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举办公益创投大赛扶助民间公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09日11:57  新民周刊

  给你20万,教你做公益

  国内首个“公益创投大赛”,正在上海进行。投资、收益、预算、回报等等商业领域的词汇,频频出现在大赛中。主办者希望,“创投大赛”能让民间公益社团,学会用做生意的方式做公益。

  撰稿·黄祺(记者)

  “天文数字”

  得到胜出的消息那天,卞经雯和她的3位同事,足足亢奋了一天。他们亢奋的具体表现是:一口气加班到晚上8点, 然后出去吃了一顿小火锅,以示庆祝。从“公益创投大赛”中胜出,“优爱”可以得到20万元创业资助。20万,对于“优 爱”来说,绝对是“天文数字”,在此之前,他们得到的所有资助加起来远远不足20万。

  “优爱”是一个以服务盲人为目的的民间机构,2008年成立,目前正在筹备注册成为民办非营利企业。虽然成立 只有1年多时间,“优爱”却已经在上海盲人中间有了不小的知名度,他们的“优爱盲人乐队”,到过不少地方演出。卞经雯 是“优爱”的负责人,准确地说,“优爱”目前只有她一个全职工作人员。另外还有3位志愿者经常在“优爱”帮忙,其中一 位是低视力的盲校学生。

  与很多民间公益组织一样,“优爱”的诞生,最初完全是一种本能的爱心冲动。80后的卞经雯,原本在上海一家著 名外资银行工作,从大学到工作期间,她热心公益,一直在一个松散的志愿者组织“都是爱心人”里做志愿者,因此经常参加 帮助残疾人的活动。2008年,卞经雯从银行辞职,辞职的时候,她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打算,只是觉得银行工作实在不是自 己的喜好,她更愿意把青春,投入到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的地方。

  正好,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NPI),愿意向“都是爱心人”的一些公益项目提供帮助,NPI希望能够 培育一个针对性更强的助残项目,卞经雯接下项目,开始了一个职业公益人的生活。

  卞经雯大学期间曾经创业,跟同学一起开了一家小店,算是具备商业经验。但她发现,现在要“经营”一个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公益组织,比开店更难。第一个难关当然是钱,如果开个公司,去寻找投资者,卞经雯可以跟人家讲,你投入资金, 我在多长时间给你多少回报。但现在是一个帮助盲人的公益事业,你既不是明星李连杰,又不是企业家比尔·盖茨,更不是红 十字会,如何取得别人的信任,让别人放心地把钱给你,真不是那么容易。

  缺钱,是所有初创的民间公益组织共同的困境。相比“优爱”,北京的“启明星”成瘾者服务中心,体会过更多的艰 辛。“启明星”是一个帮助毒品成瘾者戒除毒瘾、回归社会的组织,几年来,他们帮助过2000多名成瘾者,有一两百位成瘾者经常参加他们的活动,在他们的帮助下成功戒断毒瘾的有三四十人。“启明星”的负责人张文军,自己曾经有吸毒经历, 投身公益以后,他一直希望“启明星”能够帮助成瘾者,同时也呼吁社会给成瘾者一个善意的环境帮助他们戒毒。

  “启明星”同样需要钱。张文军曾找到一家公司希望获得资助,人家听说他们为帮助吸毒人员而“讨钱”,回答他说 :你应该去找坤沙。张文军在参加《小崔说事》节目时,用一口京片子讲述着自己的这些经历,引来观众的笑声。如此荒诞的 情节,正好可以说明,社会对一些扶助特殊人群的社团的理解还很有限,像“启明星”这样的民间公益组织想要获得信任和资 助,更是异常困难。

  对于参加上海“公益创投”大赛的民间公益组织来说,一个最为直接的“诱惑”,正是这5万-20万元的创投资金 。上海“公益创投”大赛,是国内首次“公益创投”大赛,由上海市民政局主办,一共将提供1000万元的公益创投资金, 这些资金主要来自福利彩票公益金。

  用做生意的方法办公益

  上海浦东新区公益园的一间会议室,是“公益创投”大赛的评审现场,评审一共分4个阶段,8月底第二阶段的评审 刚刚结束,前两个阶段一共有20个公益项目胜出并获得创投资金。评审现场,参加比赛的项目负责人,要接受评委们的“面 试”,现场的答辩,是考量项目是否有资格获得创投资金的一个重要指标。

  “瓷娃娃”关怀协会参加了第二阶段的比赛,评审那天,负责人王奕鸥没能赶到上海的会场来答辩,评委通过电话问 了她两个问题。事后王奕鸥觉得,“瓷娃娃”申请的项目之所以没能获得评委们的认可,就是因为她不在现场,说明得不够详 细,评委们对“瓷娃娃”还不够了解。

  王奕鸥自己是脆骨病患者,这是一种基因突变引起的罕见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是万分之一左右。王奕鸥自己患的 是一种轻型脆骨病,16岁之前她骨折过6次。“瓷娃娃”是一家专门帮助脆骨病患者,特别是处于治疗关键期的青少年患者 的民间组织。王奕鸥说,她打算再参加第三阶段的“公益创投”评选,到时候她会到上海来答辩,让评委们了解“瓷娃娃”有 能力在上海地区开展服务。

  “瓷娃娃”申请的项目,是在上海地区开展对脆骨症患者的服务,项目最终没能通过评审,主要的原因是评委认为, “瓷娃娃”虽然在北京、天津已经有服务的经验,但在上海还缺乏具体的计划和实施能力。

  本次“公益创投”大赛的承办机构NPI负责人吕朝说,要求可操作性,正是创投大赛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光有热 情,不知道怎么做,是中国民间公益组织一个通病。务实,是公益事业领域最缺少的一个能力。”

  “有爱心,更要有能力”,是吕朝经常提到的一个口号。除了钱,大多数民间公益组织,缺少运营一个非营利组织的 技能和经验,“公益创投”大赛旨在培养民间公益机构自己“找钱”、持续发展的能力。吕朝说,这些能力可以统称为“专业 能力”,目前国内大多数初创的、小型的民间公益组织,离“专业”的要求都还比较远。

  “手牵手关爱中心”的负责人黄卫平,曾经完全没有把“专业”放在眼里,“当时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做了这么伟大 的事情,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那么艰难地找钱?这个钱,你爱给不给!”

