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河南将登封举办道教界祈福中华-论道中岳活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5日18:20  新浪文化
河南将登封举办道教界祈福中华-论道中岳活动
登封市市长郑福林

河南将登封举办道教界祈福中华-论道中岳活动
  从左至右依次为:登封市市志办主任吕宏军,市长郑福林,市委常委、嵩管委书记、常务副主任裴松宪,中岳庙道长黄至杰

  访谈嘉宾:

    郑福林  登封市市长

  裴松宪  市委常委、嵩管委书记、常务副主任

  吕宏军  市志办主任

  黄至杰  中岳庙道长

  主持人:今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嵩山脚下,道教圣地——中岳庙。据我们了解,登封市将在9月份举办全国道教界“祈福中华•论道中岳”系列文化活动,首先请问郑市长,为何举行这样一个活动?这个活动有什么意义?

  郑福林:首先,举办“祈福中华•论道中岳”活动,是祈祷国运昌盛、祝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标志。中岳嵩山是是文化圣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中岳庙作为五岳中建筑规制最高、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遗存,在道教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地位。五岳共同祈福的文化活动,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寓意国运昌盛、民族和谐。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举办五岳同祈大法会意义非凡。

  第二,举办“祈福中华•论道中岳”活动,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历史上道教界一直通过宗教仪式表达“护国佑民”的爱国爱民情怀。通过此次活动的虔诚祝福,将表达全国各界群众期盼民族和睦、祖国统一、国家安定的美好祝愿,充分展现我国宗教界“护国佑民、济世利人”的真诚情怀。

  第三、举办“祈福中华•论道中岳”活动,是深化嵩山文化研究、推动登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嵩山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此次活动的举办将深化全国宗教界和学术界对嵩山文化、道教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增强嵩山文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时,将会推动登封市作为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发展。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五岳同祈”大法会,表达全国道教界的爱国之情,祈盼国家太平和谐、繁荣昌盛,人民富足安康。同时举办道教高峰论坛——“中和之道”和“丹青颂中华”道教书画展。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中国宗教杂志社、河南省道教协会协办,登封市人民政府、嵩山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中岳庙民主管理委员会共同承办。

  主持人:作为五岳之一的嵩山在这里被称为文化圣山,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裴松宪:嵩山是36亿年前欧亚大陆露出海平面的第一块陆地!嵩山是中国佛、道、儒文化的策源地!嵩山是炎黄祖源,夏、商、周等13代建都之地!嵩山文化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 …嵩山是一座古老的、神秘的、文化的山,东方的奥林匹斯圣山!

  《诗经·大雅》赞嵩山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正当其辞。因其“一天一地,一佛一道,一文一武”齐聚一山而闻名于世。一天,中国现存最完好、最早天文建筑——元代观星台;一地,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一佛,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一道,道教策源地——中岳庙;一文,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嵩阳书院;一武,中国功夫的杰出代表——少林武术。正是这种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于一身,汇世界地质奇观于一体的气势,嵩山“奥”冠五岳。

  文明初源 

  嵩山位居中华五岳之中,是华夏文明的形成中心,踞今约5000年前,华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诞生并活动于此。嵩山的各类神话传说、文物史迹、古代建筑、艺术作品,在历史上具有初创制度和形制典范意义,凝聚着东方文明传统的核心理念和突出成就,使得嵩山如同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一样具有崇高的文化地位,成为华夏文明的初源地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故乡。

  中国之始  嵩山地区是古代之“中国”。公元前11世纪,周公在嵩山阳城“测景”“以求地中”,“宅兹中国”成为“中国”一词始于嵩山最有力的证据,最终扩展成为国家名称沿用至今。依托于“天地之中”的文化磁性,使得嵩山成为夏、商、周等13朝古都的京畿之地和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精神圣山,故《史记·封禅书》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

