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川震区数千万人与104座堰塞湖为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2日13:48  中国新闻周刊

  四川震区:与104座堰塞湖为伴

  地震后,那些堰塞湖,就像慢性病一样遗留了下来。如今,进入雨季,它们还好吗?

  本刊记者/刘炎迅 (发自四川)

  廖明胜找来一辆板车,将自家那台新买的电视机和洗衣机搬到了更高的山坡上,他在那搭了一个简易棚子,作为应急之用。他是个个子不高、肤色很深的中年人,住在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边的一处半山坡的自然村里。

  唐家山堰塞湖,被认为是四川地震后体量最大的堰塞湖。去年5月,这里曾因溃坝险情被国人关注。

  龙门山断裂带以斜45度的姿态,从西南向东北延伸,撕裂四川盆地。在断裂带上,最新的统计显示,大约有104 座堰塞湖,它们像一串大大小小的珠子撒落在断裂带上。其中青川一带有着数量最多的堰塞湖群,错综复杂;而在震中平武、北川一带,有着体量最大的堰塞湖。与它们相伴生的是,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等5市(州)数千万人。

  堰塞湖的雨季

  刚刚过去的7月,暴雨不断。至16日上午8时,唐家山堰塞湖累计雨量200毫米,水位上升1米,达到了713 .43米,但当时官方认定,暂无险情。

  即便如此,村子里的很多人都做出了与廖明胜相似的举动——把生活搬到更高处,这成了一年多来村民们不断重复的举动。

  虽然去年的9月份也有过一次大暴雨,但严格来说,今年才是震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完整汛期。汛期从4月中旬就开始了。在最初的几天里,陡增的雨量给正在进行的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清淤工程带来一些麻烦。到8月之后,雨水更为密集和凶猛的时候,情况或许会更加糟糕。

  绵阳市防震减灾局震害防御科科长刘学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按照预定计划,唐家山堰塞湖将在4月25日泄流,但雨水迫使他们提前了5天。

  这是2008年6月后,唐家山堰塞湖实行的首次泄洪。

  禹里乡乡政府所在地治城,临着湔江,上游24公里的地方,便是唐家山堰塞湖。

  震后直至今年5月份,治城和禹里乡的很多山坡上的村子一起,完全被堰塞湖水淹没了。

  进入治城,最近的路是从北川擂鼓镇出发,沿着30多公里的擂禹路,需要开车3个多小时,沿途盘山而行,暴雨过后,极端难行。

  7月25日,晴。守在北川擂鼓镇等候载客去治城的越野车司机说,前几天大雨,去治城的盘山路都毁了,前一天刚刚修通。否则谁也别想进去,花再多钱也不行。

  不过,也听说有胆大的年轻人,开着这边最常见的红色幸福125,带着急切回家的人踏上那条洪水和塌方之路。

  去年10月份,由水利部门组成的观测小组撤离了唐家山,留下了遥感监控设备继续坚守岗位,实时监控水位和相关技术指标。

  专家们一走,湖边的村民们觉得得自己组建护卫组,24小时守在大坝上。他们还和政府签了责任合同。2009年 4月汛期到来前,合同到期。进入汛期后,政府派出专门观测员替换他们。

  7月的大雨没有让唐家山变得危险,这得益于唐家山堰塞湖一期明渠清淤工程能在汛期来临前基本完工。这项工程,中标金额2296万元,四川中成煤炭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的100多名施工人员干了两个多月,预计到今年10 月份,一期工程中剩下的北川禹里乡防洪堤工程也将完工。

  被改变的山居

  唐家山堰塞湖湖区约5平方公里,横跨北川禹里、漩坪、曲山三个乡镇。

  去年震后至9月暴雨期间,禹里乡海拔786米以下全部撤离,全乡1.45万人迁移了5000多人。此后一年, 堰塞湖水位反复涨落,禹里乡又数次遭淹。半山上的禹王庙,是镇上唯一未被淹没的建筑。至今,涧江村、紫阳村、水秀村等沿湖村落仍有几十户民房泡在水中。

