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芬兰学者预言中国5年后将出现世界首座生态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3日18:22  外滩画报

  15年前,芬兰学者艾罗。帕罗海墨出版了《欧洲的未来》一书,书中详细描绘出一座未来之城的完整架构,那是一座没有污染、自给自足的“生态城”。近日,帕罗海墨在上海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帕罗海墨如此表示。他表示,“5年后,世界第一座‘生态城’将现身中国。”目前,芬兰与中国地方政府有两处生态城正在规划中。一处位于北京门头沟,另一处在天津南部的葛沽镇。帕罗海墨担任这两个项目的技术指导。

  文/周一妍 图/小武

  9月4日,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数百位全球绿色能源界的政客、学者、科学家济济一堂。在人人都穿黑色西装的人群中,记者一眼就认出了芬兰学者艾罗。帕罗海墨(Eero Paloheimo)。当天,他穿着一身粗布米色大衣。73岁的帕罗海墨像极了从童话世界里走出来的圣诞老人,拥有花白的头发和络腮胡子,笑容可掬。

  15年前,帕罗海墨出版了《欧洲的未来》一书,书中详细描绘出一座未来之城的完整架构,那是一座没有污染,自给自足,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影响的“生态城”。

  作为演讲嘉宾,这一次,“圣诞老人”帕罗海墨抛给听众的礼物仍然是众人向往的“生态城”。“如今,全球陷入环境危机,而建造‘生态城’是解决危机的最佳解决办法。”在帕罗海墨的设想中,“‘生态城’基本特点有二:首先,它在能源、交通、食物、水等各个方面都实现自给自足;其次,它对环境不造成任何污染。这使得它完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

  圣诞老人的“生态城”梦想

  据帕罗海墨介绍,建造“生态城”将是一项非常宏大的工程,“它需要改变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改变城市的供水系统,使得城市废水能够循环利用;重塑垃圾回收系统,利用有机废物发电、施肥;改变交通运输方式,用太阳能供电的电控车替代传统汽车。传统的城用汽车将不会出现在市区内,取而代之的是电动车,后者不使用传统的汽油、柴油作为燃料,而是使用更为清洁的电能,不会产生废气。而在不使用的时候,电动车可在类似‘加油站’的太阳能车站自行充电。”

  更为重要的是,“生态城不仅要求本身是零碳排放的,而且它不会为了自身的生态环境而将环境压力转移到城市之外。”在生态城内,每家每户都有一块私家花园,用于种植日常生活所需的蔬菜水果。

  自从15年前帕罗海墨提出“生态城”概念后,西方陆续诞生了伦敦贝丁顿“零碳社区”、巴黎马尔纳河谷“生态区”、美国纽约州的以色佳“生态村”,可迟迟不见“生态城”项目破土动工。帕罗海墨对此的解释是:“因为‘生态城’需要改变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但是在伦敦或巴黎,许多建筑是无法翻新重建的;而且它们早已制定好城市发展规划,无法轻易改变。”

  对于阿联酋国家阿布达比邦正在建设的“Masdar生态城”计划,帕罗海墨认为这只不过是披了“生态城”外衣的“高耗碳城”。“Masdar城建在沙漠中,本身做到了零碳排放。但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无法自己种植粮食,只能依靠从外城运输过来,在运途中必然会耗费能源,并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

  西方媒体把帕罗海墨描述成一个喜欢奇思妙想的怪异老头,把他口中的生态成形容为“绿色乌托邦”。在当天的会议现场,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听众,有人表示,这可能是中国的未来;也有人指出,“生态城”只是这个芬兰的圣诞老人想象出来的“乌托邦”。

  “建成生态城的关键,不在于技术,也不在于金钱,而是人的意识,尤其是政客的观念。”9月6日,帕罗海墨在其下榻的酒店接受了《外滩画报》的采访。他告诉记者,在他心目中,中国无疑最具备建造第一座生态城的“政治土壤”。“我确信,五年后,世界第一座生态城将出现在中国。”