  “手牵手关爱中心”的前身是一群心理咨询师自己发起的志愿组织。2008四川地震以后,黄卫平和一群心理咨询 师朋友,被地震的惨状触动,自发组织到灾区进行心理援助。从四川回到上海后,队伍就慢慢散了,留下的几位热心公益的朋 友,开始着手“临终关怀”的服务,慢慢形成了有3位全职人员和一些志愿者的组织。

  尽管当上“手牵手关爱中心”的负责人,黄卫平其实还不懂什么叫“公益”,对于怎样去寻找资助、怎么管理自己的 组织,更是一窍不通。直到得到NPI的指导,开始按照“公益创投”大赛的要求准备各种资料、写各种申请、计划、预算, 黄卫平才知道,要做公益,光“伟大”是远远不够的。

  “手牵手关爱中心”参赛的项目书一共改了10多次,才最终获得创投大赛评委们的认可。黄卫平说,参加创投大赛 ,他最大的收获是,这个过程让他了解了投资人的想法,让他学会怎样向投资人介绍自己的机构和项目,并说服他们投资。

  很多参加创投大赛的民间组织,都在写“预算”这一项卡了壳,很多机构因为要参加创投大赛,才第一次清点了过往 的活动、开销等等记录,也是第一次认识到一笔明白账,不管对于说服投资人投资,还是自己的管理,是多么重要。

  为了扩大公益事业在公众中的影响,上海“公益创投”大赛设置了电视赛场——上海第一财经频道的《谁来一起午餐 》节目的特别专场。在第一阶段的电视PK赛中,赛场上发生了有趣的一幕。受到两位选手负责的公益项目的感动,“创业导 师”陈光标,提出立即要向两位选手捐助资金。吕朝现场点评说:“如果刚才标哥提出要捐助你们的时候,你们中有一位说需 要先签一个协议,那么这个人就有加分。”

  吕朝告诉记者,“公益创投”大赛的一个目标,是倡导民间公益组织的专业化、职业化,在目前还无法实现公平竞争 的公益事业中,民间公益组织只有自己更专业、更成熟,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投资者的青睐。

  政府扶助民间公益

  上海“公益创投”大赛,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如此大规模地由政府动用福利基金投资于民间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 ,在中国公益事业史上,并不多见。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方国平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过去福利彩票公益基金,主要是通过政府统一拨款的方式 ,用于政府倡导下的大型公益项目,特别是公益硬件设施的建设。他认为,福彩基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广大的民间公益社 会组织也提供公共服务,服务于民,那么,民间公益社团也有资格使用福彩基金。

  “用之于民,给谁用是有讲究的。”方国平介绍说,上海有6000多个民间公益社团,其中大小不一、良莠不齐。 “公益创投”大赛,就是要让比较成熟、高效、有创新性的社团脱颖而出,让福彩公益基金更好地发挥作用。

  民政部门,是民间公益社团的管理部门。以往在很多人看来,民政部门对于民间社团的发展并不十分热心。但是,在 上海“公益创投”大赛中,民政部门积极推动的态度,让人们大大改变了过往的印象。在谈到已经结束的前两轮评审时,方国 平表示,他最大的不满是报名参加大赛的社团数量太少,他现在着急的是,希望更多的社团和有创业欲望的年轻人,了解大赛 ,希望更多人有勇气加入到民间公益事业中来。尽管开局略显冷清,但方国平表示,“公益创投”大赛会一直办下去,上海民 政部门对民间公益事业的扶助,将是一个长期的政策。

  除了给钱,方国平认为,政府扶持民间公益事业,更加重要的是“让出空间”。“我们的公共服务事业,长期以来都 是政府在管,现在应该让出一些空间,给民间公益社团来管。”对于民间公益团体最为关心的减免税收问题,方国平也持支持 的态度。

  本次“创投大赛”评委、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处处长徐中振评论说,过去政府对民间公益事业的扶助,主要 的方式还是政府购买等,公益组织对民众提供什么公共服务,还是由政府说了算。而这次“创投大赛”,一个重要的突破是, 政府鼓励民间社团自己去发现民众的需求,通过自己的服务去满足这些需求。

  上海是国内民间公益事业发展最早的都市,吕朝认为,为什么国内首次“公益创投”大赛的尝试落户上海而非别的城 市,与上海政府领导的认识都很大的关系。“他们本身就是公益事业的专家,对公益事业发展的脉络有非常准确的判断,上海 有赏识我们的人,他们的想法和我们民间公益机构的想法,一拍即合。”

  按照吕朝的说法,中国公益事业处于大发展的前夜,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众多民间公益组织非常弱小,公益组织公信 力不足,缺少品牌,乱相丛生,一如改革开放初期民营企业萌生不久的市场乱相。但是,吕朝认为,就像如今的民营企业已经 一洗当年形象,成为中国经济中流砥柱一样,中国的公益事业,也需要经过一段培育时间,只要给它们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民间公益组织也会逐渐成长,最终塑造自己的诚信和影响力。-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更多关于 公益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