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0年大阅兵:中国与强国之梦的约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3日12:04  新世纪周刊
60年大阅兵:中国与强国之梦的约会
新世纪周刊2009027期封面:中国秋点兵

  中国秋点兵

  向孩子讲述阅兵的故事

  古人说,佳兵不祥,还有人干脆说,唯兵不祥。如此大规模地展示武器,对于许多小孩子来说,足够新奇,他们是第一次见。按照古人的想法,君子最好远庖厨,刀剑也不要挂在卧室里,离得远远的,最好是能像花木兰一样,临打仗再买骏马鞍鞯。

  但在今天,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合格公民都不可能远离国防,不设防的国家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成为代管防务的国家的附庸,二是在纷扰中崩溃。

  在这一年剩下的时间当中,阅兵仪式的镜头还将反复多次地在电视画面中出现,如何解释军队、武器、和平、敌人?这是一个问题。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来说,解释工作有着不同的策略。

  对一个2~5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手和嘴,小一点的孩子用嘴去咬,大的用手去感受,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孩子玩坦克、飞机、舰艇类的玩具。现在的父母有时候太忙了,在忽略孩子的同时,也减少了很多和孩子一起游戏的快乐。您有多久没有给孩子做一个手工制品了?

  《新世纪周刊》提供了四个版面给阅兵车辆手工画,把这几页贴在硬纸板上,沿线剪下、胶水粘好,就能收获四辆手工阅兵车辆,和孩子一起试试看吧。

  对6-10岁的孩子来说,他足以亲手制成这些阅兵战车手工,当然,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可以考虑给孩子购买立体的武器装备模型,自从阅兵式举行之后,中国国产兵器模型销量极佳,亲手把一个个零件剪下、打磨、组装、涂胶水和上色,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最优秀的模型制造者造出的模型,足够坚固,是可以加装电动机的,一部带电动机的模型坦克并非所有人都能做成,这是考验孩子和家长共同意志力的好机会。在做这类模型的时候,不妨跟他讲一讲武器的意义:目的是保卫和平,而不是杀戮。

  10~14岁的孩子会主动地对武器有兴趣,可以给他讲一讲过去阅兵的往事,在这组封面报道当中,我们提供了一些阅兵往事作为谈资,同时告诉孩子,祖国和家庭一样,刚开始都是很穷,需要很多努力逐渐建设成美好家园的,鼓励他克服困难的精神。

  15岁以上的年轻人,别把他当孩子看待了,他们需要的是尊重,他们和那些踢正步和驾驶战机的战士已经差不了几岁,是同一代人,多鼓励这些年轻人吧,让他们看看加油机、预警机、歼击机和直升机,告诉孩子:这些了不起的装备都是中国生产的,但并非百分百都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技术,有些发动机我们还无法自己研制,我们还没有真正商用的国产大飞机,这些年轻人会迷恋上这些装备,进而去跟数理化亲密接触的。

  相信见证了这次阅兵的2000后孩子们,必然成为更有责任感、更好学、更富含爱国热情、更热爱和平的一代青年。

  60年阅兵:一个摸得到的强国梦

  当年那四个现代化如此遥远,如今一个强国的轮廓似乎已然清晰了起来

  ■本刊记者/杨春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阅兵,是一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一支军队的军威、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的重要形式。非其之阵势不能表达一个东方大国继往开来的气概。

  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这是世界都知道的约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延续一个甲子的大国之梦在约会。

  中国是一个喜欢讲求历史渊源的国家,正如国庆和阅兵。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阅兵在中国源远流长,在中国春秋时期,就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

  中国人过去的上千年里,一直用甲子纪年。60年一甲子,对中国人来说,也有了格外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梦想的轮回,1949也好,2009也罢,中国人做的是同一个强国梦。所不同的是,今天,这个梦正越来越近了。

  中山装与两个永恒

  2009年10月1日,北京,晴。天安门城楼,身着深灰色中山装的胡锦涛主席庄严宣布: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中国60岁了,它依然年轻。

  1949年10月1日,北京,小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身着黄色中山装的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新中国诞生了,它渴望长大。

