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独家获得的一份政府研究报告显示:“据估测,目前我国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1万亿元以上”,随着中央4万亿元刺激计划的出台,“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地方债务负担”,财政部官员坦承。这是否会加重中国经济改革转型的负担?
财政部科研所的这份报告(《财政风险视角下的地方债务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地方债务总余额为4.1万亿元,相当于占我国2007年GDP的16.5%,财政收入的80%,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
地方财政的压力
对于达到惊人的2007年财政收入的80%、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意味着什么?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德勇表示:“借的地方债可能需要地方财政10年偿还,就像居民按揭购房一样,每年收入5万元,几十年还清100万的房贷。”
而且财政收入增长很快的话,偿还能力会增强。刚刚公布的2008年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收入61330亿元,比2007年增加高达1万亿元,增长19.5%。
但今年1至5月,全国财政累计收入同比下降6.7%。《华尔街日报》表示,中国在押注未来更快速的经济增长会减轻当前承受的债务负担。这一招以前对中国很奏效。但随着税收收入大幅下降,政府今年的预算赤字可能超过GDP的3%(9500亿元)这一官方目标。
中国政府5月份对刺激项目进行的一次审计发现,地方政府只投入了它们需筹集配套资金的48%。审计人员说,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极其糟糕,以致要用从北京获得的刺激资金来偿还原先的旧债。因此地方政府普遍只能借款投入新项目。
为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表示:“民间投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巨大的,现在90%都是社会投资(包括银行、外资、民间、债券等)。鼓励民间投资,在审批权限方面,要放宽一部分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一部分审批权限。”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地方政府对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依赖很大(占74%),融资手段单一。在当前体制下,政府向银行融资,然后向企业收税转嫁负担,融资机制扭曲,地方税负较重。”
体制上的弊端
时代周报记者获悉,4.1万亿元的数字远超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方债务课题组于2004年粗略统计的1万亿元的水平。
地方债务从2004年估计的1万亿元增加到目前4万亿元,其深层次成因是什么呢?报告指出,体制方面的原因难辞其咎,包括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另外还有政策方面的原因。
从全国情况来看,该报告建议,实现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架构。即乡镇政权组织变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地级市能不设的不设,如需设立则作为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这可以使省以下的分税制,由原来五级架构下的“无解”,变为三级架构下的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省管县”的好处在于,减少了“市刮县”的现象。普通的市级机构如果有1万人吃皇粮,那一年财政开支就要上亿元。
其次,建立规范的地方公债制度。截至6月15日,财政部已代理发行新疆、安徽等28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方政府债券1419亿元,完成年内代发债计划超过70%。
孙立坚表示:“发行地方债券后,需要信用评级,必须得到市场认可,才能拿到钱。必须平衡融资与地方收入的关系,地方政府会努力为当地寻找好的项目,不再是为讨好上级做样板工程、形象工程,这将是地方政府行为的一个转折点。”
近期风传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将于7月24日现金流枯竭破产,面临240亿美元巨额预算赤字。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中国地方政府目前不存在破产风险,因为发债省份经济和财政有较好的保障,另外还有中央的转移支付。
但是面对巨额显性或隐性债务,中国不能说走过了“危险期”。(时代周报记者 王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