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肉搜索时代考验干部选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4日10:35  瞭望

  《瞭望》文章:从社会焦点看干部选任着力点

  社会转型期的干部选任工作已经被摆在了“全社会的聚光灯”下,需要以更高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来取信于民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季明 郭奔胜 黄豁 代群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在追踪采访中发现,近年来除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继续受到社会关注外,被提拔干部的年龄、学历、背景、身份等“自然因素”也受到非常关注;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在干部选任制度上的新探索,也同样容易成为全国舆论焦点。

  受访的多位组织工作专家都认为,社会关注度高,说明人民群众对于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队伍的高度期待;当前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应当正视这种呼声和需求,通过继续完善和改革,增加透明度,增强公信度。

  四大因素最易成为关注焦点

  买官卖官、“带病提拔”这些用人腐败或不正之风,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抨击的热点,不过这类热点一般都是在腐败案件查处曝光后,事件的基本事实才会对外公布,才能形成舆论热点。本刊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社会舆论对于干部选任的关注已大大超越了腐败案件,正常的、符合法定程序的干部选任也同样可能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而被提拔干部的年龄、学历、背景和身份等因素,是最为容易引发热议的话题。

  因素一:年龄。

  干部年轻化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坚持的用人原则,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人民群众认同。不过近年来,对于一些突破了大家心目中“约定俗成”的官员晋升年限的干部,一旦被冠以“最年轻官员”的称号,就很容易成为网络媒体热炒的焦点。例如,去年以来一些“80后”干部,在网络上一搜索,就会有少则数万条、多则40多万条的网页链接。

  因素二:学历。

  干部高学历化同样是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用人原则,但是近年来社会舆论对于频频曝光的官员学历造假事件给予了高度关注,认为这些造假行为不仅欺骗了组织,更是官员的“失德行为”,进而影响了干部队伍的诚信。一些简历上公布的学历相对较低的领导干部反而获得了更多舆论的支持和肯定。

  如国开行原副行长王益被“双规”后,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即撰文《请查一下王益博士的来历》,文中对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而又在北京工作的王益,最终却能在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进行质疑,认为“那些在高官位置上获得的博士学位,很少不含水分”。

  相反地,一些简历上的学历为“在职大专”甚至“中专”的官员,却赢得了舆论的普遍支持,认为他们的学历虽然不高,但“真”,最起码不含“水”。有媒体称其文凭是一纸诚信证书、“本色学历”,舆论的掌声是对他们坚守诚信的赞扬。

  因素三:背景。

  一年前,网上一篇名为《辽宁省本溪市发生高官子女抢官风潮》的帖子聚焦被提拔干部的家庭背景,指出本溪市通过“双推双考”选拔的4名团干部中有3人都是当地政府官员之后,并质疑选拔程序的公正性。这一引发全国热议的事件,后来以本溪市委决定此次选拔结果无效而告终。

  因素四:身份。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干部兼任企业领导职务和企业家兼任政府职务这两种现象,经常引发人民群众的抵触。如在今年6月发生的“上海闵行倒楼事件”中,舆论关注的焦点不仅是13层在建楼房整体倒覆的原因,还有身为楼房开发商上海梅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的阙敬德,为何能够头顶闵行区梅陇镇镇长助理的“官帽”。后经调查,阙敬德并非国家机关公务员,其“镇长助理”身份是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党委书记蔡建忠超越权限、违规提名后被任命的,也未上报区委组织部。

  无独有偶,陕西省府谷县把4个县长助理和3个县长经济顾问岗位给了身家在4亿元到50亿元不等的煤老板的决定,同样引发群众不满,认为这个以纳税多少为用人标准的决策过于草率并违规,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精神背道而驰。尽管在群众及舆论的监督下,这些“煤老板县长助理”最终被免,但这出悄然任命、仓促罢免的干部任用事件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工作的开展,降低了当地的用人公信力,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形象。

  “人肉搜索时代”考验干部选任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成为社会舆论焦点的干部选拔任用事件,都有其一定的传播规律。

