度本身的冲击也更大了。

  教育、考试历来就是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方式。而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在精英的遴选和再生产过程中,承担了最主要的职责。

  给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加分,并没有什么不对,可以促进素质教育,也是对高考制度的一种补充。但是这些加分政策实施后,变得很难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高考的简便性、明确性和公平性,也破坏了高考的政治—社会功能。

  比方说,这些高考加分的政策出台之前,很少听取农村学生的意见,不能反映他们的利益。很多地方在进行高考改革前,也都举行了座谈会、听证会。但是,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就发现:高考改革这样一个牵扯农村学子命运的大动作,鲜有听说教育部门在农村学校举行座谈会,听证会上也很少出现农村学生代表。

  温家宝总理就曾说,他发现大学里面农村学生越来越少了。

  事实确是如此。我手头掌握的资料,国内一所排名前20位的大学,曾作过一个统计:

  这所大学所招收的体育特长生,绝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比例超过四分之三;而且绝大部分体育特长生来自城市,70%来自大中城市,20%来自小城市或城镇,来自农村的只有6%。这些体育特长生的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也都很高,说明他们的家庭条件大致都是不错的。

  艺术特长生在高考中同样可以得到加分。而这所大学近年来招的艺术特长生,同样大多数来自东部省区,比例超过70%,西部省区占到15%,中部省区最少,不到10%。生源地也很集中,北京、广东、辽宁最多,占了70%。

  从生源地类型来看,88%的艺术特长生来自大中城市,只有11%来自小城市或城镇,没有一位艺术特长生来自农村。

  而这些孩子的父母普遍拥有比较高的学历,85%的父亲和80%的母亲拥有大本或大本以上学历。

  这就反映出,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的差异,大城市的、富裕家庭的学生,在艺术教育方面享有更多的机会。为什么艺术特长生里很少有来自农村的学生,这个很容易解释,因为学习成本很高,农村孩子承受不了。农村孩子基本上没有条件学钢琴、芭蕾舞。

  但是从这些艺术特长生进校后的情况来看,他们中仅有4%学习成绩排名进入全部学生的前10%,仅有26%学习成绩进入排名前50%;更有19%的特长生,成绩排在最后几名。

  我并不是反对大学招收艺术、体育特长生,但是这种资格的认定,涉及很多部门,这个过程即使完全公开,也不容易监督。因为专家、评委说了算,他们才有发言权,一般老百姓怎么去判断?

  所以我认为,有很多类型的高考加分,作为高考改革的一部分,风险太大,成本太高,不易于监督。高考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公平,在这个领域里,公平比效率更重要。增进高考的公平性,才应该是改革的目标,要是不利于公平,就应该废止。

  从近年被揭露出的一系列“黑幕”看,很多高考加分,都因为标准太“多元”,所以极其容易滋生腐败。在没有制约机制之前,坚决不能放权,否则将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大学应该是公平的、开放的,不管是什么背景的人,都可以通过大学成为精英。大学尤其应该注意,照顾那些聪明勤奋的农村孩子,照顾穷苦人家的子弟。如果大学都成了金钱、权力与教育资源交换的地方,那大学就真正堕落了。

  假如让我来提政策建议,那我甚至认为,应该恢复全国一张卷子,加强高考的“全国统一”,取消那些不容易判断、倾向性太强的加分,恢复“裸考”。

  (作者为北京大学校办职员,比较政治学博士生,本刊记者米艾尼整理)

  要考试,也要加分

  任何一个国家在分配高等教育资源时,都会采取多种政策的组合,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唯一的,不是只有考试,或者只有加分

  文 | 劳凯声

  一张试卷能反映出的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而且实际上高考考的是记忆的知识,考察的是考生死记硬背的能力,显然与我们对人才的要求差距很远,

  高考加分的项目,一开始不多,而且这项政策的目的本身,并不是将高考加分变为一种特权,而是为了通过加分更好地分配高等教育的机会。

  现在来看,人们认为高考加分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一些漏洞。但其实,这些漏洞并不一定是加分制度本身的漏洞,比如重庆31名考生涉嫌改民族成分,他们钻的就不是考试制度的漏洞,而是我们国家行政管理、户籍制度的漏洞,我想这是全社会的问题,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不是易事。

  高考加分制度,并非我国独有,实际上,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加分政策,例如美国曾数次出台相关法案,规定退伍军人在高校招生时是可以优先录取的,德国对退伍军人也有类似规定。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加分由弥补某些弱势群体的利益,变成了某些人谋取特权的手段。本来加分政策的目的是更全面、客观地鉴别人才,结果遭到老百姓如此多的诟病。 

  制度设计上存在的漏洞,导致有些人有机可乘。

  第一,加分标准过宽,很多特长都被列入加分项目,这也导致了一种不好的教育导向---很多家长从小就送孩子去学习各种特长。

  加分项目必须经过科学论证,还要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比例也不能过大,如果一个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成为特长生,那么也就不是特长生了。加分项目过多、过滥,导致加分制度失去了原有的选拔意义。

  我们需要通过对特长进行界定,制定一个公认的标准。既要保证公平,也要全面考察考生,把真正有能力的人选进大学。

  第二,缺乏严格的程序性审查,导致很多加分通过黑箱操作等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现在虽然一些地方已经在实行公示制度,但透明度还不够。

  地方招生部门受其他部门影响,往往可能设计一些从各部门利益出发的加分政策。而中央能更好地统揽全局。

  为了保证高考加分的客观、中立和公平,应该在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自由裁量,越少自由裁量,越能保证公平客观。

  总的说来,现在的加分政策是在原有的考试基础上进行适当修补的一种政策,从道理上来说,实行这种制度不需要太大的成本。但如果全部取消重来,建立另外一套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所需要的改革成本其实更大。

  教育部希望最终使高考招生自主权回归到高校本身,但我们现在有1000多所普通高校,还不包括民办的,都自主招生,成本得有多大? 

  高等学校的入学尽管应该体现社会公平,但如果不考虑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对于我们坚持的教育公平来说,也会是很大的伤害。

  如果还有办法,来达到我们制定这项政策的最初目的,我们就该持一个积极的态度去完善它。我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在分配高等教育资源时,都会采取多种政策的组合,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唯一的,不是只有考试,或者只有加分。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所所长,特约撰稿许路阳整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高考 加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