  在治城,搭船,驶过堰塞湖,终点站是筒子坝。湖沿途的山坡上,分散着出现很多村庄,其实就是几间房子,隐约出现在山林之间,随船的人,会在各自的码头下船,所谓码头,也只是相对规整一些的河岸。

  很多房子半露出水面,如同溺水的人努力伸着脖子。临水的岸边木屋,那条从自家门前伸出的土路,慢慢沉入水里。曾经那是这些山民出行的道路。

  赵琴和丈夫带着3岁大的女儿坐在船上,一家三口赶着回家,前一天,他们去县城买东西。赵勤说,湖水淹上来后,进一趟县城就更不容易了,原来一周有一次,当天来回,现在两三周也不想出门,当天根本回不来。

  筒子坝不大,四五百口人被分割在数个小岛上,水没上来前,这里曾是一个整体,赵勤的家在其中一处岛上,她说,这里曾经是半山坡。

  禹里乡已经被湖水淹没的村庄,村民们迁移到安昌镇的板房区住了。但更多的村民,在水位稍有下降后,就会固执地回到原来家的位置,搭起窝棚,或者盖起木阁楼,继续生活。就像廖明胜那样。

  “水来了我们就走,水走了我们就回来嘛。”很多村民这样说,因为在大部分时候,平静状态的堰塞湖并不那么可怕,反而还是一笔难得的资源。按最新通过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方案,唐家山堰塞湖被规划为未来的核心景点,禹里乡将作为配套服务中心之一,发展水上旅游。

  村民陈锦田已经在盘算,是不是可以在山坡上开个小旅馆,或者超市啥的,到时候风景区一开发,游人肯定很多,应该有赚头。

  “不怕水再涨起来?”“没啥子,跟水打游击嘛”。他说,虽然心里也有些担忧,但他也相信,更多的时候,危险只是心理层面的。

  有这样想法的村民很多,虽然过去的日子里,震区靠近堰塞湖的乡镇村庄经常过着迁徙往返的生活,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们对未来的打算。

  几乎所有蓄水量大的堰塞湖,都开始筹划旅游观光项目,北川县政府现在就在打算将唐家山堰塞湖附近河谷种满玫瑰花,打造中国的玫瑰谷。

  而在青川县,那里的堰塞湖已经被纳入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风景区的一部分,当地劫后余生的村民纷纷在湖边盖起休闲小木屋,希望能分一杯羹。

  所有这些计划,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前提,就是需要对堰塞湖有更为科学和精准的监控,保证所有的资源开发不被湖水破坏。

  距成都83公里、绵阳74公里的县城绵竹,现在尚有大小堰塞湖15座,总蓄水1000万立方米左右,它们分布在绵远河进入汉旺山口以上地段。

  绵远河和另一条名为石亭江的河流,是绵竹主要的两条河流,沿岸而居的居民达到10万。

  成都山地所对堰塞湖有专门研究的专家崔鹏和王成华,都认为,今年作为震后首个完整汛期,绵远河合石亭江的防汛形势不能忽视。

  当地官方也意识到这点,绵竹市政府以政府采购的方式,投资320万元,购置了一批监控探测设备,试图在全境构建起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这套包括8个前方监测探头、若干警报器、电台、卫星电话以及一个指挥中心平台的系统一旦启用,将会让堰塞湖区的人们更加安全,更能寻找新的生活。

  这并非孤证,在震区,很多地方政府都已经采取类似措施。“我们需要更好地去学会控制堰塞湖,利用堰塞湖,而不是一味地害怕。”一位官员说。

  防守总动员

  与北川县同属绵阳市管辖的平武县,境内的文家坝堰塞湖规模仅次于唐家山堰塞湖。堰塞湖上游,在7月里的平均降雨量超过了400毫米。

  文家坝堰塞湖水位持续上涨,令原本就质地松软的堰体显得危机四伏。

  谁也说不准坝体什么时候会崩塌,当地政府于是将周边乡镇的4000余名居民紧急转移至安全地带。

  绵阳境内的另一座县城——安县,地震后也形成了27座大小不等的堰塞湖,而距离地震重灾区睢水镇3公里的罐滩堰塞湖,是其中三大高危堰塞湖之一。暴雨中,这里的官民也很紧张,一些地势较低处的村民也被转移。