  文化之岳  “抬脚踢到秦文化,伸手摸到汉砖瓦”,是对嵩山的形象描绘,嵩山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又被称为“文化之岳”。登封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18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各类文物史迹多达1127处,是中国第一文物大(县级)市,被誉为“文物之乡”和“露天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拥有中国最早的礼制建筑——汉三阙,中国最古老的砖塔——嵩岳寺塔,中国农历24节气测定地——观星台,中国最美丽、最神秘的砖塔——净藏禅师塔…

  …据史书记载,古代来过嵩山的皇帝有72人,高僧名道40余人,文人志士不计其数,嵩山即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之岳”。

  功夫圣地  “天下功夫出少林”,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所孕育的少林功夫名扬天下,少林寺据此名扬四海,少林功夫更成为中国功夫、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少林拳始创于南北朝的北魏,盛行于唐、宋、元、明,经了1500多年的磨砺,集众家之长,汲诸派之精而独树一帜。少林功夫博大而精深,以刚、猛、勇、疾著称,素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之说。少林武僧拳发穿山碎石,脚踏落地生根。少林功夫是中国武苑中的一朵奇葩,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

  自然奇观  嵩山自然环境秀美,地质景观奇特,有“自古山川秀,太少无穷奥”之称。嵩山独特的地质地貌全球罕见,被世界地学界誉为“五代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嵩山风景幽丽,景观秀美,自古便被誉为“仙山”,古籍《山海经》记载:嵩山为“万山之祖”;嵩山风景名胜区内的太室山、三皇寨、卢崖瀑布、八龙潭等风景大有可观。

  所以说,嵩山一个永恒的博览会,一所综合的实验场,一座露天的艺术宫,一座非常值得细细品读、用心感悟的东方文化圣山!

  主持人:我们说嵩山是道教的发源地,有什么佐证?

  吕宏军:嵩山是道教的发源地,有这么几个根据和原因:(1)、嵩山特殊的文化地位是道教发源的基础。“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山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如果说黄河是哺育华夏族的乳汁,是华夏的母亲河,嵩山就是养育华夏族的襁褓,是中华文化圣山。各种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已证明和正在证明,夏商两代的主要活动与发展区域,是紧紧围绕在嵩山周围的。周人取商而代之后,也通过在嵩山脚下测日影、求地中,来强化嵩山天心地胆的文化方位,并弃崇拜岐山而转为视嵩山为“天室”、为“天”,继续巩固了嵩洛地区的华夏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之后直至宋金,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开封、洛阳往往成为当时的国家首都,地处两大古都黄金分割点上的嵩山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所以宋金两代及以前,嵩山天地之中的文化方位和被尊奉为中岳的文化地位,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迎合了古人的慕古心理和正统观念,使其顺理成章的成为中原文化的文化坐标,成为文人骚客、高僧名道仰慕的文化制高点,成为包括道教在内的各种文化汇纳积聚、碰撞激荡的文化洼地。

  “夫中岳者,盖地理土官之宫府,而上灵之所游集,四通五达之都会也。”东汉顺帝时至东汉末,在以神鬼崇拜和神仙信仰为特征的黄老道与神仙说交汇融合的过程中,崇峻而神奥,在五行中位居土位,黄帝常游与神会的嵩山,就成为创始者借以闭关修行、假托黄帝授命,进而争取信众基础以创立道教的首选圣地。南北朝时期,在北魏统治者统一中国北方,定都洛阳,试图以宗教消融纷争,安定人心,巩固统治的背景下,也只有“五土之主”的嵩山才能担负起号召天下的精神旗帜的作用。最终,汉魏以来张道陵所创教法,历寇谦之变革,在嵩山发展成为了真正宗教意义上的道教。

  (2)、张道陵在嵩山发现三皇羽文为道教创立缘起。东汉顺帝以前,中国只有道家,没有道教,史学界与道教界一致认为,张道陵创立天师道,道家思想才借以演化为一种宗教。而张道陵发现“上三皇内文”、“黄帝九鼎丹书”、“太清丹经”在嵩山,修炼得道在嵩山,追本溯源,道教起源于嵩山。

