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神农架农民陷生态与生存两难境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4日08:57  外滩画报
神农架农民陷生态与生存两难境地
本报记者亲赴神农架,实地探访当地农民“要生态还是要生存”的两难境地。

  上世纪80 年代,有国外媒体预言,再过5 年,神农架将从地球上消失。如今,神农架已成为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林区。然而,青山绿水无法转化为金山银山。与神农架“全国绿色首富之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低得让人汗颜的GDP。生态保护了,神农架农民却尴尬地成为“生态贫民”。本报记者亲赴神农架,实地探访当地农民“要生态还是要生存”的两难境地。

  外省人想要进入地处湖北西部边陲的神农架,一般只有一条路可供选择:先到武汉,然后辗转宜昌,乘坐宜昌通往神农架的班车。

  “28.4℃”,“27.5℃”,“26.8℃”………汽车内温度计的数字变化,代表着神农架高山的逼近。越往上走,山路越崎岖,放在行李架上的小物件经不住山路的颠簸,一个个不安分地蹦下来,在车内滚来滚去。5 小时后,当车内温度停留在“25℃”时,目的地神农架木鱼镇到了。小镇可谓神农架旅游区的游客聚散地,当地人说许多游人都会先到这里落脚,然后再从此地乘车去各景点。小镇海拔1200 多米,四面环山,群山下则是一片云海。

  下了车,记者目光所及,则是一片葱葱郁郁的海洋:小镇空气里流动着绿叶的芬芳。它的四周,绿树林立,树冠遮天蔽日,树边生满青草和灌木。村民说,神农架常年的树种是巴山冷杉林,这些高达40 多米的巨树,大部分都拥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树龄。原本在森林里忙碌的砍伐工则早已不见踪影。

  这一切得益于神农架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

  9 年前,神农架正式启动“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当地农民万志国父子因此而举家搬迁。6 年前,神农架林区正式禁伐,很多从外地涌进来的砍伐工不得不另觅生路,少数几人如向恒成则变成了护林员。

  截至2008 年,像万志国父子一样,为保护生态而不得不搬迁的神农架农民多达7800 人,占神农架林区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此举帮助神农架的森林覆盖率冲到了顶峰,从2000 年的70.1%上升到2008 年的88%,保护区内更是高达96%;金丝猴数量从原来的900 只上升到1300 只。据权威部门计算,神农架的绿色GDP 是236 亿,人均大约30 万,是全国人均的30 倍。神农架俨然成为了“全国绿色首富之区”。

  但现实的另一面却是,作为湖北省直辖的“副地级”林区,神农架的经济GDP 低得可怜。1992 年,神农架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至今未脱贫。2009年第一季度,湖北省经济指标统计,全省17 个地级城市中,直辖的“副地级”城市神农架林区垫底。和排名倒数第二的天门市相比,经济GDP 尚不足后者的七分之一。

  “树不能伐,猎不准打,药不能采,矿不能开。”在当地老百姓结束了“靠山吃山”、“靠林吃林”的生活的同时,像万国志父子一样搬迁的农民还失去了耕地。按照规定,像万国志父子这样的农民每年能拿到210 元/ 亩的“退耕还林”津贴。但政府经费不足,经常用大米替代。当地农民把米背到山下卖掉,常常换不到210 元。

  和中国大多数内陆地区的农民一样,很多神农架老百姓也觉得:与其守在老家,不如出去闯一闯。当地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神农架总共8.3 万人口中,外出打工的人数占到1 万人,并且以青壮年居多。

  当记者进入自然保护区,看到路边有不少筑路工在铺设沥青路面。他们大都四五十岁,皱纹爬满脸庞。在路边稍宽敞处挖个坑,盖上大铁板,以山上捡来的朽木为柴禾,在铁板上熬炒石子沥青的混合物。“没有施工机械,完全靠人工作业。”一位养路工人告诉记者,他们每天工作10 小时,一天收入60 元。

  当地农民自谋出路的同时,当地政府也正在找寻出路。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神农架林区书记钱元坤进京,为当地老百姓争取“制氧费”。他说:“我们是全国水源涵养地之一,制造了大量氧气,而我们却成了生态贫民。”此前,经过多次申请,2008 年底,神农架终于被湖北省定为生态补偿试点;但落实下来的却是“毛毛雨”,“一共只拨了50 万”。

