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作协发言人回应质疑:仅200余作家享津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3日18:39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我们真的没养多少作家

  —— 中国作协发言人细说作协体制

  “韩寒在网上说,金庸先生加入作协肯定是不了解中国作协的情况,那么我可以说,韩寒先生也未必了解中国作协是个什么情况”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北京报道

  “金庸加入(中国作协)和郑渊洁退出(北京市作协)没有必然联系,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希望大家不要联系在一起。作协章程规定,(作家)有入会和退会的自由,一进一出我们认为很正常,都是作家自己的选择。”陈崎嵘说。

  2009年6月,金庸加入中国作协,几乎同时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声明退出北京市作协,两件事情再次引起公众对作协的热议。近几年,韩寒的批评言论、郭敬明抄袭案、网络作家和80后作家加入作协等事件,一次次把作协推到舆论前沿。

  作协为什么遭到如此多的质疑?对此,《望东方周刊》近日专访了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新闻发言人陈崎嵘。

  扶持主旋律创作每年数百万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作协总是被人诟病?金庸加入中国作协也会引起轩然大波?

  陈崎嵘:社会上或者网络上对作协的批评、嘲讽,甚至谩骂,是因为大多数人对作协不了解,不知道作协的性质,做哪些工作,所以产生一些误解,也怪我们以前宣传不够。所以我们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

  也不能否认,有个别人对作协有成见,有偏见。

  应该说中国作协的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架构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不是需要一个组织把方方面面的作家团结起来?答案是肯定的。不然很容易变成一盘散沙。

  《瞭望东方周刊》:作协主要做哪些工作?有哪些职能?

  陈崎嵘:在成立之初,有一个概括的说法,就是联络协调服务(作家);现在来说,作协最大的职能还是服务,服务作家,服务文学。

  《瞭望东方周刊》:具体的工作有哪些?

  陈崎嵘:首先,在思想政治上,有五年一次的(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一年一次的全委会,一年两次的主席团会。此外还有很多其他会议、座谈、调研,通过会议,把各种思想、精神和对作家的希望及要求,传递给作家。

  评奖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作协在全国一流的奖项有四个:鲁迅文学奖,三年一次;茅盾文学奖,四年一次;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三年一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三年一次。

  作协还组织作家采风,让作家了解社会变革。改革开放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奥运工程,我们都派作家到第一线去过。女作家孙晶岩写奥运题材的报告文学《五环旗下的中国》,就是我们派的;女作家徐坤写“鸟巢”的《八月狂想曲》,是北京市作协派的。

  《瞭望东方周刊》:是作家组团去,还是有作家需要去,作协中间联系?

  陈崎嵘:多数是一批一批去的,一次一二十人。“非典”的时候,我们组织一个作家采访团,到地坛医院采访。汶川地震以后,我们组织了4个作家团,受灾的重点县市都去了。我带了一个团去了甘肃陇南。

  《瞭望东方周刊》:如果我是一个要加入作协的人,加入之后会有哪些好处?

  陈崎嵘:优秀作品可以得到推荐,作协每年都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开研讨会,还可以推荐到作协所属的报纸杂志发表;组织作家到国外交流;每年还会扶持一批重要作品创作,以作协主导的方式,鼓励一部分作家创作主旋律作品。会员个人申报,如果我们认为某个作家比较符合要求,比如反映改革开放的,或者反映老百姓生活变化的,就纳入作协扶持范围,给他一部分经费,他就可以专心写作。

  《瞭望东方周刊》:扶持作家进行主旋律创作,这一项每年需要多少经费?

  陈崎嵘:每年大概有几百万。比如报告文学,采访量大,费用高,就给两万,如果是小说,一万,有些作品容量小一点的,就给5000。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确定资助金额。之后,还可以讨论帮助修改作品,联系出版社。一整套的服务。

  《瞭望东方周刊》:如果写不出作品来怎么办呢?

  陈崎嵘:一定要写出来,不然,钱就收回。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让这个扶持更有实效,出平庸的作品太容易了,要出力作,要从题材开始把关。

  《瞭望东方周刊》:怎么把关?

