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台湾政坛的“漳州群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11:40  南风窗

  台湾政坛的“漳州群像”

  本刊记者 钟岷源 发自漳州

  今年2月,被认为是“铁杆深绿”、屡屡批判马英九两岸政策的吕秀莲,态度突然180度转变表示愿参访大陆,并说“两岸应有理性沟通,我对大陆的人文没有敌意”。全国政协台联组收此信息,遂建议邀请吕秀莲以《玉山午报》社长的身份访问大陆。

  消息传至吕秀莲的祖籍地——福建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田中村,宗亲族长吕赞春直言相告,“我们欢迎秀莲姑再次返乡谒祖。”原来19年前,时任桃园县县长的吕秀莲,便以“民主人同盟”理事长的身份秘密赴闽寻根拜祖。

  吕秀莲只是台湾大批漳州籍的蓝绿政要之中的一个。这当中,还包括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前“总统”陈水扁、前“副总统”谢东闵和现任萧万长、“立法院长”王金平、前“行政院长”苏贞昌和现任吴敦义、国民党原副主席江丙坤(现任海基会董事长)、林洋港及现任林丰正、原民进党主席谢长廷、游锡堃、原“国防部长”汤耀明等19位。另据相关人士介绍,台湾前“外交部长”简又新、前“交通部长”叶菊兰,“陆委会主委”赖幸媛等13位台高官也自认祖籍漳州,只因尚未核对两岸族谱,有的没有正式公开。

  与台湾一水之隔的漳州市,明清时期便有大量民众移居台湾,现今约有超过1/3台湾人口800万人左右“根”在漳州,强烈的认祖归宗是他们的特性和共性。据当地政府部门的数据称,十几年来就有超过10万人次的台胞返乡寻根谒祖,其中包括台湾一大批的政要人物。这股“祭祖热潮”从另一层面反射出两岸关系的“春暖花开”。

  上月底,本刊记者专程赴漳州的漳浦、诏安、平和、南靖、龙海等县市,实地探究台湾政要祖籍地的人文脉络,思考为何一样水土“两样人”(蓝绿政治)的个中缘由。

  [上篇]

  返乡谒祖,蓝绿皆有

  历史上漳州居民为何大批漂移台湾?原因有三。

  其一,漳台两地地缘相近,比如诏安县梅岭镇宫口村相距台南274海里,乘小船甚至划舢板就到了对岸。

  其二,明清时期,漳州几场农民起义受朝廷镇压,农民逃亡求生,跨海移居。

  其三,与当地人性格有关,此地域背山面海、中拥平原的自然环境,骁勇彪悍的唐府兵血统以及宋明理学的教化,形成了多元复合的漳州人文性格,表现为不甘居人后、敢超越、敢抗争、敢闯荡等方面,由此酿造出与泉州相呼应的“漂洋过海”的海洋文化,两地移民闻名海外却又各具特色,泉州为商,漳州为政。

  由此足见漳台之间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的密切和深厚。“漳州”在台湾人的印象中,已不是单纯的地名,它有更深沉的含义,它是“原乡”“祖籍地”“祖先图腾”“血脉亲人”的代名词。

  吕秀莲感慨“饮水思源”

  堪称台湾政要漳州寻根的先行者,当属原国民党副主席林洋港,他于1988年首回故乡龙海市角美镇埔尾村寻根谒祖。两年之后,吕秀莲紧随其后,踏上南靖故土认祖归宗。

  南靖是中国著名的“兰花、芦柑、麻竹之乡”,明清年代该县有50多个姓氏、3600多人迁移台湾,台湾现有100多万人为南靖后裔。

  今年74岁的吕氏宗亲族长吕赞春向本刊记者回忆了吕秀莲返乡时的情景。“我的年龄比她大,但她是姑字辈的,所以村里人都叫她秀莲姑。她回来的前一年,她哥哥吕传胜已经来过。”

