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朱镕基答记者问》出版始末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4日16:02  南方人物周刊

  一个81岁高龄老人没有自己写一句话,全是当年旧闻,他的书何以热销至此?

  本刊记者  陈磊

  退休6年后,朱镕基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再次走入公众视野——9月2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镕基答记者问》(下称“《答记者问》”)一书,在全国各大书店公开发售。

  这让很多人想起了1998年3月朱镕基始任总理时的情形——“这次,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我委以重任,我感到任务艰巨,怕辜负人民对我的期望。但是,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时,70岁的朱镕基,刚刚出任国家总理两天。亿万民众注视中的他,干练、沉着,话语却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11年过去,当有媒体在北京街头随机访问,依然有无数民众记得他当年这番带有悲情意味的慷慨陈词。

  于是,《答记者问》甫一推出,民众就表示出了热情——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表示,在公开发售的第一天,这本书就登上了当当、卓越、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图书大厦等排行榜的第一名。

  而在福建、海南、宁夏、江苏等地,读者都要排队购买《答记者问》一书,几近脱销。

  一个81岁高龄老人没有自己写一句话,全是当年旧闻,他的书何以热销至此?

  低调的退休总理

  与在任时的频出妙语不同,2003年3月从总理任上退下来后的朱镕基保持了一种刻意的低调。

  他仅有的几次公开露面包括:2004年8月,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2004年12月,北京凯宾斯基饭店,德国中小企业联盟授予他“欧洲中小企业奖”的仪式。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朱镕基都没出现。

  2006年4月,在参观福州林则徐纪念馆过程中,微服出游的朱镕基被民众发现,他神情严肃沉静、白发霜染,人群中不断有人要求与其合影,他均未拒绝。

  走出纪念馆大门,久候门外的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高呼“向总理挥挥手”,霎时人群齐刷刷地挥起手来。朱镕基难拒盛情,绕着座车一圈,挥手致意,但并未发表任何讲话。

  另一件能说明朱镕基保持低调的事情是,他在清华的同班同学欧阳鹤喜欢诗词,曾在2003年5月写了一首长诗《镕基赞》发表,后由另一位同班同学宣祥鎏誊写,在同年9月中国常德诗人节期间,在未告知朱镕基的情况下,刻上了诗墙,供与会诗人和群众参观。这一年的11月,朱镕基得知此事后,当晚就给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打电话,要求将碑刻撤下墙。他专门为此事写下一段语重心长的话:“诗书并茂,情意两真;赞誉之甚,其实难符;只知办事,唯愿利民;不求非分,祈勿流传。”

  任总理时,朱镕基在湖南长沙老家的乡亲们都盼望他回去,退休后,他老家的干部更是盛情力邀,但朱镕基最终没有返乡——熟悉他的人说,在位时,他担心家乡拿他旗号行事;下来后,他担心家乡拿他包装搞旅游。

  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经为朱镕基写过传记一本,主要讲述朱氏家族和朱镕基的奋斗历程,长达六七十万字,朱镕基一度拒绝阅读,更遑论同意出版。

  2003年冬,在广东避寒的朱镕基夫妇曾经参观华南植物园,朱镕基“要求当地媒体不得报道行踪”。

  后来,朱镕基再去其他地方参观或游览,比如,去湖南郴州曾经囚禁张学良的地方苏仙岭参观,2007年10月再次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座谈,几乎不为外界所知。

  应该留下点什么

  在任总理的时候,朱镕基曾经表示,关于他有种种传闻,或者说传奇,但是,他都没有时间去看,“究竟说了一些什么,我不知道,我也不想去看这些东西。”

  可是,退下来后,关心的人们还是觉得他应该留下点什么。

  欧阳鹤说,早在2005年他们清华大学同学的聚会上,他们班的一些同学就劝过朱镕基,让他把当年的一些亲身经历给写出来,朱镕基不置可否。另一位同学说,后来,他们抬出了周恩来的例子。

  “周恩来总理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可是,随着他撒手西去,没有留下任何东西,那些最为真实、宝贵的资料都没了,很遗憾。你不能再这样,所以,你应该留下点什么。”朱的这位同学劝朱镕基。

  无法得知,是在周围人的劝说下,抑或朱镕基自感,也应该对他经历过的那段历史有一个交代,以示后人。事实上,朱镕基自己口风逐渐松动——大约2006年前后,他告诉与他关系较近的一位老同学:“我出书时,你帮我看看。”

  朱的这位同学告诉本刊记者,刚看到《答记者问》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有些突然,但后来一想,出这本书确实挺好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并不是他(朱镕基)自己写的,都是原来与记者的问答,他不用担任何责任。而且,这样的书,他也不可能有任何的吹嘘成分。”朱的这位同学说。

  欧阳鹤分析,《答记者问》这本书应该是朱镕基应别人要求而出的,并不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结果。欧阳鹤的理由是,《答记者问》公开发售的前一天,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播出了这条消息,而且“播得还不短”,那“中央有关部门肯定是同意”,“应该不是个人的意思”。

  “他自己肯定看过,这没问题。”欧阳鹤说。经过和几个大学同学沟通后,他们一致的看法是,他们也都觉得书出得好,因为,记者们的提问很有挑战性,而“朱镕基的回答更是精彩,举重若轻,有人情味,还让记者没话说。”

  “凤凰卫视的阮次山说,答得这么好的总理,全世界也不多的。”欧阳鹤说,他很为自己的这位老同学骄傲。

  老百姓愿意听,也喜欢听

  那为什么朱镕基回归公众视野,选择了“答记者问”这个切入口呢?要知道,5年总理、7年副总理,朱镕基工作牵涉到中国的方方面面,几乎每个方面都可以谈,而很多分析人士更是指出,《答记者问》“是朱镕基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著作”。

  为什么?