  给金丝猴让地

  7 年前,61岁的万志国一步三回头,眼泪汪汪地跟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土地告别。60 亩庄稼地里,玉米已九成熟了,拔不完,他顺手掰下身边的一个,放进背篓。

  万志国原来生活的地方叫做阴峪河,海拔近2000 米。那里是“野人”考察的重点区域之一,由于人迹罕至,植物繁茂犹如“生物迷宫”;此外,那里还是“动物基因库”,拥有金丝猴、金钱豹、华南虎等大量珍稀动物。当地不通公路,进入村庄需徒步走一天半。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有枪的。每逢冬天,我就会带上两只小土狗去打猎。不需两天时间,我就能给家里带回三四头野猪、麂子还有野山羊。”万志国说,他最怀念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1999 年,万志国被突然告知要举家搬迁。他只记得,当时乡里有人告诉他们,阴峪河要成为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全村村民必须搬走,“不得找任何理由”。

  在当地,像万志国父子这样背井离乡的叫“生态移民”。一般来说,神农架的生态移民搬迁会选择两条路:一是投亲靠友,在亲戚家寄宿;二是购买别人家空置的旧宅,这样一来,还能得到些许旧宅附近的耕地。祖祖辈辈住在阴峪河的万国志, 在神农架的其他地方一个亲戚都没有,只能咬牙买房。

  “1999 年,我们的搬家费每人只有1000 元,我们一家7 口一共分得7000元,在青天袍找到的一处破旧土房售价4000 元。”从表面上看,万志国这次搬家,非但没亏,还赚了3000 元,其实不然。“家里60 亩地种的庄稼,全废了。新家的田地仅7 亩,只有老家的十分之一。”

  10 年间,虽然“搬家费”上涨到每人5000 元,但是把物价上涨考虑进去,依旧显得寒碜。如今,在神农架相对富裕的村庄公路边盖房,买地皮需要1.2万元左右;修建房子至少还要花五六万。

  8 月4 日,在离木鱼镇旅游开发区8 公里外的青天袍村,记者见到了万志国父子,儿子万忠明正在装修新房。说是“新房”,其实是2005 年万忠明依靠银行贷款买下的老房子。只是因为家里钱不够,一直没有完全建成。2005 年,万志国的土房子开始漏水。

  家里的其他孩子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唯一留在身边的三儿子万忠明做出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向银行贷款,在公路旁边买房。那一年,他用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又向银行借了5 万,终于买下一栋位于公路沿线的老房子。

  如今,万忠明靠“打小工”维持生计,工资按天计算,通常是五六十元。但是,“打小工”需要碰运气,一个工程结束了,万忠明就失业了。4 年里,他帮当地电信局铺过电线,当过水泥工、道路养护员。近几年,神农架掀起“阴峪河徒步穿越”热,徒步穿越已成为无人区的阴峪河,请一位熟悉当地路线的向导必不可少。万忠明一年可以接到两三次这样的活,每次4 天,每天能赚200 元。

  已经68 岁的万志国则选择住在山上。8 月4 日,万志国带着记者去他家,走在一条被他们自己踩出来的狭窄山路上,记者颇感费力。山路上风光无限,时而会有两三只乌黑发亮的黑水鸡和全身彩色的雉鸡从森林里走出来。但稍不小心,就会跌入悬崖。走着走着,带路的万志国消失了;一分钟后,他又回来了,身上多了一个背篓;原来他是去森林深处两米多高的草丛里取背篓,那里藏着他的许多农耕工具。

  记者现场所见,这是一座充满原始森林气息的山头。整座山头一共只住两户人家,云雾缠绕的房屋,美如画中的仙境。走近细看,土房已成四处开裂的危房。但在山上住了一辈子的万志国说他早就习惯了,并准备在此作古。他指了指摆放在家门口的一口棺材:“年龄大了,棺材都做好了,哪儿也不想去。”

  万志国不知道,他的愿望很可能再次落空。随着神农架金丝猴数量的增加,一般生活在1760 米至2600 米的猴群逐渐向低海拔地区转移。青天袍的海拔为1700 米,已经出现了金丝猴活动的痕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外滩画报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神农架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