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罗珍卓玛一家三口,父亲早年去世,只有母亲和哥哥,由于家境贫困,罗珍卓玛只上过小学,几乎不会汉语。到青稞酒厂上班以后,她的工资成了家里最主要的收入。
罗珍卓玛:她的意思是(在)公司一个月有时候1000(块钱),有时候请一请假的话工资也少了一点。然后她把那个钱交给了母亲,然后母亲买这些,都是她自己钱买来的,然后这些。记者:你说窗帘啊?
格桑拉姆:不是,那个玻璃,那个窗户,然后家里面的那些(家具)。
记者:这个房子是刚改建的是吗?
格桑拉姆:意思是,她在那边青稞酒厂里上班,然后挣来的工资就盖了这个房子。就是这个意思。
记者:过去的房子是个什么样子?
格桑拉姆:以前的房子在那边,就是一间,厨房也好,反正住的人也好,都是这个一间。
记者:那很紧张啊,住房?
格桑拉姆:那等于说你们家里面的生活和过去相比的话,现在可能要好一点,经济的状况,是吗?
格桑拉姆:以前的话,没钱,然后他们一直在那个地方喝开水,现在的话有了一点钱,可以喝酥油茶。
记者:以前连酥油茶都不能喝吗?
格桑拉姆:没有。
解说:自从藏缘青稞酒业公司和达孜县签订了收购协议,作为青稞收购基地的塔杰乡,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地改变。
达珍(西藏自治区达孜县塔杰乡乡长):跟收购之前相比的话,老百姓在纯收入当中可以提高到500到800元,那么从2007年到现在,我们这个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3854(元),在每一年的增幅当中是13%地在进行增长。
解说:在达孜县,目前能够解决当地群众就业的不仅藏缘青稞酒业公司一家企业,2002年,达孜县兴建了占地1600亩的工业园区,计划引入企业30家,目前已经有11家企业入住,解决了当地500多人的就业问题。
韩宏亮(西藏自治区达孜县副县长):这个项目全部建成以后,两到三年以后可以解决2000多人的就业。
记者:这样一个数字对达孜县整个剩余劳动力这个比例而言是一个什么概念?
韩宏亮:如果2000多的话可以解决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剩余劳动力,还有部分他可以出去打工,第二个就是促进了农畜产品的转化和增收。
解说:在2002年工业园区兴建以前,达孜县一直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县,当时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42万元。
记者:这是2005年最初的时候整个工业的税收是320多万。这是2009年,计划1600万,
韩宏亮:六年多的时间,应该说我们的工业税收增长了十多倍。
解说:在达孜县工业园区,最大的两家企业都是来自内地的投资,除了藏缘青稞酒业公司,另一家是生产太阳能光电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天威英利新能源公司,那么这家企业的发展如何,它又给西藏带来了什么呢?
解说:9月14号这一天,英利新能源公司的三名员工要去往700公里之外的林芝地区,对他们在一个偏远乡村安装的太阳能发电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记者和他们一同前往。
记者:这段路够险的?
牛冬(西藏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这段路对我们来说,它应该是非常好的道路了。
记者:最艰险的路你给描述一下是什么样子?
牛冬:例如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和丹增师傅我们一块去的那曲和措勤县,在路上整整要走三天三夜,而且要翻一个海拔将近6000米的一个大山,那么它几乎是没有路,那么车子就是自己找路,颠着走,那么一直都是处于一种无人区,这么去跑。
解说:为了给偏远地区安装和维护太阳能发电系统,英利公司的员工已经跑遍了阿里、那曲、可可西里等几乎整个西藏地区。沿着川藏线,我们从早上跑到晚上,经过一晚的休息,第二天才慢慢接近目的地。
记者:就是这个村子是吗?
牛冬:对,就是上面这个村庄,
记者:有多少户,今天要检修的?
牛冬:可能有个25、26户吧。
记者:20多户是吧。
牛冬:对。
记者:700多公里,14个小时,我们终于从拉萨来到了林芝地区多密县的米堆村,一路行来,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呢,路况也非常地危险,行进在山间的时候,路边就是万丈悬崖,而这样的状态只是他们日常的一种工作的正常的一种状态,很难想象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在支撑着他们这项工作还有坚持,也许只有在采访中去寻找答案了。
记者:我们到山上去看一下。
牛冬:好,我们一块去看看。
记者:是这家是吗?这一家设备坏了
牛冬:屋子里面太暗了
咱们把它搬到外头去看看吧
记者:这个是什么部件?
牛冬:我现在正在拿的,这是一个控制逆变一体机,这是两块蓄电池。那么就是靠太阳能电池板发出来的电以后,通过这个控制器,再输送到蓄电池里面把它储存起来。
记者:就是像那块电池板,是吗?靠它吸收电能,转化电能?
牛冬:对,靠它来吸收太阳能光,把它转化为电能。
记者:像每天日照的量,大概能供多少瓦用电呢?