  暴雨很快引发洪水和泥石流,情况最糟糕的地方是广元市的青川县。

  青川县境内的青竹江和红石河流域,震后出现了3个总库容为2000万立方米的堰塞湖,700多人被淹没丧生。 7月的大雨,除了冲毁道路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也让这里的湖水涨了很多。堰塞湖下游有7个乡镇共1.5万人。当地政府组织村民在青竹江沿线设立了8个观察哨,实行24小时观测,每2个小时报告一次。

  青川多水,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条小河,那里最需要警惕的,是悬在半山腰的小堰塞湖,它们虽然很难被统计在册,但危险确实更直接和可怕。事实上,这也是震区很多地方的普遍状况。

  这里的几位担任堰塞湖巡视员的村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雨季来临后他们每天都绷紧了神经,随身带着手机和铜锣,一旦发现险情,就一边打手机一边敲锣。

  省会成都距离震中映秀镇不过90多公里,其管辖的都江堰市也是地震重灾区之一,震后,包括都江堰市在内的整个成都辖区内,形成了9座堰塞湖。成都市水务局副局长丁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其中,目前有积水的只剩下4座,沿白沙河自下而上依次分布。

  雨季开始后,成都市水务局对所有堰塞湖做了专项排查。

  杨兴国曾徒步前往白沙河沿线的堰塞湖实地勘察,这位身形矫健的中年男人,是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堰塞湖治理专家,他认为当地堰塞湖堰塞体没有大的变形,相对比较稳定。

  不过,在当地官方口径中,这些堰塞湖被认定仍处于高危级别,是今年汛期防洪的重中之重。

  丁鹤说,地震后,很多山体结构发生了变化,很多悬崖岩壁都更加脆弱,雨水容易使之形成山洪和泥石流,这就可能形成新的堰塞湖。因此,对山体岩壁的实时监控也是一个必要的工作,“防控堰塞湖,不能只看到现有的,更要预判可能出现的,后者的危险更加无形且突然”。

  现在,白沙河沿岸,距离河水10米处都拉上了警戒线,并在更高的地点拉起安全线。丁鹤说,这是成都今年防汛的 “双线原则”。“警戒线”划出的是堰塞湖下游溃坝可能造成的危险范围,而“安全线”则是划出了溃坝后安全停留区域。

  和唐家山相似,这里的每个村子都制定了防汛安全员,每人手持对讲机定时定点巡视。而在沿河低洼地和人员集中区,还设了5个信号报警点,每个点都有专人看管手摇报警器,一旦险情发生便及时报警。

  白沙河堰塞湖水情监测站的董泽茂曾对前来采访的《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白沙河的最高警戒水位是11米,但如果水位涨幅达到往年平均水平3米,或者碰到持续暴雨,都要及时上报。

  这些坚守在荒野中的男人,自称是最怕雨水的人。“晚上要3个人轮流盯水位。”

  为了能彻底消除唐家山堰塞湖的隐患。唐家山堰塞湖整治工程二期计划也将随后展开,到时候要在大坝上游的左岸坝底部打一个导流隧洞,以确保现有的导流明渠在遇到雨季、塌方、余震影响及其他因素造成堵塞的情况下,唐家山堰塞湖能够正常泄洪。

  一年多后的今天,震后形成的104座堰塞湖中的38座不复存在(水体消失),另有37座已不具危险性。依旧存在防洪与淹没风险需要进一步后期治理的,尚有29座。

  根据“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要求,四川省力争今年把现存蓄水量大于100万立方米的9座堰塞湖治理完成,并在今明两年陆续完成蓄水量小于100万立方米的堰塞湖治理工作。

  雨水的间隙,堰塞湖边的山坡上空气很好,廖明胜和几个村民拿着竿子在钓鱼,他抽着烟,将饵挂上钩,随手朝湖里甩出鱼线。

  他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安居,祖辈都生活在这里,这里就是根,习惯了,他不愿迁移到别处,也不想在某个雨天推着借来的板车,将家什往上坡高处运,“谁愿意隔三岔五穷折腾。” ★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中国新闻周刊

更多关于 四川 堰塞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