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开展遗址区域考古钻探工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5日18:29  新浪文化

  4、整理奉先寺遗址发掘资料,开展遗址区域考古钻探工作

  “中意合作奉先寺遗址调查保护项目”已进行多年,双方各自掌握着奉先寺遗址的发掘资料,给全面了解奉先寺遗址带来了一定困难。经与意方多次协商,双方对所掌握资料进行了交换,使我院掌握了较为完整的奉先寺遗址资料,解决了几年来的遗留问题,并组织相关人员编写1997—2002年度奉先寺遗址发掘报告,为全面研究唐代奉先寺的寺院布局、佛教文化提供较为翔实的资料。

  为搞清奉先寺遗址的范围和寺院布局,为下一步的发掘、展示提供依据,2008年10月底至12月初,协调市钻探办对奉先寺遗址未发掘区域进行了全面普探,钻探面积近2万平方米,探出砖铺面、夯土、墓葬等重要遗迹现象,为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奠定了基础。

  5、出版学术研究刊物,展示石窟文化内涵

  研究院成立以来,在重视基础工作的同时,鼓励研究人员深入挖掘龙门石窟丰厚的文化内涵,进行专题研究,编辑出版了《莲花洞》、《古阳洞》、《中原文物特刊》(龙门石窟研究专辑)、《龙门石窟研究文集——2004’龙门石窟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龙门石窟与洛阳佛教文化》、《龙门佛教艺术》(大型展览图录)、《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龙门石窟卷》、《龙门二十品》等专业书籍;完成调查报告及研究文章五十余篇,发表在《考古》、《文物》、《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艺术史研究》、《耕耘论从》(二)、《河南科技大学学报》、《普门学报》、《中原文物》等学术刊物上。

  由于龙门石窟研究院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国家文物局领导表示,要把全国石窟考古研究基地建在龙门石窟,现正在筹备实施。

  五、实施三维数字技术工程 建立行业技术标准

  三维数字技术是一项全新的、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以三维数据储存和保存龙门石窟信息,在档案建设、考古测绘、文物保护、宣传展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更好地解决文物保护与展示的矛盾,促进文化、旅游、教育与娱乐产业的发展。2005年3月,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合作,进行了擂鼓台区洞窟的三维数字扫描试验,基于三维数字技术而得到的光照图,解决了人工测绘中由于透视形变、视觉误差、度量误差等而导致的测图不准确、速度慢等弊端,所得测图准确、客观;同时,三维数字化模型作为真实文物的数字化复制,为文物保护研究建立了完整、准确、永久的数字档案。这项技术在“三维数字化技术与考古测绘——龙门石窟擂鼓台考古汇报”会议上得到了国家文物局领导和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2007年,双方继续合作,选定两个不同类型的洞窟进行三维数字化工作,包括三维数据采集、三维建模、纹理映射等具体内容,通过此工作的开展研究石窟三维数字化技术的标准,初步完成了标准的制定工作。2008年4月完成了《龙门石窟三维数字化技术标准制定的研究》二次修订,正在实际操作中检验可行性和适用性。此外,还完成了擂鼓台三洞的三维精扫工作,同河南科技大学合作完成了四雁洞、看经寺的三维扫描工作,并同北京天远科技有限公司签定了三年内完成龙门石窟全部三维扫描工作协议书,为龙门石窟景区实现数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成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

  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石窟保护、研究、合作与交流的组织,是在2004年8月龙门石窟研究院举行的“全国石窟联谊会”上众多与会代表提出的,莅临会议的国家文物局张柏局长对此表示高度赞同,并提议将这一全国性的石窟组织隶属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成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并提出将秘书处设在龙门。此后,我院积极开展筹备工作,与相关石窟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沟通联系,于2006年6月27日在龙门石窟举行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秘书处设在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成立的第一个专业委员会,它的成立是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石窟文物保护的重大举措,把秘书处设在龙门,是对龙门石窟文物保护事业的信任和支持,更是对龙门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工作的认可。石窟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全国各石窟单位间的沟通联系,为国内外相关机构及专家学者在石窟保护、研究、管理与利用、宣传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而共同促进石窟文化遗产事业的全面发展。

  七、遵循规划、整治环境,打造青山绿水龙门石窟,实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统一

  按照《龙门石窟区规划》、《洛阳市龙门石窟保护管理条例》和《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中的承诺,1999年以来,市政府对龙门石窟区的环境分期进行了整治改造。

  1999年,洛阳市成立龙门石窟环境治理指挥部,先后筹措资金2亿多元人民币,分期分批对龙门石窟区内外大量违章和不协调建(构)筑物进行了治理和改造,拆除中华龙宫等93处不协调建筑及附属物3.4万平方米,关闭伊河上游污染企业91家,取缔采石厂、石英砂厂、砖瓦厂和石灰窑等645家;搬迁16家国有单位和716户居民;建成1.4万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1座,1万平方米的青石广场1个,新增绿地520亩。大规模的拆迁治理彻底改善了龙门石窟的环境面貌,使得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次成功。

