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房子是百年大计,老百姓造一幢房子不容易,质量一定要好,信誉一定要好,交楼只好提前,不能延后,这是性命交关的事。这番话张乾源记了一辈子。
撰稿·程乃珊
本文原先的题目为“从贫二代到富三代”,但张家的第二代乾源世伯坚决不同意,主张将“富三代”改为“好三代”。他认为:“富”仅只“有钱”,“好”并不一定“有钱”,却可以是有才华、有成就、有教养…… “贫富X代”是先天的,但“好X代”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的。提倡“好X代”,有更广泛的鼓励性,有利于社会和谐。乾源伯一番话真正是警示之言。
创业一代张继光
建筑在中国,是一门悠久的、讲究的、纯手艺的行当,师徒、父子世世相袭是其行业的特点。上海开埠以来,西方的建筑理论及科学的模式给传统中国建筑业冲击很大,也促成了传统建筑师的自我改革与完善,在上海留下他们骄人的业绩。
说起外滩建筑群,是公认的上海名片,其中两幢著名建筑,中山东一路29号,建于1911年,具浓厚法国巴洛克新古典风格的原法商东方汇理银行;还有一座建于1985年,延安东路100号,上海首幢大玻璃幕墙的现代化智能大厦联谊大厦。时隔70多年。两幢建筑出自一对建筑业父子之手,东方汇理银行的建造者是近代上海著名的营造商——协盛营造厂厂主、老上海德高望重的企业家、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张继光;联谊大厦的设计者是被称为现代建筑泰斗、1955~1957年连续三年的“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张继光的儿子张乾源。
新世纪的上海建筑业发展神速,远离外滩的上海金山区新城区,金山沙滩旅游和沙滩排球区的规划设计,松江大学城的设计参与者张永勤,是张乾源的儿子。
中国俗语:好不过三代,除了因“大树底下好乘凉”外,也与中国历史上的政局动荡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安定最祥和的时期,回顾张家百年家业的成功传承,或许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些许启迪吧!
这个建筑世家源头,在宁波鄞县傅家漕。张家百年家业奠基人张继光(1882-1965年),是三代(其实还不止)贫农出身。宁波人多田少,且土质偏咸碱,不宜耕种,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正因如此,宁波人都习惯背井离乡闯荡世界。
1882年,张继光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之家,排行第三,前面有两个哥哥。在他8岁时,父亲终因辛劳过度患病去世,祖母和母亲靠着那点薄田,勉强将张继光抚养到16岁,他必须自己养活自己了。
此时父亲的二哥在上海石顺记营造厂做账房,为张继光在何祖记营造厂谋了个差,即所谓的“学生意”。就这样,这个如假包换的“贫二代”,背着一只小小的竹筐,乘上新江天轮登上上海十六铺,开始了他的上海梦!
从前学生意,白天做生活,早晚还要侍奉师傅师母和师兄,生炉子烧饭抱小囡,样样都要做。看似极不合情理,其实也有老祖宗的智慧——煞煞你家里带来的娇骄二气,谁不是父母心头的囡囡宝贝,但来到社会上,是没有人再将你疼着护着的,学生意,就是教你一个“忍”字。故从前有易子而学,即使大家都是做老板,也让各自儿子交换着学生意,就是怕老板调教不好自己的亲生子。
做学徒每月所得仅几角钱的鞋袜费,还好张继光是贫X代,省俭惯的。一天傍晚他去送标书,突遇倾盆大雨,便脱下母亲为他缝制的布鞋赤脚走。然雨越下越大,正好一辆黄包车在他身前下客,为怕淋湿揣在怀里的标书,他就叫住了车。一上车他就发现车上有一把象牙柄镶翡翠扇骨的扇子,一看就挺名贵,尽管他很缺钱,但不义之财不能取,想到将这扇子留在车座上很易被他人顺手牵羊拿走,他就下车在原处冒雨等候着,果然马上有人狂奔过来追那辆黄包车。为表示感谢,失主给了他16枚银洋。
张继光还从未见过那么多银洋,如何用这笔巨款?他当时已认识到要在上海滩拼搏,洋人是劲敌也是盟友,总而言之,一定要和洋人打交道。他向师傅何星秋提出,用这笔钱去夜校读英文。师傅一口答应。经过四个月苦读,他完全能看懂英文招标书和图纸,还能用一口宁波腔英语与外商沟通。当时上海是洋人天下,一切外国公司出示文件都只用英文。外国设计公司也如此,一切文件包括房屋结构、建材要求和装修特点都以英文示之。因为懂英文,张继光可以直接向外商设计事务所投标,并可以不通过翻译,比其他同行提早根据外商要求而报价,为老板拉了不少生意。
三年满师后,即1901年,19岁的张继光脱离何祖记,得当时海上营造“大哥大”杨斯盛支持,开办协盛营造厂,以专业第一为企业宗旨,业务蒸蒸日上,成为上海营造业的佼佼者。
那是大清皇朝,外国人根本看不起脑后拖着根辫子的中国人,张继光却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及对外商设计图纸的理解和学生意时打下的扎实基本功,先后与英商通和洋行、太古洋行、业光地产等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中国首家国家银行大清户部银行(中国银行前身)大楼(汉口路50号,1907年完工),另有日本领事馆(1910年)、东方汇理银行(1911年)、纱布交易所(1919年)、盐业银行(1923年)、中国实业银行(1928年),此外还有大批住宅,包括近代中国著名民族企业家荣宗敬、荣德生的茂新、福新、申新系统的,都为协盛营造厂承建,并也因此,张家和荣家成为莫逆之交。
就这样短短几年,张继光由一贫如洗而跃为上海建筑界巨头、上海滩有名的豪富,同时也为上海留下一批隽永的建筑精品。现存的所有张继光的承建项目,从厂房到大楼,都已被列为上海市重点保护建筑。所以,称张继光先生为上海近代建筑奠基人应该是名至实归。
力救荣氏民族工业
人说,商场如战场,是寸土必争、寸利必夺,你死我活的。其实不然,上海早期受到儒家思想浸化的一代企业家,胸怀开阔,爱国爱百姓,面对外国列强欺凌中国,同心合力,建立起民族企业家的兄弟情。
1911年,在为荣氏家族承建厂房工程时,张继光与荣宗敬兄弟就结下深厚兄弟之情。一次宴会上,荣宗敬执着他的手,动情地说:“国计民生离不开衣、食、住,我办纱厂为了衣,我办面粉厂为了食,你造房子就是为了住,造厂房为了工人有工开……这些都拜托你老弟了!中国老百姓太苦,我们有一点能力,让他们日子过得好一点。”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必然也是一位慈悲的大家,绝不只为赚钱,所以才成得了大业。
荣宗敬一席话令张继光十分感动。他先后为荣氏营造了数十栋厂房,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建筑系的必备教材。《中国建筑史》一书对这些厂房做了如此的评价:“1913年所建的上海福新面粉厂的六层主车间乃采用钢筋混凝土高层框架的先例之一……”那就是现在著名的莫干山路50号的创意园区。
“一·二八”事变,沪北局势不保,荣宗敬计划将10万纱锭从杨树浦搬到公共租界的澳门路,因而创办申新九厂,但资金上短缺50万银元。张继光毫不犹豫垫付了这笔巨款,并用最快速度将澳门路厂房建成。1937年“八一三”事变,荣家在杨树浦的工厂全毁于战火,亏得租界内的申新九厂正常生产并获大利,令荣氏家族得以度过难关。为此,荣家第二代荣鸿元荣鸿三兄弟对张继光说:“是你救了申九,申九真应改名为申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