  首先是当地一些了解内情的网民在本地网络上发帖,特点是内容很实但缺乏归纳,更像是新闻爆料人提供的线索;然后是一些知名网络写手或熟悉互联网传播规律的网民据此归纳出一个夺人眼球的标题,大多以“史上最”的形式出现,经过灌水、置顶后成为网络热点话题;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再在网络报道的基础上加以核实,通过补充采访形成新的新闻热点;网络在转载传统媒体报道的同时继续进行“人肉搜索”,将当事人一些相关信息挖掘出来作为炒作的素材,直至有关部门出来正面回应或实在“无料可爆”之后,方告平息。

  以近期被报道的“河南固始县公选乡长”事件为例,最初是有网民在网上“爆料圈”贴出“看看河南固始‘公开’选拔干部选的都是谁”的所谓“投诉帖”,署名是“固始县部分乡镇干部”,文中详细列举出了参加选拔干部人员的姓名和所谓的“家庭背景”。

  这条帖子开始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关注,但一位网络写手发现此帖后,对此进行查证,补充部分网络材料后以《河南固始县公选乡长黑幕:多半是官员子弟》为题于8月21日发帖,迅速被网站置顶并被各大网络媒体广泛转载,一周时间不仅最初的帖子有超过7万次的浏览量,而且网络转载也超过3500篇。

  网络热点迅速传导到了传统媒体,多家平面媒体对此进行跟踪报道,并采访到固始县组织部负责人证实“最后公选出来的12名乡镇长,确实大都为官员之后,网帖里说的是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政协主席等之后代,也基本属实。”在此报道基础上,各大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纷纷播发评论,形成新一轮的舆论报道热潮。

  从追踪调研可以看到,当前社会舆论对于个别选任官员,很容易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不断炒作出新的题材,形成持续性的关注。干部选任制度的过程和结果,也因此被放到了“瓦数更强的聚光灯下”。

  经得起阳光的探索受好评

  在采访中本刊记者的突出感受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围绕“提高公信度”的目标,在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初始提名、推荐选拔、组织考察、酝酿决策等各个环节都有了新进展,这些改革举措普遍成为舆论大幅报道的热点,也得到了群众的正面评价。

  例如,初始提名和推荐选拔制度,是干部选拔任用体制的起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向,这也成为各地改革干部选任制度的重点领域。

  越来越多的地方在干部考评过程中采用多角度考察的方式。江苏省泗阳县要求考察人选不仅要进行竞职演说和职业能力测试,以考察其个人职业能力;还要通过单位访谈、家访邻访、社区走访和团队角色能力测试,更全面地了解干部的德才和廉政情况。泗阳县委书记赵深说,层层筛选和考察印证的目的在于对干部实现综合评价,真正让群众公认、组织信任、能力出众、工作出色的干部脱颖而出。

  又如,在干部酝酿决策机制改革的实践中,本刊记者发现不少地方不约而同地在探索将票决结果和组织酝酿的优势相结合,即通过票决产生将要任用的后备干部,以解决选人用人的民意基础问题;再通过常委会和组织部门的酝酿斟酌,确定决定任用人选的任职岗位,以实现量才适用。上海浦东新区去年通过举行全委会差额票决产生的5名正职处级干部,正是通过这一模式走上领导岗位。

  回应人民的新期待完善制度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浦兴祖等专家认为,社会转型期的干部选任工作已经被摆在了“全社会的聚光灯”下,现在的广大群众不仅“眼睛是雪亮的”,互联网时代也赋予了他们的“嘴巴是自由的”。干部选任工作一定要正视这种舆论变化趋势,以更高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来取信于民。

  一方面,干部制度要真正地按程序办,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通过所谓的“双推双选”等民主形式产生,却经不起舆论的质疑,被认定为“个别人不具备规定的任职资格,讨论决定环节也存在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回避制度的问题”,最终宣布选拔结果无效。“用了民主的方式却仍然产生不民主的结果,这类事件对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在群众中的口碑,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另一方面,干部制度的完善工作也要扎实推进,切不能为求一时的轰动效应而“策划改革”,这样虽可能一时赚足眼球效应,却对实际工作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贡献。对于在各地广泛试点的新探索,特别是得到当地干部群众普遍肯定的,有关部门可以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使干部选任制度更加取信于民。□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执政能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