牛冬:每天就是达到5个小时的日照的时候,它就可以保证咱们农民家庭的一台电视机,一台打茶机,一台DVD,再到三个照明的节能灯泡。那么每天可以给它提供不低于4个小时的用电需求,并且能达到连续三个阴雨天。
记者:维持三个阴雨天的这样一个电量。
解说:米堆村紧靠林芝地区的旅游胜地米堆冰川,不远处就可以看到白雪皑皑的冰川,虽然这里也有小型的水利发电设备,但只有夏天短短的几个月能够发电,从前也安装过小型太阳能发电设备,但只能提供5瓦的微弱电力。
记者:在这儿试一下。
牛冬:好了
记者:你们现在家里的电都是靠太阳能来供吗?
其美多加(西藏自治区波密县玉普乡米堆村村民):以前用小的(太阳能)的时候就是5瓦的,只有那个烧灯泡能照亮。现在我们2008年5月份装了以后,它那个打茶机,还有那个电视机,还有照明都可以了。
记者:这个电视机也是去年买的是吗?
记者:现在电视什么的都可以用了
其美多加:可以用了
解说:米堆村是一个只有25户,130多人的小村庄,这里也是玉普乡最后一个通电的村庄。去年5月,作为当地政府的扶贫项目,英利公司给每一户都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
记者:那以前你们用什么方式来解决照明用电的问题呢?
扎西朗杰(西藏自治区波密县玉普乡米堆村村长):以前没有太阳能之前全是靠油树,
点蜡烛那样点。(有了)太阳能以后,就能看电视机,什么新闻,什么都能看得到。以前什么都没有,人就过得像瞎子一样的。
记者:那像这样一套设备安下来要多少钱?
贾文生(西藏自治区波密县玉普乡乡长)这样一套设备安下来要一万多块钱,一个家用系统的话,整个。
记者:那资金怎么来解决呢?
贾文生:资金是国家扶贫项目的整乡推进项目里面的资金来解决的。
记者:如果说有问题的话,怎么来进行检修呢?怎么来修理呢?
贾文生:他们派人员来检修和维护。
记者:我觉得太麻烦,每次从拉萨十几个小时跑到这个地方来。
贾文生:因为有个这样的问题,这个里面的安装看着简单,如果不是专业人员来弄,实际上弄不好,因为这个电器、包括逆变电器拿到一般的家电维修店是没办法维修的。
解说:为了给整个西藏的无电地区安装和检修太阳能发电设备,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是英利公司员工们日常的工作状态,它们几乎已经跑遍了整个西藏地区。
记者:你要跑最远的地方要跑多久?
丹增(西藏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员工):最远的地方是跑了来回就五天左右,做工程,早晚24个小时都滚动地跑,晚上不休息。
记者:那身体受得了吗?
丹增:受得了。
记者:那是什么路况?
丹增:整个都是土路,还有沼泽、泥沙路,冬天的话,下雪,或者夏天的话,下雨,这个路比较悬。几乎一路看路,看那个山。
记者:看什么呢?
丹增:山路有一些,滚不滚石头,雨水比较大的时候容易冲那个公路,泥石流。
解说:孟凡波去年刚刚从总公司调到西藏分公司,去年12月,第一次出差就是去往1700公里之外的高海拔地区阿里。
孟凡波(西藏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员工):到那个阿里普兰县境内,能达到零下30多度 ,将近40度。我到那儿有剧烈的高原反应,心跳加速,我基本上吃着速效救心丸过去的。
解说:那次阿里之行,让小孟深深地理解了一个流传在公司里的故事。
孟凡波:当时有一个工程在那儿,需要施工一个月,而且是个无人地区。施工完成的时候,我们的那个司机师傅开车去接他的时候,当时看着说都不认识他了,满脸的皮都脱了,而且见到我就哭,将近40岁的一个汉子见到人了,太激动了,他真是哭出声来了,痛哭流泪。我这次下了一趟地区之后,走了一趟阿里之后,听到的这个故事感触非常非常多。
记者:其实我们也一直在想,就是为了一份工作付出这么艰苦的代价?
孟凡波:值得,我认为值得。我们到了之后,是全村老百姓都出来欢迎我们,献酥油茶,献青稞酒,献哈达,给我们唱颂歌,所献的哈达有多少?200条之多,应该是每户一个。当时是这样,我很激动。怎么说呢?就是再过几十年,可能我老的时候,我相信我这一段经历我会心里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的。
记者:你们希望给这个地方带来什么?
孟凡波:带来光明。
解说:目前在西藏的阿里、那曲等很多的偏远无电地区,甚至在珠峰大本营都可以看到英利公司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同时,走在拉萨的一些公园、街道和单位,也可以看到很多靠靠太阳能发电的路灯、景观灯。
2005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河北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公司投资2000万在拉萨设立了分公司,专门生产、安装太阳能光伏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