  回看历史,朱镕基的成名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其为政风格的强硬、亲民,以及他执政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变革,影响深远;二是,朱本人富有魅力的语言通过媒体放大后,给民众留下深刻印象。

  香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吴小莉,曾因被朱镕基两次点名而一度成为海内外传媒的焦点人物。她觉得,朱镕基很乐于和媒体交往——“他知道这是你工作的一部分,非常尊重你的工作。他那么忙碌,但是都会注意到我们的存在,给我们以帮助。他会把我们当作平等的人来对话。”

  原中央电视台记者贺永强,以随行记者的身份,完整记录和见证了朱镕基当总理的5年。他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5年来,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我们拍摄到的总理活动新闻与中央电视台播发的总理活动新闻的比例是3:1,也就是说,有60%多的总理活动我们拍下来后只是留作了历史资料,并未公开报道。

  “对于《新闻联播》播发自己的时政活动报道,总理有严格的要求。除非重大或重要的时政活动,一般的外事会见,他都要求不上电视。总理曾开玩笑说自己:‘一个丑老头,老在电视里出现,人家会说,他在干嘛呀?’”贺永强说。

  事实上,朱镕基是一个深谙新闻规律的执政者,他对媒体的游戏规则极为熟稔。

  1999年4月,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康比德夫妇采访时,朱镕基开门见山来交心——“你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我的秘书班子起草了回答你们这些问题的答案,所以我也不把这个答案交给你们了。我认为还是由你们直接向我提出问题,我即席回答,可能更符合你们的要求……”。

  在美国七团体的晚餐会上,他谈到了如何应对记者:“Corner(逼到墙角)这个词我本来不知道,是我在达拉斯的一位朋友告诉我的,非常确切。1990年我来时,他们(指记者)问我的问题老是‘天安门事件’。今天他们问我的问题尽是‘科索沃事件’。有朋友告诉我,记者corner你的时候你要跳出来,可是我怎么也跳不出来。”

  “在我们看来,广大民众对朱镕基印象不错,主要是他当年记者招待会上说的话,还有一些媒体的报道,老百姓愿意听,也喜欢听。这是《答记者问》最先作为其个人著作出版的原因。”参与《答记者问》一书编辑工作的一位专家说。

  “我的名字小一点”

  《答记者问》一书没有责任编辑,人民出版社的说法是,“精心挑选出30多名资深编辑,是集体合作的功劳,不宜署某一位编辑的名字。”

  这还仅是人民出版社方面的工作。

  本刊获悉,早在3年前,《答记者问》就成立了自己专门的编辑队伍,阵容强大,其总协调人李炳军,在朱任总理时,作为朱镕基办公室的主任,跟随其多年。

  在这个编辑组内,还有多名专家,如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谢明干、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林兆木等。尤其是1934年出生的著名经济学家谢明干,在朱镕基任职国家经委时,就是朱的智囊,后来朱出任总理,谢更是经常作为经济政策拟定者之一出现,对朱的政策思路极为熟悉。

  编辑组内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本刊,在定下了先出版“答记者问”这一大方向后,他们开始寻找素材,先是朱镕基的5次全国人大政府记者招待会,再就是接受国外媒体记者的采访,“要照顾到方方面面,不能仅是美日这些大国”。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答记者问》一书仅收录“部分”演讲和答记者问,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朱镕基的“答记者问”材料的收集整理,是首次,“尽管材料的来源渠道比较宽泛,但难免会有遗漏。”

  《答记者问》编辑组专家对此予以了证实:“时隔多年,很多资料都已经找不到了。既然找不到全部,那我们只能在这有限的部分内进行选择。”

  “但即便在这有限的部分内,也是困难重重。比如,一些图片资料,现在再要求外交部、驻外的大使馆来提供,他们人都换了好几拨了,这个要求不太现实。”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朱镕基到国外访问时,是几乎从不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拥抱的,但有一次例外,那就是访问俄罗斯时,和叶利钦,而且叶利钦还特地把朱镕基的手拉到自己的胸口,让他感受自己的心跳,以示真诚。但照片找不到了。没有办法。”

  “还有朱镕基访问日本的时候,也有很多有趣的东西,但找不到原始资料,我们也没办法。”

  人民出版社负责协调《答记者问》一书的负责人陈亚明,告诉了本刊一个细节,在出版社拿出最后的封面设计样后,朱镕基审阅时提出,封面上他的名字太过醒目,而书的主角应该是记者。

  “他告诉我们,他的名字应该小一点。”陈亚明说,如果仔细看,在《答记者问》一书的61页,选用了全是记者的图片,“是特意选的”,就是为了向记者们表达敬意。

  关于《答记者问》的封面图片,也有一个小故事。

  内容定下来之后,人民出版社推荐用的封面图片是朱镕基握拳头和手指人讲话的两张,编辑组的一位专家认为不妥,因为,按照国外的惯例,手指人是不礼貌的行为,后来最终改为了现图。

  “现在这张照片,显得朱镕基非常有信心,而且面目和善,不像讲‘地雷阵’时那样威严。”这位专家说,如果不出意外,还会有一些朱镕基的书出版,因为“看到这些书,是他有生之年的心愿”。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朱镕基答记者问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