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山西大寨:涅磐后的山村本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7日15:43  山西新闻网
山西大寨:涅磐后的山村本色
六十年代的大寨

山西大寨:涅磐后的山村本色
改革开放后的大寨

山西大寨:涅磐后的山村本色
大寨早已撩去神秘的光环,回归山村本色,走上了奔小康的快车道。

山西大寨:涅磐后的山村本色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大寨已经形成了农业稳定与工业发展并重的局面。

   大型媒体联动报道《共和国地标》将以时间为序,梳理不同时期曾经凝聚过我们目光的地点,通过串联并解读这些地标,还原它们的历史细节,展现它们的现实状态,为广大读者拼出一串新中国成长的足迹。

  当选地标:山西大寨   

  当选理由:1964年,毛泽东时代农村的标本,一千万人曾来此学习

  大寨涅槃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这个曾经响彻中国大地的口号,使得山西省昔阳县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蜚声海内外,成为特定年代的中国形象。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符号”到21世纪的“商业品牌”,历尽沧桑,几番沉浮,大寨一路走来已近一甲子。

  六十年代:全国唯一的地级村

  “农业学大寨”,大寨这个本不起眼的小村子,一度成为中国地图上唯一能够找到的村级地。

  只要提起大寨,它的辉煌历史就无法回避。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大寨用了十年的时间,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不仅解决了大寨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每年上交国家20多万斤余粮。这一时期的大寨掌舵人陈永贵,带领大寨人开山垒坝,营造梯田,一干就是十几年。

  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十年心血付之东流。但是,坚强的大寨人拒绝了灾后上级领导的慰问钱粮,当即在陈永贵的带领下掀起了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热潮。

  第二年,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茄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大寨的事迹,毛主席极为赞赏,从此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这个本不起眼的小村子,一度成为中国地图上唯一能够找到的村级地。

  八、九十年代:从焦虑到华丽的转身

  时代已经把大寨推向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彷徨中的大寨人意识到,改革迫在眉睫。

  历史不断前进。197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寨的示范意义早已偏离中国农村的实际。乘着改革的春风,大寨外的中国农民磨拳霍霍、跃跃欲试,安徽小岗村农民的“大包干”实践得到中央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然而,大寨的现实似乎与时代格格不入。1981年,大寨村才开始试行生产责任制,但是由于一部分党员、群众的反对,1982年出现反复。直到1983年大寨村才下放了自留地,这比其他地方整整晚了两年。

  八十年代后期,大寨开始尝试发展乡镇企业,建起了煤矿、化工厂等小型企业。期间,农民放开手脚,个体经济也开始活跃起来,多种专业户相继涌现。多种经济成份打破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格局。

  虽然大寨也在进步,但早已没有了排成长队来参观学习的人群,大寨渐渐被人们遗忘。时代已经把大寨推向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彷徨中的大寨人意识到,改革迫在眉睫。可是怎么改,又改到哪里呢?大寨焦虑着。

  郭凤莲,这位不满18岁就成为铁姑娘队队长、26岁任党支书的大寨女儿,见证了大寨所有的荣耀与悲怆。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劲风让大多数中国人欢欣鼓舞,却把郭凤莲吹得有些迷惘。回到大寨后,她还是像过去一样,一边组织社员学习文件,一边利用冬季农闲和大家一起修地垒坝。慢慢地,她知道了小岗村发生的一切,但是,她并不想改变大寨的方向。

  郭凤莲的内心并不平静,因为质疑大寨的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多。大力支持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明确宣布:安徽决不再组织参观大寨。

  这让刚过而立之年的郭凤莲感到猝不及防,她似乎已经感到,大寨执掌了16年的中国农村建设大旗将从自己手中悄然滑落。

  1980年9月,郭凤莲收到了一份意外的通知,这份来自昔阳县委组织部的通知中说:即日起你调离大寨村,工资定为行政24级,工龄从今天算起。郭凤莲哭了,哭了一顿之后说,“服从党的调动”。从此,她默默地离开了为之奋斗了近17年的大寨。