  这是两个永恒的历史瞬间,其60年跨度的区间是这两个永恒的见证。

  就在10年前,新中国50周年庆典上,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巨幅画像曾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队伍中。因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让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历史也是与时俱进的。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继承和发展三代领导集体的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于是,在此次阅兵中,人们分别看到了四幅领导人画像载在彩车上,被欢呼的人群和鲜花簇拥着,伴随人们耳熟能详的主旋律音乐,分别引领“奋斗创业”、“改革开放”、“世纪跨越”、“科学发展”四个时代主题的方阵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

  “此次中国四位领导人画像出现在国庆游行队伍中,说明几代共产党人的奋斗在实现历史的传递,几代人始终不渝地将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向前推进。”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蔡霞说。

  《休斯敦纪事报》报道称,胡锦涛主席身着中山装演讲,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台湾《今日新闻》报道说,胡锦涛是中央军委主席,却穿中山装主持阅兵大典,既有革新却又不失传承意味,可说用意深远,传达出中山装这一中国“政治图腾”蕴含的开放民主、民族复兴之意。

  其实,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延续着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国庆阅兵大典时穿着中山装,只是在颜色选择上有所不同。在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典礼时,邓小平身着的中山装是藏青色;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典礼时,江泽民身着灰蓝色中山装。

  据了解,孙中山曾阐述“中山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带给世界的震撼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60周年正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甲子,此次阅兵,不可不称是建国以来14次阅兵中最为盛大的一次。

  这次的国庆庆典、阅兵到底要做到何种程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其实中央早就定下了基调。胡锦涛主席对阅兵提出了“隆重、喜庆、节俭、祥和”的总要求。军委总部和阅兵领导小组明确了“一流的组织领导、一流的武器装备、一流的训练成果、一流的精神面貌”的目标。

  虽然这不是受阅人数最多的一次阅兵,却有很多新的突破。这次大阅兵共展示56个方队,其中徒步方队14个,装备方队30个,空中梯队12个。参阅人员超过8000人,参阅装备500余台,参阅飞机150余架,将展示52型主要装备,全部是国产装备,大部分是首次参阅。其中包括预警机、新一代战车、新型雷达、无人机和卫星通信等先进的信息化装备。

  此外,有特种兵方队出现在阅兵方阵中;空军首批战斗机女飞行员驾驶国产歼击机教练机,组成教练机梯队飞越天安门广场,完成了难度极高的4机前后左右间隔15米编队飞行。

  “扬我国威军威、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国庆60周年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房峰辉如此总结国庆阅兵的意义。

  60年来,中国军队从“骡马化”、“摩托化”迈向“机械化”、“信息化”,但徒步仍然是军队接受检阅的基本形式。以“铁脚板”著称的步兵,曾是中国陆军的主体。

  60年前的开国大典上,全军还没有统一的服装。今天,受阅官兵身着的是中国军队从2007年起换发的07式服装。

  从“小米加步枪”到“铁甲雄师”,从引进到自主研制,60年间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军队的主战装备得到脱胎换骨式的发展。

  最后一个通过天安门的东31甲核导弹方队,它以巨大的体形和凛然的气魄,完成了在世界面前的首次亮相。

  10年前的国庆阅兵,“压轴”的同样是当时中国最新研制的洲际导弹。

  在随后飞过天安门上空的空中梯队里,首次亮相的空警-2000预警机、歼-10、歼-11等新型战机,同样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

  虽然阅兵只是此次国庆庆祝活动的一环,但是世界各国政界人士和媒体对于阅兵背后的意义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美国副国务卿霍马茨说,60年前,毛泽东主席说,四万万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60年后,中国人民站立得很高,很强壮。

  英国《金融时报》10月1日的文章名为“中国胜利”。里面说,中国在150年的殖民屈辱、内战和贫困中曾经失掉的自信心恢复了。而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春风得意。

  路透社则说得更加直接:北京举行国庆阅兵时,外国观察人士关注的不是踢正步的士兵,而是中国研发新式导弹的各种迹象。

  无论如何,多数外媒相信这样一点:这一次中国人在60年大庆展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完全发自内心,中国人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喷发带来的结果,今年的大阅兵宣告了现代意义中国国家意识的形成。

  十四次阅兵的经典回忆

  群众游行解说词的诞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新世纪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阅兵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