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阅兵,中国想说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3日09:51  新民周刊

  阅兵,中国想说什么?

  阅兵从本质上说就是“国家歌剧”的演出。不仅中国,世界各国的阅兵式,也都在通过这种“国家歌剧”向世界含蓄地表达某种“主题”。

  撰稿·戴 旭

  新中国60周年国庆,举行了盛大阅兵。像以往一样,此次阅兵,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事件就一个,议论万万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各种各样的面孔一样,不同的人,不同国家、不同心态,折射出来的阅兵解读大相径庭。

  但是,中国的用意只有一个。

  阅兵史溯源

  新中国的阅兵,最早可以追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11月7日,即苏联十月革命的庆祝日,经过秋收起义和南昌暴动等血火拼杀,武装割据了相当地盘的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建立了自己的红色政权,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是毛泽东,“毛主席”的称呼从此走入中国人的永恒记忆。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正式成立的当天,瑞金叶坪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一系列的政治议程之后,“小新中国”举行了阅兵式。由大刀、梭镖和破旧步枪、短裤、草鞋、斗笠、八角帽组成的冷兵器和热兵器杂陈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以山野夜空下的提灯游行(因为害怕空袭),举行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阅兵”。尽管如此,它的蕴意依然是明确的:那就是要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和阅兵,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相对正规、完备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行政体系和军队系统。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当时多如牛毛的土匪、军阀的最根本的地方:中共不仅有远大的建国目标,也有自己完备的国家机器的雏形。相比之下,其他的武装势力,都形似乌合之众。

  正式建国前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曾经有过5次重大阅兵,每次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在里面。1933年的第二次阅兵,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毛主席”的称呼和“八一”的红色政治文化遗产。而之后的3次重大阅兵,则像三级跳一样,成为现代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中国革命质变性飞跃的生动写照。

  新中国成立至今,共进行了13次阅兵。每一次的形式和寓意都不一样。

  1950年,新中国一周岁。如果说开国大典的阅兵,是万国牌武器装备的展览,此次阅兵最闪亮的一幕,是骑兵方队6路纵队,1900匹坐骑全部是白马。这是举世无双的华丽,也是空前绝后的景观。那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也是骑在马上的共和国,英俊潇洒的少年军姿!

  一年前,朱德总司令在阅兵式上发布命令向全国进军;仅仅一年之后,新命令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字样:朝鲜战争爆发、美军进驻中国领土台湾……命令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做好战斗准备。毫无疑问,1949年的人民解放军,准星里已牢牢地标定台湾,但是,东北亚局势的骤然恶化,让新中国最高层面临全新而艰难的战略抉择。

  阅兵后16天,解放军进入拉萨。第19天,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中国西南东北左右开弓,西藏和平解放,而从10月底到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鼓作气,连续发起三次战役,把联合国军推回三八线,并于次年1月占领汉城。就像那1900匹白马昂首奋蹄的图腾所展示的,新中国气势如虹!

  中国和中国军队历史上又一页篇章,揭开了。

  阅与不阅

  之后的阅兵式,令人目不暇接。1953年,阅兵式上出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方队。这是继中国远征军出击缅甸之后,中国军队第二次在国门之外,抗击强敌,并大胜而归。“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当年的毛泽东眺望祖国山河,笔下如此感慨。在那遍地英雄中就有着四年前的白马战士,他们从天安门跨过鸭绿江,打过三八线,坚守上甘岭。

  现在,他们回来了,带着满身的硝烟焦土,走上天安门观礼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次使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称谓。他们看着着装不同的战友从面前走过,忍不住心中阵阵激动:由苏制喀秋莎火箭炮组成的方队,走过来了。在朝鲜战争后期,随着大批苏式装备的到位,中国军队与联合国军的装备差距已迅速缩小。特别是曾经在欧洲战场让纳粹德军闻风丧胆的“喀秋莎”火箭炮,开起火来如疾风暴雨,不仅让人在实体上受到杀伤,在心理上也感到恐惧。在极端劣势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尚且把联合国军打得丢盔卸甲,面对成建制换装同等装备的对手,美国人事实上已经失去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对手”继续打下去的信心。停战谈判开始了。中国胜利了。后来日本人说,日本就是从朝鲜战争中才真正相信,中国人是真的站起来了!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等因素,自1960年开始取消了每年阅兵的惯例。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园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1979年这一年,南疆战事轰轰烈烈。举国争颂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到处在唱《血染的风采》。这一年是建国30周年。国家既没有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也没有组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游行活动。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与往常一样,只有游人徜徉,鸽子翻飞。作为对共和国30年的庆贺,中共中央于9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个国庆招待会。

