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历史基因上的现代丝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17:32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历史基因上的新丝路

  每一次为疏通交通网所做的努力,都是一次加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丝绸之路”是永远都建不完的,它永远在更完善中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刘耿、记者李静 | 西安报道

  在西安的城墙下,每天都有唱秦腔的人。大部分不一定是吊嗓子的专业演员。

  冬天里,张开口,从腹腔运足了能量,向冷的空气中喷发出热浪,任高亢的声腔蹿上头顶高高的灰色城墙。

  秦腔是这座古城的一部分,十足的力量和自信,源于西安骄人的历史基因。

  世界上最深厚的黄土层下,深深浅浅埋藏着中国13个王朝的古都。而几乎纵向串联了这13朝的是一条丝绸之路——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丝路逐步形成。当然,这条充满旖旎色彩的长路,也横向串联起地球的东方西方。

  位于这条历史和地理经纬线交叉正中的,是唐长安城。通过丝绸之路,大唐王朝既作为一个母体将养分输送往西方,又作为世界文明的受体,汲取着各种资源。

  “商贾塞道,瑰货雾集”,中原王朝拓展了原本封闭的视野,丝绸之路上,琳琅满目的货物与文化,络绎于途。开放,正是所谓“大唐气象”。

  古道还在,只是再也看不到骑着骆驼的东西方商队在沙漠中的某处泉眼偶然相遇。今天的生意人只拎着公文包跳上一架波音飞机,而他们采购的商品则用火车随后运至鹿特丹港。

  公元13世纪以前,丝绸之路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通道。后来,商人们转而将目光投向欧洲和美洲。经过700年岁月变迁,如今,新亚欧大陆桥被称为“新丝绸之路”。

  开放,也是新丝路的特征。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杉山正明说:“‘探险家’们踏查过的亚洲内陆各地、帕米尔高原的东西南北,自沙皇俄国和清政府相互对峙的18世纪后半期以来,大约经过200年,已物换星移,演变成‘开放空间’。贯通欧亚大陆和所谓‘新丝绸之路’地域的通道,如今正开启大门。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开放,是大国才有的气度和自信。西安,作为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亚欧大陆桥中最大的内陆城市,秦腔更有底气了……

  做不完的“加法”

  当今世界上有两条欧亚大陆桥:

  第一欧亚大陆桥,从俄罗斯东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为起点,通向欧洲各国,最后到荷兰鹿特丹港。

  国际道路联盟在8年前提出的“新丝绸之路”实际上是第二欧亚大陆桥——1990年9月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的经我国兰新、陇海铁路的新欧亚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全长10.9万公里。

  西安市社科院副院长李骊明研究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丝绸之路’上加个‘新’,是个加法。丝绸之路自诞生那天起,一直在做加法。我们开始海上贸易,也看作是‘丝绸之路’的延伸。”

  2008年2月19日,来自包括俄罗斯、伊朗、土耳其和中国在内的19国交通部长和高级官员,在瑞士日内瓦签署一份意向书,决定在今后数年投入430亿美元,激活古丝绸之路和其他一些古老的欧亚大陆通道。此计划由230个项目组成,预计2014年前大体完成。

  每一次为疏通交通网所做的努力,都是一次加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丝绸之路”是永远都建不完的,它永远在“更”完善中。

  新丝路的动力学

  李骊明提出了“丝路动力学”的概念:“那么多商人之所以来,必定是各取所需,这里就有一个动力机制。跨越大尺度的地理,穿越截然不同的文化,东西方文明犹如两个磁极,中间是它独特的引力场。”

  “我们希望通过东方(而不是西方)走向世界,”迪拜埃玛尔地产董事长穆罕默德。阿里. 阿拉巴声称,“西方人口不断老龄化,经济也日趋衰老。东方才是真正的魅力所在。”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贸易通道中,跨大西洋的通道仍然是最富有的。欧盟和美国仍然是中东、东亚地区的最大出口市场。不过,“新丝绸之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成长。2000年以来,中国与中东地区的贸易额已经翻番,超过2400亿美元。迪拜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预计,这一数据将在未来10年内翻上几番。

