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闾丘露薇
【个人简历】1969年出生于上海,1992年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1995年加入香港媒体工作到现在,参与了众多国际事件以及中国新闻的报道。
如果只是看重民主的形式,而不在乎民主的本质,只需要结果,却不注重程序的公平,那么,最终损害的是社会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我对选举的认识来自于中学,虽然进入中学的第一个学期的班干部都是老师指定的,但是在大家相互熟悉之后,要保住班干部这个位置,就需要自己努力了,因为课堂上用的是无计名投票。看着自己的名字后面的正字从一个开始慢慢增加,除了满足一点虚荣心,更多的还是一种敬畏感。因为,少了正字的一个笔划,就证明同学里面有一个觉得你不够好。
对于民主的朦胧理解
我的中学是在上海度过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正是思想活跃的时候,就算在中学校园里面也能够感受到这种热烈。我们自己搞诗社,办文学刊物,自己到各大中学串连搞文艺汇演,甚至把大家公认水平不够的英文老师罢免了。而老师们,总是微笑着,宽容地看着我们忙碌着这一切。
回想自己的成长足迹,总觉得最幸运的是在中学的时候,遇到这样的老师还有同学,遇到这样一个时代。对于一个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来说,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而对于民主的朦胧理解,也是来自那个时候。同样,在复旦大学的四年,虽然经历了从理想化到世俗化的转变,但是依然是那些包容智慧的师长们,让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充足成长的空间,坚信民主,是为了维系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
当然这些,只是到了这些年,才慢慢感受出来。在过去十五年的时间里面,对于中国内地的关注,或者说对于这个国家的了解,比自己在内地生活的时候要多得多。这当然是因为职业的关系,作为一个在华人媒体中工作的记者,最关心的当然就是中国发生的每一个变化。
告别橡皮图章年代
每次在人民大会堂采访两会,总会想起中学时候的选举经历,因为在不知不觉中教会自己懂得,民意代表的机制,正是透过选举,让一小部分人成为大部分人的代表。他们代表的是把选票给他们的那些人的利益,是为这些投票的人服务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人民大会堂里面的掌声过于整齐,当一个法案或者提名的通过票数过高的时候,总是会让人产生这样的质疑:为何代表不同利益阶层和团体的民意代表,从来都不会出现不同的看法呢?也因为这样,人大代表们有了这样一个名字:橡皮图章。
但是,也正是在人民大会堂里面,我见证着这样的情况一年年地出现变化。先是弃权票的增加,之后是反对票的增加,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候选人的名字后面,代表们写上自己心目中的人选,于是观看唱票的过程,除了增加了不少娱乐性,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一丝轻松气氛的后面,感受到这些民意代表们正在用行动,努力改变橡皮图章的形象。
人大的负责人也在努力地提升着人大的政治地位。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他的任期内,就把一些高级官员请到人大常委会,为的是让他们解释一些重要的政策为什么发生改变。而在2003年吴邦国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之后,人大常委会也已经不再是退休老干部的天下。
只是,在采访中还是会听到选民对于选举缺乏热情和信任的声音,也会听到被选出的民意代表,对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而感到不满的声音。其实有这样的声音出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同样也是进步,是公民意识的抬头。
有些东西永远值得怀念
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在去年的上海人代会上,一名人大代表透过书面建议,要求正视在中小学校园里面出现的选举班干部的“腐败”现象。因为在一些学校,老师们会钦点些有背景的孩子,或者是收受了家长的礼物之后,为这些孩子在选举的时候“助选”,由于老师的权威和来自学生的信任,选举总是能够在老师的控制下完成。
不想批评那些老师还有家长,只想说,校园里面发生的这些,只是这个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如果觉得这样有问题的话,那更应该关心的是,这个社会怎么了?如果只是看重民主的形式,而不在乎民主的本质,只需要结果,却不注重程序的公平,那么,会有更多的问题产生。而这些问题,损害的是个人,最终损害的是社会。
这些日子,总是有些念旧,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校园时光,那也是自己真真切切在内地生活过的日子。之后,总是有点点抽离,因为工作,因为生活的城市是在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每当有人担忧,民众是否具备选举的素质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只要保证程序的公正,民众自然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