  嵩山是道教的根。道家历来认为,中岳庙是为纪念黄帝而建的,是黄帝祠堂。而道教是黄老之学,尊黄帝、老子为开山祖师, 开宗布道,必须由黄帝授命而为。所以,张道陵必须到嵩山修行,才能真正得道,在嵩山得道,才能取得信众信服的宗教领袖资格。

  关于张道陵创立天师道。一说张道陵“弃家学道,负经而行,入嵩山石室,隐斋九年,周流五岳,精思积感,真降道成。”又说,张道陵“隐鹤鸣山,炼虎大丹。遇神告曰:嵩山石室,藏三皇羽文,九鼎太清丹经,得而修之,乃升天也。”于是,“赴而得之,能飞行,遥听,分形散形。”两种说法,都肯定了张道陵在嵩山得道、修成正果的事实,因此,道教虽创于巴蜀,但源于嵩山也无异议。

  (3)、寇谦之在嵩山把道教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宗教

  东汉顺帝时至东汉末年兴起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体制、经典、教制以及组织均不统一,只是萌芽成长的初期阶段,其组织也不能算是宗教组织,而是以宗教为幌子的军事、民防组织,离后世所称之“道教”还有很大的差距。

  北魏时期,著名道士寇谦之,守志嵩山30多年,顺应当时形势,借助道武帝拓跋跬、明元帝拓跋嗣和太武帝拓跋焘崇信神仙之道,以中岳嵩山为基地,假托太上老君降临嵩岳,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20卷,令其清整道教,对东汉末年张道陵开创的天师道,即五斗米道,实行改革。通过改革,寇谦之尽除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道,而加之以服食闭炼。同时,道教摒弃被农民起义利用的教义和制度,反对农民称官设号、义聚人众,坏乱土地,谋害国家。而且“兼修儒教,佐国扶命”。主张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安贫乐贱,信守五常。经过改革后的新天师道,由于符合北魏统治者的需要,得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及左光禄司徒(宰相)崔浩的支持,上升为国家宗教,为道教其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魏以来张道陵所创教法,历寇谦之变革,捧出教主,号称"太上老君",并改变张道陵以来以名山大泽、名胜洞府作为教区的传统,变神仙管理人间为人、鬼、天、神互相交通,构建起天上人间互相交通的道教系统,这才成为真正宗教意义上的道教——北天师道。从这种层面上看,做为北天师道的发祥地,嵩山也无愧为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发源地。而由寇谦之撰写、书丹,至今伫立中岳庙里的《中岳嵩高灵庙之碑》, 亦是中国道教最古老的"纪念碑",和嵩山堪为道教发源地的最有力实证。

  (4)、嵩山是《三皇经》等重要道教经籍的发祥地。继张道陵在嵩山石室发现“上三皇内文”、“黄帝九鼎丹书”、“太清丹经”后,嵩山又成为一系列重要道教经籍的发祥地。

  在张道陵造作道书,创五斗米教的同时,道士魏伯阳也潜居嵩山,将《周易》、黄老之学、修炼丹药契合为一。三道合一,新径洞开,其《参同契》成为道教丹鼎派的理论基础,他也被誉为"丹经之王"、"千古丹经鼻祖"。南怀瑾先生更认为,《参同契》“诚为中国科学与哲学的不朽巨著,也为后来道教奠定中心思想的基石”。

  《三皇经》、《五岳真形图》和《阴符经》三部经在道教经籍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三部经籍也发祥于嵩山。

