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复基金”钱给谁
◎文/《青年周末》记者 陈七妹
李开复离开Google,创立了自己的新公司,同时将“天使投资”这个词大众化。
他的创新工场现在只有两个正式员工,却在第一天就收到了7000封求职简历。他在12小时内见了12位投资人,就在金融海啸中拿到了上亿元的投资。
美国有26万活跃的天使投资人,中国只有3个。一边是成千上万怀揣无数好点子、对资金极度饥渴,经验又极度缺乏的创业者;另一边是下一次科技浪潮的来临,互联网行业可见的发展机遇。而中国却少了有风险承受能力,又有培养创业者激情的投资人。
当李开复从跨国公司高管、青年人的导师变成了专门生产CEO的天使投资人,“开复制造”将引发创业投资领域的暖场效应。
■两个人的公司,7000份简历,8亿人民币
9月14日下午4点,清华科技园C座16层。王肇辉正在和三四个人一起筛选堆在面前的两万份求职简历。他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创新工场”的第002号员工。
001号是李开复,前Google中华区总裁。“003还没办完前一个工作的离职手续”,王肇辉在电话中说,声音疲惫。
跟他一起工作的三四个人都是请来帮忙的朋友,这个连人力资源部都还没有的新公司,在公布招聘信箱的第一天就收到了7000封求职邮件。
如此罕见的云集效应,一半是冲着李开复的个人感召力,另一半是因为创新工场得到了来自郭台铭、柳传志、俞敏洪以及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等人的强力资金支持,公司将在未来五年内,招募500位有好点子的人,用8亿元帮他们把点子变成高科技公司。
9月4日,李开复曾在博客上公布了写给Google同事的公开信《再见,谷歌》。他当时透露说:“下一步就是和中国青年人一起打造新奇的技术奇迹”。同时他也在twitter上写道:“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最酷的工作。”
这几天里王肇辉成了专职接线员,他记不清每天有多少人打电话找他。电话里的人,基本都通过公司网站找到他的联系方式。“大部分都是来求职的应聘者,我只能客气地让他们保留一个耐心,给我们一点时间。”
就在记者采访的9月14日当天,带着计划书的创业者络绎不绝找到创新工场的办公室,让王肇辉应接不暇。
■学生教父投身创业梦工场
李开复有种教父情结。
他的自传《世界因你不同》于9月15日出版,这本书的合作者《北京青年报》记者范海涛在这几年近身接触李开复的过程中对此有切实体会。“李开复身上有一种习惯性的东西,只要有人在身边,他就想告诉人家,你的人生应该怎样怎样,这几乎成了根深蒂固的条件反射。”范海涛告诉记者,她自己也经常这样“被规划”。她曾经跟李开复说想读EMBA,李开复建议道:“你很不适合和数字打交道,你应该学写作,这才适合你。”
“李开复是一个习惯帮别人设计人生的人,这让他很有成就感,仿佛在证明,你看,我身边的人进步有多大!”范海涛说李开复一直以来的理想都是创立一所中国最好的私立大学,他曾经为此奔走了很长时间,买了很多教育的书,在微软工作的日子里,每天晚上研究。
48岁的李开复生于台湾,从苹果公司开始IT领域的职业生涯,后来历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和Google中国区总裁。作为世界几家最酷的跨国公司高官,他言传身教着开放自由的美国范企业文化,他的经验使他成为年轻人理所当然的职业向导和人生规划师。
在过去九年里,他给学生们写了公开信、三本书,还办了一个帮助年轻人成长的公益性网站。从2007年开始,他每年都会为10万学生演讲,内容全是关于教育和成长。他甚至不厌其烦地在博客上回答网友提问,譬如父母离婚你怎么办、大学第一年该怎么过、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我在高校做了太多的讲座,最常见的提问是:我大学毕业,想创业好不好?答案是不好!你有什么资格创业呢?你跑过工商局吗?你管过人吗?你理解财务吗?你什么都不懂啊,你创什么业啊?”李开复9月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一直在苦口婆心地劝大学生,不要觉得比尔•盖茨和马化腾创业好,就想创业,说这番话时他语调绵缓,字字清晰。
与其不厌其烦的低效率地布道,不如培养精英,带领他们创业,于是创新工场诞生了。
李开复还是在做教育,但这次却是以做公司的形式。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年产生100个点子,尝试其中20个,再挑10个做成项目,最后推出5个公司。他对创新工场充满信心:“这个形式在全世界都是第一次。它看起来像孵化器,我们提供房子和后勤服务给那些有idea的人;也像个风险投资人,我们筛选项目,并且投钱;也像个创业教练,帮助创业者建立人脉;也像个公司,招聘优秀的年轻人,他们都是我的员工,加薪、做CEO还是解雇,我说了算。”
做善事?不,李开复未来的回报来自将来将这些小公司出售或上市所获得的股份。创新工场的牵头人中经合投资集团的刘环宇告诉记者,看中李开复在跨国公司的经验,也认可他的商业模式, “他这是一个梦幻组合”,他说他跟李开复在12小时内见了12个投资人,从其中9个人那里拿到近1亿元投资。
就连创新工场的风险也被李开复描述得充满理想化色彩:“10年内,我能生产50个公司,能有一个企业走向国际,至少在国内领先,就算最后50个公司都马马虎虎,但我还是教育了500个创业者。把我在苹果、微软、Google的经验传授给他们。相信他们会受益终身。”
■一份没有导师的创业计划
王肇辉他们初审应聘简历的时候,不断接到同一个人的电话。这个人叫李强,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面见李开复,并提交自己的创业计划书。
近半年来,他每个周末都往返北京和南昌之间。周四晚上从南昌上火车,周五到北京,周末参加各种创业论坛和网站组织的活动,周日晚上再坐火车回南昌。他是南昌一所重点高中的信息科老师,周一上午还有课。
高个子的他微微有点驼背,背着“深不见底”的黑色挎包。当记者在李开复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见到他的时候,他也正在给王肇辉打电话。记者请他在第一排的两个座椅坐下来的时候,他稍微迟疑了一下,“这张椅子刚李开复老师坐过,我们坐这里,不好吧?”
1999年大学毕业的李强已把自己归入“高龄创业者”之列,他记得在重庆参加投资论坛的时候金融大佬们在上面说,钱不是问题,“他们有的是钱,但是我就是绕不过这个关口。我觉得我已经有了好项目,也有简单的计划,可还是找不到同投资人面谈的机会。没有人介绍,没有熟面孔,没有破冰的机会。”
他觉得创新工场简直太契合自己了,“我没有人脉,缺少经验,但是有idea,创新工场非常适合我这样一穷二白的人。”
“那你的商业计划是什么?”在交谈的过程中,这是唯一一个让他语速放慢的问题,无论是拿出上网本演示,还是在后来的电话采访中重新解释,要得到答案都有点费劲。他大约花了半分钟组织语言:“我有三个计划,跟你说第二个吧。计划名叫彩云追月,就是……跟你描述清楚很困难,我要清晰地表述也很困难。”在记者的坚持下,他继续说:“其实就像做一个中文的操作系统。很难讲清楚,你没有用过,很难想象……”最后几乎是在记者的逼问下,他打了个比方:类似可以用在上网本和手机上的操作系统,“这个项目,说出去,外行也就一笑了之吧!国内很少有人见过,即便在国外,都还在研发阶段。”李强说,他通过关注法国一家软件开发公司的twitter日志而知道这个软件的存在,于是为之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