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瞭望: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向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03日11:23  瞭望

  《瞭望》新闻周刊第40-41期合刊特约转载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向世界

  以新中国60华诞为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中国的各项事业在未来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泽伟张辉王仁贵王健君

  10月1日,在盛大的国庆典礼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重要讲话,向世界发表了中国的声音。《瞭望》新闻周刊随后采访了多位曾为政治局学习讲解的专家以及国内政经领域的权威专家。

  “胡锦涛主席的讲话不到10分钟,但浓缩了精华,其基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国庆60周年庆祝大会的基调和主题,这一主题把从1840年以来的169年承前启后地联系贯通起来,透露出高超的智慧,充满了热情,具有很强的历史延伸感和最高的普适价值,充分反映了中国各民族、各社会阶层的共同愿望。也必将得到中华民族的广泛拥戴,将受到各国人民的深刻理解”,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这样说。

  “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上,虽然60年大概只占了百分之一,但共和国成立后的这60年,是极其不同凡响的百分之一。正是一个甲子之间,共和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说。

  中国发展“气势如虹”

  60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一个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有幸参加了国庆60周年观礼,深切地感受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60年,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已经富强起来了,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兴奋和自豪”,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李崇富这样说。

  “我的整体感受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势。‘势’是一种气魄,从上午的大阅兵可以看到,气势如虹;‘势’也体现了一个方向,经过60年的积淀,中国的发展呈现良好的趋势”,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徐勇说。

  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明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我国进入了发展、进步的新纪元。中央党校教授陈雪薇认为,这个判断包含四层意思: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进入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进入了已经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信息业体系的大国;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进入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由于这四个转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发展、进步的新纪元。”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分析说,胡锦涛主席讲话中的一个核心是这6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的发展。

  放眼历史,张燕生提出了“3个60年”的大视角。新中国成立以前的60年,正是世界经济进入1870年至1913年全球化的黄金增长时期,而中华民族却经历了帝国主义列强挑起的连年战争及苦难,沦为半殖民地。195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只相当于1880年的人均收入。而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30年中国人均收入增长了80%,翻了近一番,经济规模、综合实力翻了三番,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和物质技术基础。而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的发展,使中国开始从一个经济大国、贸易大国逐步迈向经济强国、贸易强国。展望未来60年,中国前景看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赵晋平分析说,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在经济领域,6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无论从经济规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幅度,还是人均GDP增长都能得以反映。而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开始走向国际化,无论是对外贸易、利用外资,还是中国人的国际化和对外工程承包增长等都取得了长足进展,这也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发展一脉相承

  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央党校科社部主任严书翰认为,这一表述是对新中国60年发展的总结。“同样的表述,在十七大报告、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曾出现过。但不同之处在于,此前的表述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总结,而此次则是对新中国60年发展的总结”。

  “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今后最应汲取和坚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军扩这样说。

  李崇富指出,新中国60年之所以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从思想理论来看,就是马列主义中国化所发挥出的巨大理论威力。“这也体现我们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践,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展望未来中国

  “以新中国60华诞为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中国的各项事业在未来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李崇富这样告诉本刊记者。

  徐勇认为,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了“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转轨;面向世界,就是要打破故步自封、唯我独尊的心态,加速融入世界的步伐;面向未来,就是要改变农业文明习惯向后看,习惯从历史的辉煌里寻求安慰的心理传统,更多地把眼光放在未来。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节点上,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再次重提“三个面向”,是对新中国60年建设成就的精辟概括,同时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指引。

  “胡锦涛主席讲话中所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表达了励精图治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有着具体的时间点,即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此前的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严书翰这样描述未来。

  在张燕生看来,未来60年中国将展开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一段新历史。

  “中国由贸易大国、经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经济将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这需要我们具有全球视野,并不断增强大国责任;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时,中国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现代服务业也将获得长足发展”,张燕生强调道。

  赵晋平分析认为,未来的道路仍然漫长,仍将面临诸多挑战和新的压力。比如,在整体经济实力提升的同时,我国的人均GDP仍然较低。如何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是长期任务。

  从经济增长的长期目标来看,要继续坚持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赵晋平认为,国际化仍将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选择,“未来的目标很明确,任务也相当艰巨。”

  此外,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地位日益提升,中国也将更多地体现出对全球经济发展和稳定的贡献和作用。比如,在应对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时,中国会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履行应有的国际责任。赵晋平认为,这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在推进国际化战略方面应有的思路。

  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指出,“历史启示我们,前进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掌握了自己命运、团结起来的人民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历史伟业。”严书翰认为,这表明未来的发展仍将是信心与忧患并存,当须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才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胡锦涛主席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今后我们的路还很长,也不会一帆风顺。展望未来,创造美好的前景仍然需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陈雪薇这样说。□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