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宾根木匠:谍战片陷入恶性循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3日10:39   SMG《深度105》

  非常道:图宾根木匠--我看谍战片

  国庆期间,谍战电影《风声》的票房一路飘红,几乎和《建国大业》平分秋色。但与《建国大业》的好评如潮相比,观众对于这部“中国首部谍战大片”,却有不少的质疑,认为从悬疑的设置,到一连串常识性错误,《风声》集中反映了国内众多谍战影视剧的通病。

  谍战影视作品为何让观众又爱又恨?网名为“图宾根木匠”的新锐影评人、上海大学虞昕博士对此给出了他自己的看法。

  “小儿科”的悬念设置---跟同类型电影比,我觉得它最大的短处就是剧本比较薄弱。剧本薄弱在它核心悬念的设置,太小儿科了。基本上我看到20到30分钟,我就能猜出来所谓“老鬼”是谁,这个情报员是谁。智力推理的成分太少了,它太强调酷刑、折磨这些场景。

  《风声》到处“漏风”---有一些剧情上有漏洞,有一些逻辑上有漏洞。比如说,“老鬼”是用尸体来运情报,她那个情报缝在她的衣服上,日本鬼子不会焚尸灭迹吗?她说什么靠尸体是传递情报的唯一途径,这个说不通的呀,你都死去了,怎么还能掌控你死去以后的事情呢?

  还有就是张涵宇扮演的那个“老枪”,他说他通过哼唱唐山的那个曲调,唐山地方戏曲的曲调的微妙变化可以传递情报。那他最后一次,在影片中通过哼唱曲调来传递情报,是被打得半死了,人在那种情况下,还能细微地掌握曲调的变化,不哼走调?这个我觉得不符合医学常识。还有一个就是那个女护士,也是他自己人,照这样说到处都是自己人,你何苦还来这一出呢,早就把情报送出去了。

  谍战片为何再流行?---谍战片在世界电影史的勃兴,是与冷战息息相关的,就是冷战开始以后谍战片就作为一个很流行的元素被各国电影在用。

  谍战片比较符合现在主流价值观的走向,它还是有一定宣传教育作用的。同时它的剧情比较紧张,悬念叠出,节奏很刺激,也可以满足观众娱乐上的需要,可以放松。最后谍战片它一般都会有一个中心人物,就是间谍人物,他有一个身份纠结在里面,很容易引起当代观众的心理共鸣。因为现在的观众,生活在大城市里面、当代社会里面,你总要带面具生活吧,跟那个间谍是非常像的,很容易引起他的共鸣。《潜伏》基本上被白领解读成一个职场和官场怎么搞人际关系的教科书,所以他有一个心理共鸣。

  现在的谍战片谬误太多---现在谍战剧还是以五六十年代为背景的,或者更早一点,解放以前的背景。有一些细节明显不对,它那个历史常识都发生错误,搞不清楚日寇、蒋政府,汪伪政府的关系。还有一些就是故弄玄虚。

  谍战片也要有创新---我们现在电视剧基本就是恶性循环,出来以后大家一哄而上,纷纷去弄,弄到最后把它弄烂掉,结束了,大家再另起炉灶。不知道那里又冒出来一个类型,再一哄而上,又烂掉。还是要在剧本上做好,本身的故事要吸引人,而且要真的就是个谍战。而且在创作上可以把思路拓宽一点……

  赚足钱的《风声》能给观众留下点什么---有了借鉴好莱坞大片的高级特效的能力,有了媒体强力曝炒的另类宣传,有了华谊兄弟强大的演出阵容,让我能记住的却只有插在人脸上的几根毒针,只有让人们不绝于耳的惨叫声。希望这几根毒针也能插在《风声》的导演的心里,再高仿好莱坞商业大片的运作也要考虑国情,打着爱国的旗帜挣足了观众的钱,留给观众的又能有什么呢?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