  就在这貌似平静的一年,中国这条巨大的航船,慢慢地转向了……

  邓时代的阅兵

  直到1984年,阅兵式才恢复,并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阅兵。此次阅兵,从外观上一眼就可以看出中国求新突变的心声。

  1984年的国庆阅兵有几个抢眼的地方:总体上如果我们概略地归纳,可以将1959年建国十周年以前的11次阅兵称为毛泽东时代的阅兵式;间隔25年之后,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形成,本年度检阅部队的首长,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笔者时已成为这支英雄部队的初级军官。受1979年那场战争激发出来的新时代英雄主义的激励,笔者投笔从戎。但接着就感受到军队在整个国家转型中的变革:军官再也不从士兵直接生成,所以笔者作为全军首批军校生即学生官,也一起载入共和国的军事史。笔者还参加了“802”华北军事大演习。由于这些直接的体验,当我亲眼目睹这次阅兵的场景,心中百感交集。

  迄今为止,所有的报刊文献都说,这次阅兵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大阅兵;说压轴的海军导弹部队方队、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方队引人注目,说武警部队和女兵首次向全世界亮相,特别说战略导弹部队的出场一鸣惊人。

  这都没有错。但这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只有身在其中的人,能感到那场阅兵的巨大寓意。

  全国、全世界的人都注意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受阅部队和天安门城楼上观礼的解放军将领们的衣服不一样!观礼者还穿着的确良军服,戴着解放帽,而受阅方队却是大檐帽、软肩章。这个简单的对比,正好是一个喻示:中国军队和当时的整个国家一样,正处于变革之中、前进之中。

  受阅编队中,海军、空军以及装甲兵、炮兵的方队大大增加。46个方队中,步兵方队只有5个,而空中梯队也有5个。

  这就是1979年那场边境自卫战争给中国军队带来的变化。中国军队开始注重合成,步兵和地面力量的主力地位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中国的第二代领导人,敏锐地感觉到世界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的剧变,也深刻地醒悟到自身的差距。

  一年后,百万大裁军开始。

  三年后,军队重新实施军衔制。

  阅兵是一种“国家歌剧”

  1999年的阅兵是新中国20世纪最后一次阅兵,也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检阅三军部队。江泽民在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新良的陪同下,乘坐特制的红旗敞篷轿车检阅了由42个陆海空和武警方队。

  装备是另一个抓人眼球的亮点。此次大阅兵展示的武器装备中,只有一种型号的自行火箭炮和自行加农榴弹炮参加过1984年阅兵,其余全是新型武器装备。直升机编队、空中加油机“H-6”,类似法国“飞鱼”的海军导弹、新型战略导弹引起一阵阵惊叹。外国通讯社对于1999年我国的国庆大阅兵展示的新武器有多种报道。其中美联社、俄通社等外国通讯社报道说:中国今天展示了一些最新军事装备,突出表明这支军队的实力在日益增强。

  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特警和预备役部队首次出现在受阅的队伍里。中国武装力量构成的所有成分在此次阅兵中尽显风采,为世纪末的中国,抹上了一道壮丽的亮色。