  此时,大寨村没有了排成长队来参观学习的人群,只有寂寞的风吹过曾经火热的虎头山和梯田。郭凤莲这个名字,也从人们的视野中长久地消失了。

  与此同时,大寨村换了4任支书。虽然日子要比六七十年代宽裕一些,但不论人们怎样努力,都无法再使自己勇立潮头。大寨人怀念光辉岁月中的郭凤莲,希望她能够重新带领大寨人走出新的精彩。

  1991年11月15日,在群众的呼吁声中,离开了11年的郭凤莲被任命为大寨村第8任党支部书记,再次回来的她已经45岁,心里头憋着一股劲儿。

  不久后,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中国改革开放规模进一步扩大。痛定思痛,失去了第一次改革发展契机的大寨,这回是无论如何不能再松手了。南巡讲话如拨云见日,大寨终于在新的时代寻找到新的历史逻辑。

  九十年代是大寨大胆改革的年代,从前全国学大寨,现在大寨学全国。市场经济大潮下,不再被政治光环围绕的大寨首先给自己重新定位,在保持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工、副、商贸业拔地而起。1992年组建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同时,通过联合引进,建起了大寨中策水泥厂、核桃露饮品厂等。从村办小作坊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现代企业,大寨的经济结构不断得到整合与重组,到2000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到1亿元,大寨人用自己双手建设起了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新世纪:山村本色的从容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洗礼,大寨早已撩去神秘的光环,回归山村本色,走上了奔小康的快车道。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大寨已经形成了农业稳定与工业发展并重的局面。这时,国家又提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并且重点指出“大力开拓农村第三产业,是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环节”。

  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寨人开始思考:大寨水清山绿,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得天独厚。不再犹豫,他们整治荒山,封山育林,修建展览馆、民俗陈列馆等,干劲一如50年前。不少农民办起了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农家特色的小饭店、窑洞小旅店,具有大寨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小摊点比比皆是。老英雄宋立英退休后,也在家里门口开了一个旅游纪念品商店。她在卖给旅客有关反映大寨的书籍时,还不忘了在书的菲页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也是名人效益吧。去年,大寨旅游收入超过千万元,这为大寨经济的再次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时,大寨已经在进行自我摸索与实践。全村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养老金制度,孩子从幼儿园到上小学全部免费受教,大学生享受奖学金制度,2008年全村解决了医疗保险,如今的大寨在为民服务方面已是“小有教、老有靠、考有奖”,“吃水不用吊、看病不用跑、运输不用挑”,“房子新化、街道硬化、环境美化”。不仅如此,大寨还主动帮扶周边贫困村,共同利用大寨品牌,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互促,打通发展瓶颈,联手建设“大大寨式”新农村。

  放眼望去,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生态山村。郁郁葱葱,如流如泻,山连山,岭连岭,绵延数公里。大寨展览馆、陈永贵墓园、周总理纪念亭、叶帅吟诗处、郭老诗魂碑,以及亭台廊榭、水池曹渡,掩映在万绿丛中。整个大寨,依然喧闹,无论在森林公园,还是在山脚下的大寨村,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随处可见,不过他们不再是来此取经学习的参观团,而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改变的是容貌,不变的是精神。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在这里充分展现。而今,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大寨早已撩去神秘的光环,回归山村本色,走上了奔小康的快车道。

  所有这些,就是实实在在的大寨,实实在在的中国。任何人或者事物都无法摆脱其所处的时代。无论是过去的辉煌、焦虑,还是如今的从容,无论是偶然的历史际遇还是时代大潮席卷下的奋争,总之,这都是大寨和大寨人的抉择。现在的人们知道,大寨不可以复制,但是大寨精神、大寨人,依然值得学习。

  山西新闻网独家供稿新浪,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精彩请点击>>新浪国庆特别策划“共和国地标”专题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大寨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