  此后,洛阳市人民政府把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加大投入,进行环境整治。

  2003年,在龙门石窟保护区之外南北各修建两座伊河公路桥,彻底解决了保护区内汽车过境造成的震动和污染问题,提前实现了申报世界遗产时的承诺。

  2002—2003年在龙门东西两山退耕还林1300余亩。

  2004年关闭水泥厂3个、石灰窑140多处。

  2005年以来,修建了“LED大屏幕户外卫星联播系统”,更换了西山石窟区栏杆,在宾阳洞、万佛洞等游客量大的地方建设分流栈道,并对龙门石窟景区进行了亮化,填补国内石窟类景区无夜游的空白,使各项服务设施更加人性化。

  通过这一系列的整治和改造,龙门石窟的环境面貌和质量发生了巨大改变,山清水秀,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同时,环境整治对于改善区域小环境、延缓石窟风化,有效地保护石窟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监测,对石窟造成腐蚀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含量分别降低15%和57%,大气总悬浮颗粒降低25%,噪音降低了30%。景区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人们可以在整洁、静谧的景区中漫步畅游,充分体会石窟艺术的博大精深。

  八、加强交流 扩大影响

  1、召开龙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

  为了展示在石窟保护、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了解国内外学者学术研究动态,促进学术交流,推动龙门石窟保护、研究、管理等各项事业的深入发展,龙门石窟研究院于2004年8月举办了建院50周年庆典暨2004’龙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韩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新加坡、巴基斯坦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35名专家学者及国内相关科研院所的110余名专家学者汇集龙门,就石窟文物保护、石窟考古、佛教史、佛教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了热烈而广泛的交流,共享丰富的学术成果。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提交论文110多篇,龙门石窟研究院已结集出版。2004龙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对龙门石窟保护、研究、世界遗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龙门石窟保护、研究、管理等各项事业的深入发展。

  2、积极作好流失海外文物回归工作

  历史上,龙门石窟几经盗凿,大批精美佛像流失海外。经国家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的积极努力,已有七件龙门文物于去年年底征集回国。为了使这七件文物尽快回归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研究院多次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联系,并多次赴北京商讨此事,确定文物回归日期。经过精心筹备,2005年10月22日,流失海外80余载的七件龙门文物回归故土。在文物回归之际,全国一百多家媒体云集龙门,争相报道龙门文物回归之盛举,以及龙门石窟保护研究成果,扩大了龙门石窟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这七件文物的回归,是龙门石窟历史上的盛事,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保护民族文化的立场、决心和能力,对龙门石窟的保护、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积极建立龙门石窟流失海外文物信息库,为流失海外文物的顺利回归奠定良好的基础。

  3、积极举办国内外展览

  龙门石窟景区以图片、照片、拓本、复制品及文物原件等形式,积极举办或参加国内外展览。在国内,参加了2002年在北京举办的“世界遗产风情展”、2005年9月—2006年3月在广州举办了“龙门石窟佛教艺术展”,2006年6月—7月参加了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在国外,2001年分别在比利时和日本举办了“龙门石窟佛教艺术展”,2004年7月—2005年3月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走向盛唐展”,2005年11月—2006年8月分别参加了在意大利、希腊举办的“中国古代艺术奇观—唐代艺术展”,这些展览成为国内外观众了解龙门石窟的窗口。

  九、加强人才培养 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龙门石窟保护、研究事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研究院成立以来,先后引进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和信息资料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学历均为本科以上,涵盖了文物保护、地质、考古、历史、美术和计算机等专业。

  目前龙门石窟研究院在编职工66人,其中具有文博系列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17人。

  在引入人才的同时注重加强人才培养,一是将青年研究人员输送到国内外理论、技术先进的科研院所,学习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和佛教美术史,了解国际、国内同行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论、方法和发展动态,回到单位后能自独立开展研究和保护工作。研究院成立后,已选派七名保护人员、一名考古人员赴日研修文物保护和佛教美术等专业课程,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选派两名保护人员参加中意合作文物保护培训班;选派三名考古人员参加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在四川举办的佛教考古研究生进修班;选派两名保护人员攻读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同时,支持保护、研究人员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使其能开阔眼界,并迅速捕捉到研究领域内的最新动态。二是请国内外石窟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来龙门石窟研究院进行科学研究,并为研究人员讲授相关知识,通过专家帮带提高研究水平。已聘请著名佛教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宿白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罗炤研究员等专家学者为研究人员讲授石窟寺考古、佛经版本等专业知识。

  相信在国家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结合龙门石窟保护研究近期计划和长远目标,按照既定的目标稳步推进,实现龙门石窟保护、研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龙门石窟的文物保护和研究事业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