  1999年的阅兵可以作为2009年阅兵最近的参照。就军队结构和装备发展而言,10年来的进步历历在目。1999年阅兵的42个陆海空方(梯)队中,装备方队25个。2009年阅兵,装备方队达到30个,空中梯队12个。更重要的是,此次阅兵的所有装备,均基本实现国产化。毫无疑问,这是30年来中国军队现代化的缩影。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战争呈现出信息化和空中化的鲜明技术特征。太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更使军事领域出现颠覆传统战争的趋势。由军事技术的质变,带来的军事编制、军事学说的变化,最终必将导致新型军队的出现。而新型军队的出现,往往伴随持续的战争,和世界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历史就是这样改变的,并继续被改变。正是看到了隐藏在这一事实背后的玄机,中国军队自1991年海湾战争后展开了新的军事变革。空军提出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海军提出由近岸向近海发展,造航空母舰的话题也不再羞羞答答。三军装备建设都有重大进展,出现在阅兵式上的新型战略导弹、远程巡航导弹、预警机、无人机、卫星通信设备及主战坦克和轻重搭配的主战飞机、战斗轰炸机就是直接的说明。正如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的那样: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军陆军装备大多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杂牌”,海、空军装备数量很少,性能也很落后。现在,我们在天上有军事卫星、先进战机,地面有新型主战坦克、各种火炮、导弹,海上有先进舰艇、潜艇,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的各类装备,我军基本都有了,而且不少装备的性能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既体现了我军现代化水平,也反映了国家科技实力的巨大变化。

  阅兵从本质上说就是“国家歌剧”的演出。不仅中国,世界各国的阅兵式,也都在通过这种“国家歌剧”向世界含蓄地表达某种“主题”。以眼下的这次阅兵而言,笔者认为,中国通过21世纪的第一次阅兵,意在告诉世界:中国建设和谐世界,追求世界和平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中国不仅有这样的善意,还拥有支撑善意的力量。当今世界上,一直不乏始终杯葛、阻挠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势力。不仅无休无止地制造中国威胁论,还以军事基地、或明或暗的军事联盟,对中国构筑“C”字形陆海战略包围圈,支持一些国家侵害中国的岛屿,支持台独,支持民族分裂分子在中国国内制造动乱。此时此刻,中国以崭新的军姿,同时展示多达52型的军事装备,就是要告诉那些国际反华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各种干扰、破坏活动,都是徒劳的,都不能阻挡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坚定步伐。56个立体方队,以无言的誓言宣示:中国主张世界和平的决心是坚定的,但中国维护自己利益,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同样是坚定的。

  如果说战争年代的5次重大阅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带领整个民族走向新中国;建国后的13次国庆大阅兵和2次军种阅兵,则标志着20世纪的中国以新的步伐、新的面貌,阔步走向新世纪。而即将进行的2009年阅兵,则是21世纪的中国,向着民族复兴的辉煌顶点,誓师出征。正像那些生动画面所展示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军队,中国人民,她苦难的历史和曲折的征程,过去是激动人心的,今天依然令人惊叹。她所展现的精神和力量,诚如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结尾所言:正激励着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民族,“向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作者为著名军事评论员、空军大校)■

  关于阅兵的争议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相互借鉴也是常有之事。但如果硬要把一方当作另一方的标准可就谬以千里了。

  撰稿·宋鲁郑

  7月14日,是法国国庆节。与往常一样,在法国的象征香榭里舍大街举行了阅兵式。由于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也将举行阅兵式,因此,对中法两国进行一番比较还是颇有现实意义。

  和中国不同,法国国庆节年年举行阅兵仪式,已经常态化。因此,想必与阅兵相关联的机构、人员平时都要保留。毕竟国庆游行兴师动众,仅凭临时集训是来不及的,而且好别出心裁的法国,几乎每年游行队伍的构成都有一定的变动,不提前计划和安排怎么保证阅兵的成功?不过这样下来,每年的国庆阅兵耗资是相当巨大的。中国现在的惯例是十年一阅,其声势自然不凡。毕竟要展示十年间军事上的各种进步,其规模自然不可能小。况且,在西方阅兵最大成本是人力,在中国却并不是。

  法国每次国庆阅兵都是三个总动员:政治总动员、三军总动员和媒体总动员。所有的政治人物都要出头露面,甚至包括卸任的前领导人、反对党领导人等。陆海空三军更是齐齐亮相,一展雄姿。媒体更是不遑多让,从一大早就开始现场直播,直到全程结束。而贯穿全程的是爱国主义教育。法国自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时代,就形成了大国意识。这种大国自豪感无时不在。这当然与历代、历朝、历届政府的努力分不开。

