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记者揭缂丝“价比金高”奥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0日10:44  世界新闻报

  由于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加之越来越多的缂丝艺人后继无人,使得缂丝的仿制极不容易

  6月17日,一件“福寿如意”缂丝衮服复制品在首都博物馆亮相,其精美程度令在场观众为之震撼。“福寿如意” 缂丝衮服曾是明神宗朱翊钧最为奢华的一件礼服,史料载,为了制作这件衮服,当时的工匠整整用了13年。

  制作一件衣服要花费十年以上的时间,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到它所使用的工艺—— 缂丝的制作过程,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

  衮服用去10万米金钱

  上世纪50年代,“福寿如意”缂丝衮服在北京十三陵定陵中被发现。衮服上的龙身呈翠绿色,由孔雀羽毛织制而成,十分华贵眩目。遗憾的是,由于暴露在空气之中,原本绚烂的色彩瞬间氧化,失去了本来的面貌。

  为了再现这件衮服的风采,近几年,首博专家在全国各地寻觅合适人选。复制衮服的任务最终落在苏州缂丝专家王嘉良身上。2006年10月,仿制衮服进入准备阶段,第二年年底投入缂制。

  复制的“福寿如意”衮服服身以黄色为主,配以蓝、绿、白、红等色彩点缀。衮服图案众多,下面的一组寓意“万寿万福”的数字,也许可以让人更易理解其制作的复杂:-字279个、寿字256个,字蝙蝠301个、如意纹271个。

  此外,前襟和后背还有12个团龙。和原品一样,龙身也为翠绿色,亦由孔雀羽毛织成。制作者称,此件衮服共用彩色丝线6斤、金线10万米,孔雀羽毛6000余根。

  此件衮服的公开亮相,也让缂丝这一曾经神秘的皇家专用工艺,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缂丝制品千年不腐

  缂丝,也被某些人称为“刻丝”。一个“刻”字,似乎更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技法的精湛性。业内始终流传着“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和传统织物的经纬织法不同,缂丝采用的是“通经断纬”。一位缂丝艺人向《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介绍说,缂丝有专门的缂丝机。在缂丝机上安装经线,下面衬上画稿。工匠用毛笔将画样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长约10 cm、装有各种丝线的梭子按照图案分块缂织。

  缂丝对技艺有非常高的要求。在缂织过程中,画稿的位置是不变的。在织品完成后,成品与画稿图案的位置误差不得超过5毫米。如果制作袈裟或礼服,精准度要求更高。因为礼服是由多片缂丝面料相拼而成,任何一片与原画稿出现较大偏差,都会破坏整个图案完整性。

  这位艺人解释说,在工匠不断地来回穿梭织纬后,还要用一个竹制的拨子把纬线排紧。“一幅作品,要经过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等16道工艺,更换数以万计的梭子才能完成,耗时非常长”。

  这样织出来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好像镂刻一样,在光照下能看出很多小孔,经得起 “千年不腐”。

  缂丝赝品几乎不存在

  当记者向有关专家询问缂丝是否会在市场出现赝品时,专家称,缂丝的赝品几乎不存在。由于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加之越来越多的缂丝艺人后继无人,使得缂丝的仿制极不容易。

  不过,还有一种类似缂丝的织物需要留意。据该专家介绍,乾隆后期,一种当时流行的缂绣混色法被滥用。

  这种方法原本是把缂丝、刺绣和彩绘互相结合,先是在织物上彩绘出图案,然后用缂丝或刺绣的方式,在画面不同部位进行创作。这样织成的作品层次更为多元。然而,不久,这种方法被滥用,很多工匠只是在画面很小的一部分运用缂丝技法,其余的则通过彩绘和刺绣的方式表现,“缂丝艺术便开始走向衰落”。

  专家称,由于数量稀少,流传下来的古代缂丝制品很难遇到,即便在拍卖行露面,也价格昂贵。藏家可以考虑现代缂丝。“虽然现在会做缂丝的艺人越来越少,但也不乏流传,他们的工艺也很精湛,而且继传统的‘本缂丝’、‘铝缂丝’、‘ 明缂丝’和‘引箔缂丝’外,现在还有一些‘紫峰缂丝’等新品出现。”

  据了解,这些缂丝各有特色,比如“本缂丝”质地厚重,“铝缂丝”柔细轻软,“明缂丝”雍容华贵,“引箔缂丝” 里面夹有纸箔,而现代的紫锋缂丝薄如蝉翼,藏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所选择。

  市场观察

  缂丝藏品身价多超过千万

  缂丝作为一种高端藏品,虽然价值不菲,但数量极为稀缺,加上市场对缂丝的了解度相对书画、瓷器来说远远不够,因此成为收藏市场的冷门。

  有报道称,在《清内府藏缂丝书画录》中录入的113件缂丝作品,只有30件保存完好。记者也在统计数据中发现,从1995年中国嘉德和北京翰海相继推出首批缂丝织品以来,近15年间,只有769件缂丝织品面世,其中还包括多次重复上拍的拍品。和动辄数百万件上拍的书画、瓷器市场相比,缂丝的拍卖市场仿佛只圈定在小众。

  不过,一旦有缂丝精品出现在拍卖会上,往往会造成超过千万元的成交价。

  2006年春季,上海崇源拍卖推出的一件“红木雕花镶嵌缂丝绢绘屏风”以8372万元的天价成交,成为至今为止缂丝制品在拍卖场上的最高价。

  在此前两年的中国嘉德2004春拍中,一件清乾隆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也以3575万元的价格几乎占据了其当时所属“瓷器玉器工艺品”总成交价的半壁江山。

  不仅是在大陆市场,香港拍卖市场对缂丝也很看重。2006年春天,香港苏富比和香港佳士得先后推出一件清乾隆御制缂丝黑地海水云龙纹仪仗用甲胄和一件清乾隆御制缂丝三星图颂图轴,成交价分别约合1526.7万元和1817.9 万元人民币。(闻玄)

  链接

  宋代缂丝最受推崇

  据有关学者考证,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彩陶土器时期中国就有了缂丝织物,到了商代缂丝制作已很精良。唐代虽然缂丝织物的色彩层次不够丰富,但工匠们开始在缂丝中引入金线,并运用在唐卡制作中。

  不过,最被世人推崇的还是宋代时期的缂丝。

  北京故宫博物院缂丝专家严勇曾向《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介绍说,南宋时期,缂丝从民用品转为艺术品,成为后世千年间难以逾越的一个高峰。

  明清时期,缂丝成为皇室专属品不再被民间使用,工匠在为皇家织就的礼服上,开始将孔雀羽毛与丝绒粘合,花色金光耀眼,华美绝伦。

  工艺繁复,耗时巨大加上采用的丝线非比寻常,精美的缂丝织物与“金”等价便不以为奇了。《世界新闻报》特约记者/闻玄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