  吕赞春说,那天,吕秀莲穿花色衣裙,戴金边眼镜,一头卷发,笑容满面,走在村里,全村上下都围观这位台湾“女县长”。在田中村吕厝村民小组,吕秀莲走进祖屋龙潭楼,楼内有一口8米深的水井,吕站于古井边,触景生情,“我要喝一口故乡的井水,这叫饮水思源。”并拿出随身携带的傻瓜相机叫吕传胜帮她拍照。吕氏宗祠建在龙潭楼对面的田园上,与吕厝隔着一条没有桥的河流,吕厝人祭祖时都从溪上涉水而过。吕秀莲要去祭祖,村里人担心她趟溪过河不便,建议绕山路,吕说:“我要赤脚过河,踩进故乡的溪流。”

  置身于同根同源的宗亲之间,吕秀莲的心中充满了亲情。她叮嘱村里后代要好好念书,并说书读了才有科学知识,才有本事在社会站起来,才能好好报效祖先。眼见宗亲生活并不富裕,返台之后,在吕传胜再次回乡拜祖时,即捎20袋几百件衣服分发家家户户,一时间,村民洋装在身,贫穷的村子顿时流淌时尚的气息。

  在宗祠前面,吕秀莲面对族谱,追寻宗族的脉络:南靖书洋吕氏家族的发源地在今山西永济蒲州镇,由于北方战乱,一部分吕氏子民为避战乱,南迁闽南。大约500年前,定居南靖书洋。为防外族和盗匪入侵,清康熙年间,吕氏在田园上用夯土筑起了一座方形土楼。楼坐西向东,四周群山环抱,九龙江西溪支流从楼左向西流过。因楼建于龙年,楼前溪流有一深潭,故取名龙潭楼。楼门两边的石条上,刻着“龙跃浪高春气暖,潭深源远水流长”的竖联,古时吕氏族人就在这唯一的土楼内传承生命。

  面对祖先300多年前建的这座宏伟的土楼建筑,吕秀莲心里感慨万分:“我们吕氏先祖确实了不起。”这次返乡祭祖过后,吕再也没有回乡。

  游锡堃赠匾“祖德留芳”

  与吕秀莲一样,前民进党主席游锡堃的祖地祖脉亦有谱可循,当地游氏宗亲会的游祥练告知本刊记者,“游氏开基二世有五大支系,到了12世东山公渡海赴台,在宜兰定居开垦,游锡堃即为开基祖的第20世孙。”

  游锡堃祖地在诏安县秀篆镇埔坪村,祖祠东升楼,周边山明水秀,楼中锡祉堂包括门楼、门厅、大院连两厢护屋、拜亭连主厅,建筑面积共计640平方米,堂内布局紧凑,氛围幽静。

  据游祥练介绍说,该村750户3100余人,多数姓游,12世子孙都去了台湾,留下来的很少。以前为了防止敌人侵犯,不敢盖祖祠。1990年后,台湾游氏子孙陆续到东升楼寻根访祖,此后双方往来密切,众人开始商量兴建祖祠之事。

  从1992年开始,游锡堃的母亲黄秀菊和弟弟游锡贤夫妇先后返回秀篆老家两次和五次。游祥练告知本刊记者:“他们一家对祖厝都很好,上次锡贤来,我们开了座谈会,他的母亲年纪虽然大了,但还是爬到山上去拜祖坟。”

  为建祖祠,台湾游氏宗亲共捐约60万元人民币,其中游锡堃捐2万新台币,另捐5000新台币当作祖庙管理基金。游原定1997年宜兰县长卸职后回乡谒祖,后因“忙着新的工作”,未能如愿。

  不过,东升楼落成时,游锡堃母亲和游锡贤于1992年代表游锡堃致赠“祖德流芳”匾额,落款“台湾宜兰县长,第廿代裔孙游锡堃敬献”。后来,又为重建游氏大宗祠“西洋祖祠”,游锡堃再捐台币1万,并书对联:“东耸云霄宫墙原绮丽,升腾海峤家道更丰融”,以镶金刻于祖祠内的左右两侧柱子上,落款同上。

  不仅如此,游母每回返乡谒祖及联络宗亲时,均会捎带祖家特产“秀篆饼”给游锡堃尝尝,让他时常念祖。

  游锡堃敬祖同时,在岛内也是一个很有孝心的人。据秀篆的乡亲转述,在他小的时候,游家有不少农地,继父夏福禧会带着他下田耕种,两人互动很不错。夏福禧后来领养一个女儿,名为夏丽雪,游因此多一妹妹。由于夏福禧非常照顾游家,游锡堃并不避讳与外人谈起继父。游刚当选省议员时,继父去世,当时游选在老家附近的冬山国小礼堂,举办盛大告别式,感谢夏福禧的养育之恩。