  “我们看到,世界经济围绕着欧美地区发展,”投资家大卫。鲁宾斯坦说,“但是,世界的经济中心正在从美国和欧洲逐渐转移到中东和东亚地区。”

  “新丝绸之路”不仅促进经济,而且也在改变着东部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景观。“新丝绸之路”上交易的将不仅是货物和石油。大卫。鲁宾斯坦预言:“由于东亚和中东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剩余资金储藏地。这使得‘新丝绸之路’将成为下一个金融中心。”

  从义乌到大马士革

  “中东的头条新闻集中在伊拉克战争、伊朗核计划和巴勒斯坦和平进程上,这可以理解。但在50年后,历史学家可能会说,该地区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一次意义深远的经济变革:中东和亚洲其他地区之间结成紧密的联系。”麦肯锡上海分公司董事鲍达民在《新丝绸之路重开全球商务走廊》一文中这样说。

  在富油的海湾地区和发展迅速的亚洲国家之间,商品、资本和人员流动显著增强。鲍达民认为,这个始于新世纪之初的趋势,可能进而重新决定全球经济格局。

  按照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如果现在凹凸不平的地方能被填平”——新丝绸之路很快就会成为一条令人敬畏的全球商务走廊。麦肯锡估计,2005年至2020年,中东和中国之间的实际贸易额,可能从590亿美元,飙升至3500亿-5000亿美元,至少增长6倍。

  鲍达民所说的“凹凸不平的地方”,指的是新丝路上存在语言障碍和翻译人员短缺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沿途各国政府存在的官僚主义问题的一个比喻。

  这些地方正在被“填平”。

  早在新千年到来之前的数十年里,中国就一直在精心培养与中东的关系:不仅邀请来自阿拉伯世界的代表团来访,也派出人员去学习阿拉伯语。

  这使人想起丝路鼎盛期的长安,流动着各色人群,喧哗着各种语言。

  苏格兰皇家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贝哲民,曾在中东和中国生活了多年,会说流利的阿拉伯语和普通话。他根据自己的采访和搜集的资料,写成了《新丝绸之路——  一个日渐兴起的阿拉伯世界是如何疏离西方而重新发现中国》一书,详细描述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之间日益密切的关系和各种层面的交往。

  一批到海外寻找投资机会的阿拉伯人,在吉布提、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进行大量投资,从而构建起一条 “伊斯兰走廊”;巧合的是,这些地方又恰恰是当年古老的陆地或者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补给站。

  “这真是太耐人寻味的历史巧合。”李骊明感慨。

  一个内陆城市的港口梦

  西安人生活在差不多是中国版图中心的内陆腹地,却似乎近似海洋民族的远征梦想。丝绸之路就是历史赋予他们的地缘机遇。

  西安北郊,站在笔直的港务大道旁,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副主任强晓安向本刊记者指指周围空旷的大片平地说:“这里,未来将是中国的内陆第一港。”

  在2002年丝绸之路论坛上,“不靠边、不靠海”的西安提出建设“港务区”的设想。后来,官方宣传称谓几经变更,由“无水港”改为“国际港务区”,港务区的行政建制也由最初的处级升格为厅级,西安还希望能得到中央认可,“给港务区一顶‘国家级’的帽子”。

  “港口梦”的背后,是萦绕在西安人内心深处的盛世梦、强国梦。联合国体系驻中国协调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中国代表柯斯汀。莱特娜说:“西安市及其文化遗产很生动地提醒我们,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地域合作绝非新近的事,它深深扎根在历史之中。”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客栈,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驼队演变为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网;川流不息的驿路马车演变为电子信息网络;而象征人类和平友好、合作交流的丝绸之路精神,依然在新丝绸之路上绵延传承。(实习生李雍丽对本文亦有贡献)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