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青年以研究中国“愤青”为进修课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1日15:16  青年参考

  本报记者邵洁

  中国的“愤青”现象在美国新闻界、政界和学界,是一个被高度关注的话题。今年夏天,12名美国青年来到中国,在他们的海外进修课程中,任务之一就是研究中国“愤青”。这5男7女12名美国青年,平均年龄约28岁,都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大部分专攻传播学、政府管理学和经济管理学,一半学生有媒体从业经验。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每年夏季学期,都会有一门研究生课程——“中国当代传播”。这门课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先是在美国国内强化熟悉相关背景资料,阅读大量的指定材料和参考书;然后移师中国南京,在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研究中心完成另外3周的课程。

  12名学生中有3名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分别是日本、爱尔兰和巴基斯坦;只有两人以前来过中国,且停留时间不长。总体而言,他们对于中国的很多情况,特别是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巨变,只是听说,并没有切实和客观的了解。为通过这门课,学生们必须完成指定阅读资料,提交两次阅读笔记,一篇书评,一份研究项目计划书和一篇20页左右的学期论文。其中一份阅读笔记就是关于中国“愤青”和所谓“网络民族主义”的阅读分析报告。

  最新一期的《瞭望东方周刊》采访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这批来华访问的研究生,反映了他们对于中国“愤青”的如下观点:

  ★“中国青年看待美国的矛盾情绪”

  美国女学生阿德安?霍尔:“有一个人,他并不十分关注你,而恰恰因此,你却希望成为他的朋友。尽管对方缺乏兴趣,你还是紧追着他并渴望他的尊重。你的追逐使你对那个人产生了一个难以抑制的愿望——要他回报你对他的兴趣。但这也同时导致你不再喜欢那个人,因为他没能满足你的愿望。许多中国青年正是怀着这样一种矛盾情绪来看待美国的……一方面,他们想要过上美国电影里的那种生活,想拥有昂贵的汽车和衣服。但对西方文化的过分追求,带来了对东方传统的破坏。许多中国年轻人又因此讨厌这种对自己文化和身份的背离,渴望做回他们认为的传统中国人。”

  ★“对华刻板观点导致愤青出现”

  美国女学生辛西娅?皮埃特:“中国近30年来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种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信息断层。要使其他所有国家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中国的看法,肯定需要一定时间。我觉得,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抱有敌对看法,是因为这些美国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关于中国缺乏文明、缺少人权的说教所致。只有持续不断地来自中国的新变化的影响,才能使美国人信服并改变现有看法。”

  爱尔兰学生鲁莱?麦凯纳:“很明显,愤怒的这一代中国年轻人,对西方了解的深入程度远胜过西方年轻人对中国的了解。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们既能第一时间了解西方的看法,又在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及国家鼓励下,获得了前人没有的自尊……尽管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已在许多关键领域取得了进步,但西方对于中国的描述却仍停留在30多年前。这种不正确的描述,直接导致了这批未来中国和世界领导者们的愤怒、仇恨和怀疑。”

  巴基斯坦学生艾哈迈德?沙:“对于中国的刻板观点是‘愤青’情绪产生的背后原因——他们是想让世界知道,现在中国处在其丰富的历史新时代。现在,是中国年轻人以电子方式把观点向全世界传播的最好时机。如果足够谨慎、不那么极端,‘愤青’可以作为公关手段,塑造全球范围内对中国的认识。”

  ★“中国对日本反应过度是幼稚的”

  美国女学生苏姗?韦勒:“西方人的沟通方式通常是直接的、生硬的,不太考虑前因后果。然而,中国人的沟通则比较间接,将更多注意力放在维护尊重、礼貌和解释背景方面,而不是直接的字面沟通。由于东西方文化带来的沟通方式上的间接与直接的本质区别,导致了中国愤青会采取一些不必要的过激行为,去应对国际交往间的一些随意或非随意的言论。”

  日本学生小林洋子:“日本的一些个人极端观点的快速传播,使得中国对日本反应过度,这是幼稚的。换句话说,极端的观点在日本是少数,它并不能代表绝大多数日本人。概括而言,现在的情形是在网络上形成了双方极端力量和观点的对垒,而且网络技术的发展,让这些人更有可能团结在一起对付另一方。”

  ★“愤青是对国家的一种独特挑战”

  美国女学生米切尔?范德霍夫:“中国‘愤青’想要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尊重,但情绪化的呼吁和展示肌肉并不能赢得尊重,哪怕这种要求是合情合理的……在中国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开放和透明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国内问题,而不是以民族主义分散注意力。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在应对收入差距、环境问题等方面是无懈可击的(我可以举出美国在这些方面的一大串问题),因此不够公开就容易显得家长式保护。”

  美国学生扎卡里?舍伍德:“中国年轻的、受过教育的和精通网络的一代‘愤青’民族主义者,是对这个国家的一种独特挑战。‘愤青’表达不满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压制中国的外部和外国势力身上。这种社会力量强大且不可预测,应当引起这个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关注。”

  美国学生约翰?尼科尔森:“中国巨大的网民人数,使这种对于外部世界的愤怒情绪,存在变成真正威胁的可能性。西方媒体很大程度上没有认识到‘愤青’运动的内在原因,因此我们需要更重视这个问题,以防在未来发生重创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冲突。”

  ★“中国需要更多耐心”

  美国女学生杰娜?穆瑞:“民族主义对于你称之为家的那个国家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因素;但民族主义如果发展成一种对于其他国家的愤怒和仇恨,就不再健康了。中国越是想要其他国家的尊重,获得这种尊重花费的时间就越长。尊重是一种价值接受,过程缓慢且直到你应得之时才会获得,而不是自动给予的。罗马非一日建成,同样,中国只向世界开放了30年,因而获得尊重和理解都还需假以时日。中国将会成功,但作为一个国家,它需要更多耐心。”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