  陈水扁派人“秘访祖地”

  从游锡堃的祖祠东升楼往南行车一小时左右,即达陈水扁祖祠——诏安县太平镇的白叶村的“星斗楼”,而往北一个半小时的山路车程,就到江丙坤的祖籍地——平和县大溪镇江寨村,三地位置呈弧形连线。

  星斗楼呈半圆形畚箕状,此土楼建于400年前,现今楼内依然人烟生息。它的外观少了吕秀莲、游锡堃祖厝的气派、神奇和雄伟,小小的正门两边堆放着杂乱的柴火,一副破残并粘贴不牢的对联随风晃动,院子四周杂草丛生。

  居于星斗楼的陈氏宗亲的族长陈水滚告知本刊记者,“按辈份,陈水扁要叫我叔公,他是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裔,200多年前,陈氏家族中有个叫陈乌的人离开星斗村到了台湾,陈水扁就是陈乌的第九代孙。”记者眼前这位七旬老人——阿扁的长辈,其眼睛和嘴形还真与阿扁长得相似。

  陈水滚说,关于星斗楼的族谱还有一段故事。

  “白叶村有六房,每房有一本族谱,其它五房的族谱在‘文革’时被烧毁了,只有一本保留下来,当时有一族人,平日沉默寡言,不被注意。他用破衣服包裹族谱,偷偷藏于破墙洞里,当时红卫兵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会这么做,此族谱就这样保存了下来,所以说我们祖上有灵,要不然族谱被毁,我们家族的事就不知从何说起了。如果没有这本族谱的记载,陈水扁与星斗楼陈氏族人之间的血缘联系也无任何文献上的证据。”

  2000年台湾“大选”时,陈水扁曾对客家宗亲会及诏安同乡会宣称:“我是客家人,是诏安人,诏安二都的。”之后,他委派堂弟陈天福秘访诏安。

  阿扁当选“总统”的次年10月29日,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副主席王晓波在中南海拜会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当江泽民听说陈水扁的祖籍地在福建诏安时,即交代身旁的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前主任王兆国说,“这件事要好好研究一下。”并指出,“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陈水扁先生可随时回漳州认祖宗。”对此,陈水扁很快就作出回应,他在一次网络聊天时,表明有意返乡诏安寻根。

  2002年4月24日,国台办发言人李维一对此表示,“要待时机成熟,并要乐观其成。”同年7月3日,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在福州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时,被问及“福建是否愿意让陈水扁回来祖地寻根?”习答:“我们可以配合。”但他又语带双关地强调,“只要是到这边来寻根问祖,承认血浓于水,我们都是欢迎的。”

  然而,陈水扁也终究没能亲往故里。陈水滚说,“陈天福之后,又有两人两次返乡拜祖,他们都称自己是教书的,话不多,很神秘,但直觉告诉我,他们是替陈水扁来烧香的。”

  江丙坤寻根“如愿以偿”

  与游锡堃祖厝近邻的江丙坤祖籍地——平和县大溪镇江寨村,是个山青水秀的美丽村寨。此景致,真让人感叹此地的“人杰地灵”。

  溪水环绕山村,举目远眺,四周峰峦叠嶂,绿树掩映。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交融荟萃。距村大约5公里有台湾“阿里山神”吴凤故里;邻村有传递着历史沧桑与厚重的世界第一大土楼——庄上土楼。

  江氏宗亲会会长江子永告知本刊记者,江寨村是江氏一世祖“千五公”江肇源的开基地,其后裔在13至15世时,好几批几百人迁移台湾彰化、南投和桃园等地,江丙坤是“千五公”后裔。

  2005年3月,江丙坤率国民党参访团首访大陆,实现国共两党50多年后的首次“破冰之旅”。之后,他穿梭两岸,顺利实现“经贸之旅”、“和平之旅”。但对他个人而言,2006年5月21日的“寻根之旅”,意义非同寻常。因他完成了父母的临终嘱托,圆其家人认祖之梦。