  (5)、嵩山中岳庙是当之无愧的道教初庭。道教把中岳神尊奉为掌管“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啖”之事的尊神,以体现大道滋养万物的精神。同时,它也是儒家中土之德的象征。秦汉以降,嵩山中岳大帝的雏形逐渐形成,并不断趋向人格化,秦始皇笃信神仙,在嵩山上立祠祭祀岳神,是为中岳庙前身,称“太室祠”,内设祠官专事祀典。西汉时,武帝游嵩岳,中岳庙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遂成道教圣地。此后,历代都对中岳庙加以扩建或重修,中岳庙规制与规模不断扩大。清代乾隆帝重修中岳时,以北京皇宫为蓝本,按宫中的布局和建筑来设计,形成了现在坐向子午,依脉朝案,占地十万平方米,进深一点三华里的宏伟建筑群。

  中岳庙自秦创建,凭依嵩山“五土之主,群山至尊”的尊贵地位,引领道教高真张道陵在此得道飞升,寇谦之在此创立北天师道,潘师正在此扇茅山宗风使之传遍天下,邱处机在此开全真一派,为道教发展开拓出一道道浩荡源流。加之中岳庙是我国五岳之中现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殿宇巍峨,古柏参天,文物汇粹,琼宫圣境之意犹然,从建始年代到尊贵地位,从社会认同到规制风范,都无愧道教初庭之誉。

  主持人:请黄道长介绍一下中岳庙的特点和历史沿革情况。

  黄至杰: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它背倚黄盖峰,面对玉岸山,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乃五岳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所庙宇。

  中岳庙给人的印象是大。规模大,庙宇大,神像大,气魄大。如此宏大而又幽雅庄严的庙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该庙现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庙房400余间,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它们仿佛是一群历史老人,静谧的肃立着,对游人诉说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岳庙历经2000多年的沧海桑田,风吹雨打,多少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到现在。

  中岳庙举创于秦代,原名太室祠,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历史上的汉武帝,对于建设全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因时代的局限,到了晚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说,渴望自己能够同传说中的轩辕皇帝一样,成为神仙。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览和礼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时发生了奇迹:随从的官员在山上听到好像有呼“万岁”的声音,其实,这是方士们为博得汉武帝欢心,投其所好而设的一个骗局。但晚年好大喜功,贪恋长寿的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山下之百产封给神祠作为供奉之用,使中岳庙地位更加巩固。同时,太室山也被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正式与中国原有的四岳并列,称为“中岳”。

  北魏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武则天来此封禅,称嵩山为“神岳”,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武氏对中岳庙的“情”有独钟,使它的声望日益兴盛,八方传播。唐玄宗在当时的中岳庙址重新增修庙宇,是中岳庙的鼎盛时期,为之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宋太祖金妆神像,岳神的冠戴衣着沿袭至今。以后又绘饰壁画,遍植松柏,不断为之增添光彩。各代经过多次修建,清乾隆年间更大加修整,又设宜道会司,以掌管全县的道教事务。庙内主要建筑,从南向北,由低至高,顺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大殿、寝殿、御书楼,前后共11重。最北以黄盖亭为终端,站在亭内可俯瞰中岳庙全景,远眺苍翠群山。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珍存着许多文物瑰宝。

  中岳庙既是祭祀岳神的场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宫观。道教虽然兴起于东汉时代,其来源却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巫术,后来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神仙方士之传统,历史渊源较长。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他们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王子晋又名王子乔,传说是周灵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声,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那时嵩山有一个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几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见到他,他说,告诉大家,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头等我。那日,果然见他乘白鹤,盘旋数日后才离去。于是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的顶上都建立了神祠纪念他。嵩山峻极峰以东的白鹤观,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即为纪念王子晋而建。

  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时,又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峻极门东侧的《中岳嵩高灵庙碑》就是当年刻立的,碑文记载寇谦之修中岳庙和传道的事迹,是关于这位名道最早的记录。此后,历代还有不少知名道士在这里主持过道场。峻极门东侧还有《五岳真形图碑》,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着象征五岳的图象,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立。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说,五岳真形图是道士入山辟邪的护身符,一切妖鬼虫虎都不能近。如今河南道教协会就设在中岳庙,每年农历三月和十月庙会热闹非凡,这一习俗至今不衰。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