  法国国庆阅兵,还往往把外交与内政裹挟进来。去年,总统萨科奇邀请地中海沿岸国家包括颇有争议的叙利亚总统出席,建立地中海联盟。以进一步突出法国的大国地位。今年,法国更邀请印度军队参加阅兵式,400名印度士兵组成的方队走过香街,格外引人注目。当然,印度也是年年都举行国庆阅兵式,两个国家算是找到共同点了。不过这一次邀请印度士兵和总理出席,其表面目的是为了军购,但恐怕还有借印度平衡中国的战略目标吧。法国的阅兵式也曾出现过中国方队。二十年前,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跑到海外的一帮流亡人士在法国的扶持下居然也组成一个方队,行走在香街上。只可惜,这些人很快就被法国政府抛弃了。说起裹挟到国庆阅兵式上的内政,更为有趣。去年由于前总统希拉克反对邀请叙利亚总统未果,毅然决定抵制。谁都知道希拉克和萨科奇虽然同属一党,但双方却存在历史积怨,希拉克也不支持萨科奇竞选总统。所以,萨科奇去年第一次阅兵就颇不给希拉克面子。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情是阅兵前一天总理还生龙活虎地工作,但到了国庆这一天,如此重大的场合却称病不能出席。国庆一结束,他又再次生龙活虎地工作了。

  其实,法国阅不阅兵,如何阅兵,是法国的内政。外人自然不必说三道四。但是奇怪的是,面对今年中国将要举行的国庆阅兵,海内外却已经掀起一股浊浪。要求取消的噪音不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其取消的理由居然是“阅兵是极权国家的传统和偏好”。这么说来,法国和印度都是极权国家了。如果中国十年举行一次是极权国家,那么每年都要举行阅兵的法国和印度岂不成了超级极权了?还有人说,今年是世界经济危机,应该取消。难道法国和印度都不是全球化中的一环,不受经济危机影响?(法国总统萨科奇国庆节当天已经声明,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减少国防开支。)难道经济危机的发源地美国,不知道世道艰难,还要举行历史上规模最大、斥资最多的总统就职仪式?

  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关注中国的一言一行。这本无可厚非,也是中国成为大国的证明和必经的考验。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上面所提到的双重标准。另一个就是一切以西方为标准来衡量中国。其实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相互借鉴也是常有之事。但如果硬要把一方当作另一方的标准可就谬以千里了。从历史上看,还真的有不少荒唐之事。比如中国强大的时候,许多国家自动地把中国作为标准。日本就认为自己的万世一系不如中国的改朝换代科学,应该向中国学习。法国启蒙大师伏尔泰也曾把中国当作偶像。当然,西方强大时,许多国家不由自主地把西方的一切都作为标准。当然,除了弱小一方主动把强大一方当作标准外,还有强大一方强要把自己的标准当作全球标准。这其中,还曾造成过极大的误会。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向来讲究礼仪的中国却被英国描绘成野蛮之徒。除了宣传的需要外,确实与一件“误会”有关。中英在广州对峙,英国希望谈判解决(实是以武力相威胁,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是派特使打着白旗去要求谈判,结果遭到中国军队炮轰。于是英国痛斥中国野蛮、落后。其实,打白旗表示谈判这种规则仅在当时的欧洲通行,在其他地区并没有形成共识。此后东西方多次冲突都和不同的标准与规则有关。而这个过程也就是西方标准强迫他国接受的过程。比如强行派驻使馆人员,使馆人员享受特权,都是当时西方的标准。中国只是由于不够强大,战败后也只得接受西方的规则罢了。否则,如果是中国取得胜利,肯定还是中国的“朝贡体系”成为全球规则。

  当然,中国落后的时候,某些群体主动把西方标准奉为至宝,还是有情可原。毕竟,历史上中国强大的时候,西方的精英阶层也犯过同样的错误。但是,当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美国最大的债主时,再把西方的一切作为标准,这种思维定势可以休矣!(作者为巴黎文化沙龙副会长、秘书长,法国《欧洲时报》时事撰稿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阅兵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