  江氏祠堂坐落于江寨小学操场西边,祠校连为一体,今年64岁的江子永原为该校校长,据他介绍,“拜祖之前,丙坤还托在漳州漳浦投资兴业的‘世界茶王’李瑞和先生帮他来乡里寻祖。在他返乡的那天,全村欢腾,热烈的场景甚至超过了连战那时的场面,我们宗族上下,从内心敬重丙坤,他为两岸关系贡献良多。”

  宗亲们为江丙坤精心准备了承载着浓厚乡情的礼物:家乡五谷和井水、鸿江族谱、一张江寨村全景图。江子永解释说,送家乡五谷和井水是村里最高的礼节,五谷意味着“五谷丰登”,是农耕时代人们的最高愿望,井水则寓意“饮水思源”。两样礼物包装于精美礼盒,江丙坤将此带回台湾,至今珍藏家中。

  不论在乡里,还是去台湾参访时,江子永对江丙坤都是直呼“丙坤”,说起江丙坤,宗亲之间的亲切感洋溢在他的脸上。

  连战认祖“风光无限”

  在本刊记者走访的五个台湾政要祖地中,前四个都在“大山深处”,唯有连战祖地的地势是一马平川,眼前辽阔。其祖厝——龙海市榜山镇马崎村,位于漳州市郊的九龙江畔,此地盛产的“江东鲈鱼”闻名于世。

  连氏宗祠管委会副会长连宗和告知本刊记者,“连氏祖先是山西省上党人,该村开基始祖连佛保于15世纪初来到马崎,繁衍至今已经23世。1682年(清朝康熙年间),连氏后裔连兴位从马崎迁居台湾台南,连战是连兴位的第九世孙。”

  连氏宗祠是一座约250平方米的二进式闽南风格建筑,飞檐拱角,石墙红瓦,雕梁画栋,规模不大却气势不凡。走近宗祠,只见门楣上挂着黑底金字的“连氏宗祠”牌、匾,屋檐下悬着白底红字的“兵部尚书”灯笼。房屋分为天井、思成堂和中堂,思成堂内梁柱书有“上开下继千秋子孙精英出,党吾相承万代绵延世泽长”的对联。中堂供祀马崎开基始祖连佛保与夫人李氏的牌位。

  连宗和介绍说,1992年2月,时任福建省副省长汪毅夫接受媒体采访时,推断连战祖籍地在龙海马崎,后来,厦门大学教授洪卜仁往南京档案馆查寻了连战父亲连衡的祖籍资料并得以确认。两年后,连氏宗亲连续五次邀请连战返乡谒祖。

  到了2005年,连战长子、国民党中常委连胜文来福州参加“海峡青年论坛”,有记者问及有无回乡谒祖之意,连胜文回答肯定,“明年春暖花开时,全家赴马崎认祖归宗。”

  为迎连战归来,马崎村整整忙碌了8个月。他们拓宽了两公里的村道,统一装修路边民房,修缮祖坟,就连宗祠旁边的洗手间也粉刷得干干净净。“我们连家出了国民党的一号人物,这是连氏族亲的光荣,全村人都在热情地迎候连战。”说起当时的情景,连宗和语气仍然激动。

  2006年2月底,连战指派国民党副主席、也是自己的漳州同乡林丰正前往马崎,探询宗亲有何要求,连宗和便实话告之,修祖坟尚缺资金十几万,为此宗祠还向榜山镇借款7万,并向副镇长林亚来立了借据。

  同年4月19日,连战携家人返乡。两三公里长村道两旁站满夹道欢迎的人群,连战的车子在锣鼓喧天、彩旗飘舞的喜庆氛围之中缓缓前行。完成一系列的祭拜仪式之后,连战呈给族长连宗和一个装有16万元人民币的大红包,说是贴补修缮祖坟之用。

  “连战走后,我们就用这个钱还了镇政府的欠款5万,另2万也就不了了之了。”连宗和告知本刊记者,并顺带说,“我都70多岁了,到现在为止,只穿过两次西装,一次是自己60大寿的宴席上,另次就是迎接连战之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南风窗

更多关于 台湾 漳州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