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发展需把握世界发展四大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30日11:34  瞭望

  《瞭望》文章:考量未来: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随着综合国力和自信心的增强,中国未来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把握与应对未来国际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皇甫平丽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空前紧密。研究中国的发展,更加不能离开对国际环境的分析和把握。

  值此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就中国未来发展的国际环境问题专访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王在邦。他认为,60年来,中国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努力过程中既经历了挫折,也有成功的探索,这一历史进程波澜壮阔。其中一些成就举世瞩目,是对世界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未来的国际环境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既有机遇,更不乏挑战。”在王在邦看来,中国既要善于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善用机遇,抓紧发展,更要严肃面对来自自身和外部的各种挑战,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真正能够展示出中国模式独特性的道路。

  未来世界发展四大趋势

  判断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首先要看未来5~10年世界发展的几个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应从冷战后的粗放扩张阶段转入一个调整和深化的阶段。“粗放”体现在前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在短时间内通过不同方式朝市场经济转型,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迅猛扩展。在这一过程中,多数转型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还未达到完善。发达国家即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对此也没有做好准备,仓促应对,国际经济体系调整明显滞后,导致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中乏力无术。

  危机后的“调整和深化”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结构调整更趋优化。发达国家不能继续走食利道路,不能完全靠金融扩张和发展衍生品牟利,金融业将“瘦身”,实体经济重新受到重视,一些国家甚至提出要“再次工业化”。适当回归实体经济也是解决失业问题的需要。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技术革命和科技创新将会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可能性,其中绿色经济概念将越来越成为主流,但新能源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产业升级,还不清晰。

  其次,国际贸易体系会继续完善。尽管仍有贸易保护主义干扰,但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机制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多哈回合谈判仍将继续,世界不会退回到保护主义的旧路上去。随着高新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结构、贸易秩序都将有所变化。

  再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将多少有所推进。美元仍将是核心货币,但世界储备货币多样化趋势增强,人民币的地位和影响力将会扩大。

  最后,新兴大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将上升。它们将从发达国家手中接过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旗,推动全球化与区域化继续深入发展。

  第二个趋势是,随着力量对比更加均衡化,一个多极竞争和协调的时代能够到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实力相对弱化,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份额相对下降,中国等新兴大国群起崛起,地位相对上升,这一趋势仍将继续。但在力量对比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不会迎来一个完全多极的世界,各方力量仍有差距。

  各国间的竞争态势将更趋复杂,并遍及几乎所有领域。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大国冲突和战争的后果难以想象,大国间的竞争会趋于复杂和激烈,但还是可控的。目前主要大国在和平地竞争而不是处心积虑地准备打仗。这是一种历史性的时代变迁。

  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两国间的竞争和合作会日益具有全球性的影响,一个中美引领多极竞争协调时代有可能来临。之所以说中美协调有引领作用,是因为这种合作与协调不是排他的,谋求的也不只是两国独有的利益,因而能够获得其他大国的响应与支持。

  第三个趋势是,全球性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和气候变化、恐怖和疫情等问题都不是一个国家可解决的。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也不会无视这些问题,或者只从本国和本民族利益出发来处理问题。

  第四个趋势是,信息化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国家关系互动越来越快,频率也越来越高。网络技术加速全球公民社会来临,影响国家关系的主体立体化。除了领导人外,非政府组织和普通百姓也可影响国家关系和对外政策决策。国家关系立体化和主体增多,要求外交不能局限在领导人和外交官之间,也需要民众的参与,外交也要相应立体化。

  善用机遇继续赶超式发展

  从世界发展趋势看,中国既面临机遇,也不乏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巨大压力。从全球来看,各国都面临经济结构的转型,那么届时谁能调整得更及时更好,谁就能占据更主动的地位。

  今后10年,中国低成本优势仍可保持。机遇是巨大的,利用这一成本优势,中国仍可在全球产业转移中成为主要落脚点,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龙头,继续赶超式发展。例如,在汽车和航空制造业,中国都会有很大发展机会。

  中国的绿色经济也已经开始起步,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电池都走在前面。加快中西部均衡开发的进程也已经开始,其效果已经显现。中国今年经济增长“保8%”,西部发展作用巨大。随着东部产业优化,西部加快发展,实现梯度均衡发展,今后中国经济发展会有一个“协奏曲”。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有一个新的提升,继续受到国际社会重视。多数国家看待中国作用上升日趋客观、理性,这有利于维护和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确保国家的稳定发展。

  随着综合国力和自信心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体系变革和维护周边环境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争取更大话语权。但中国不会搞扩张,也不谋求单方面、过分排他的利益。

  挑战主要还是来自自身

  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主要还是来自自身。回首过去60年,特别是近30年,中国成功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国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2.35亿。世界银行2008年公布的数据表明,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中国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为全球反贫困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中国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走出一条新的能展示中国模式独特性的路子来,能否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在实处,并长期坚持。

  第一个挑战是,能不能深入地推进体制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充分显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和弊端尚未完全消除,同时又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需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二个挑战是,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能否解决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稳定、和谐,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将产生长远的影响。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改革发展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

  第三个挑战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内经济安全隐患会越来越突出。中国应汲取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警惕国内房地产领域的投机风潮和外资热钱的炒作,这些风险不可忽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动力要靠内需拉动,才能够真正将中国的发展导入可持续之轨。同时,还需警惕少数大型国有企业和跨国企业垄断支柱产业对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消极作用。而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不能满足于走加工制造的老路。

  第四个挑战是,对外政策理论观念和体制机制创新仍然滞后,执行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对突发事件的预知、预案和应变能力,即危机管理水平还很不够。中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竞争的新来者,经验不足。随着中国企业今后进一步走出去,外部风险会越来越大,危机管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近代以来,中国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处在世界事务的中心,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所以,要有主动谋划、自觉谋篇布局的新状态,才能应对未来复杂的国际环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国际环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