  陈崎嵘:我们把题材分为几类,比如反映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写国家重大建设,描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反映新时代英雄模范人物等,都是现代主旋律题材。正是因为要提倡,我们才会给钱。如果写一些小情感,自说自话,自言自语的,不会资助。

  吃“皇粮”的只有200多人

  《瞭望东方周刊》:作协从中央到地方,有多少级?共有多少会员?

  陈崎嵘:中央一级是中国作协,下面有各省作协,再下面地级市都有作协,有些发达的县也有。石油、煤炭、冶金等行业也有作协组织。

  现在中国作协会员有8900多名,到省一级有5万多人。地级市和县里的没有算,那就太多了。

  《瞭望东方周刊》:有些作家加入作协后,再也写不出东西,作协怎么处理?

  陈崎嵘:也有一些作家写出来了,怎么没有人看到呢?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贾平凹的《秦腔》等,都是加入作协之后写的呀。一个人能否写出好作品,由很多因素决定。有些作家加入作协,确实没有超过前面作品,或者写不出作品,都是正常的。

  《瞭望东方周刊》:有一种说法,“作协养了一窝不下蛋的鸡”。

  陈崎嵘:我们真的没养多少作家,这是一种误解。在全国所有的作协会员中,专业作家只有200多人,是有“皇粮 ”的,有工资津贴,其中还有一些是担任作协的行政职务的,还有的是作协所属报刊的编辑。

  《瞭望东方周刊》:其中包括驻会作家吗?

  陈崎嵘:包括一部分驻会作家,还有一部分签约作家。签约作家就是签约后有工资,搞创作,几年后,不签约,也就没有工资了。

  200多专业作家,是我们普查过的数字,这个数字还在逐步减少。(因为)我们不再发展驻会作家了,(同时)很多老作家逐渐去世了。

  绝大部分作协会员都是业余的,他们有自己工作岗位的收入,加入作协只是一个认证,没有什么经济上的关系。网上说,我们养着几万名作家,没有这回事情。

  《瞭望东方周刊》:郑渊洁认为,作协不应该用国家,也就是纳税人的钱。

  陈崎嵘:要看这个钱,投入产出的效益如何,如果我们白用了,浪费了,没有任何效益,那样的批评是对的。国家每年给中国作协几千万元,(记者:仅中国作协?)对,不包括地方。这些钱,基本用于扶持文学作品,办文学报刊,组织研讨,中国现代文学馆运行,鲁迅文学院培训作家等,包括组织作家到国外去参观交流,这些工作对文学发展作用是很明显和直接的。国家用几千万元把整个作家队伍组织起来,很好地运转,出好作品,这个投入难道不是很有效益吗?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认为国家出钱会滋生腐败,采风变成旅游,吃喝玩乐,住高级宾馆。作品研讨会没有实际价值,互相吹捧,拿红包,变成“红包会”。

  陈崎嵘:应该说这些现象一定程度存在,但这不是由作协本身的职能和性质决定的,而是工作作风问题,管理问题。

  作家采风,应该从长远来看,不能要求去看了哪个地方,马上就出优秀作品,(可能采风的收获)以后会体现在他的作品里。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现象是有的,接待方面,有些地方经济条件比较好,吃住也会好一点。我觉得作家当中,看重享受的还是不多,他们比较看重精神方面。

  作品研讨会,确实有不同程度的红包、互相吹捧现象,这不是作协单独的问题,现在科技成果的鉴定、学术成果的评定方面,包括职务、职称的竞争,说好话的,带人情的,比较普遍,这种现象不能不影响到文学批评,文学不是真空。我们坚决反对这种“人情批评”,但是从社会环境方面怎么来改变这个现象,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还有一个原因,作者和出版社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出版社需要评论说好话,书才好卖,评论家即使说了批评的话,有时在媒体上也发不出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好人主义、人情、面子、为尊者讳,这种社会文化也有影响。原因是很多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更多关于 作协 作家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