  目前,芬兰与中国地方政府有两处“生态城”正在规划中。一处位于北京门头沟,另一处在天津南部的葛沽镇。帕罗海墨担任这两个项目的技术指导。

  欧洲“试水”失败

  1995年,帕罗海墨用芬兰语撰写的《欧洲的未来》出版。那时,他已在芬兰国家议会担任议员长达8年,同时创建了芬兰未来社区委员会,并担任出席。当初,他设想利用未来社区委员会作为自己坚强的“政治后盾”,从而可以顺利地推广“生态城”计划。结果,首个计划推出不久就遭遇失败。

  那是1995年的冬季,芬兰国会通过帕罗海墨试水“生态城”的提议,决心把芬兰南部一个人口约2000人的小镇改造成“生态城”。当时,来自芬兰及欧洲各国的众多建筑师纷纷加入角逐“世界第一座生态城”的设计者。最终,芬兰本土设计师赢得了小镇的设计权。但由于芬兰政府的加入,使得整个“生态城”的规划实施充满着浓重的政治色彩。

  “生态城”改造计划刚刚开始,一位政府官员跑到帕罗海墨面前哭诉:“取消传统的城用汽车固然环保,但媒体会说,我们剥夺了公民使用汽车的权利。”

  过了两天,又有一位政府官员告诉帕罗海墨,他们决定取消生态城内的人工水池,理由是“媒体会质疑我们乱用钱”。原本,帕罗海墨设想在“生态城”建立一个密闭的水循环系统——人工水池。这样一来,生态城中的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就不需要从外面运送过来,而且废水也不会被运送到城市之外。

  “政府官员的加入,注定了生态城计划无法成功。”帕罗海墨回忆说,当时,西方媒体对于“生态城”的概念持半信半疑的态度。最终,有芬兰政府参与建设的“生态城”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四不像”,跟他撰写的《欧洲的未来》一书里的“生态城”相距甚远。

  极度失望的帕罗海墨辞去芬兰国家议会议员,此后,他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任教。

  但他依旧没有放弃“生态城”的实践。2000-2001年,帕罗海墨找到几个研究机构和诸如诺基亚等大公司,联名向欧盟建议,在欧洲建立一个较小规模的试点城市,专门用于试验和研究新一代的短程交通运输机制。在这种运输机制中,太阳能充电的电动车将取代私家车,成为当地主要的交通工具,居民可以随时随地打电话租赁。

  “在这一系统中,私家车将会和古代人的常用工具马匹一样,变成过去时光的怀旧记忆。”这是帕罗海起初的设想。

  但帕罗海墨的提议遭到欧盟的质疑。“你的建议被认为过于激进,在你联盟的大公司里,没有一家是汽车厂家。请你先找到认同这种运输机制的汽车厂家。”欧盟如此回复。

  此后,帕罗海墨按照要求,找到德国汽车公司戴姆勒集团作为参与方。但这一回,欧盟没有再给他任何答复。“或许欧盟认为,新一代的交通方式可能会对目前的汽车工业造成威胁。”帕罗海墨分析说。

  “生态城”的中国梦

  一再受挫的帕罗海墨决定出走欧洲。他首先想到的下一站是美国,他尝试联系一家美国出版商在美国出版英文版《欧洲的未来》。起初,一切顺利;但就在所有文稿编辑完成之后,出版社总编突然致电给他,说“这本书不能出版”。

  2005年,中国东南大学主动联系帕罗海墨,双方签约出版了《欧洲的未来》中文版。同年,帕罗海墨被上海同济大学邀请进行一场有关生态城的讲座。在同济大学,他找到了一位相谈甚欢的知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现任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

  “建生态城比办奥运会还要重要几百倍。”当初,吴志强这样说。听闻此言,帕罗海墨决定,来中国推广“生态城”。

  2006年,芬兰环境科技中国项目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将“生态城”视为中芬合作的先锋项目,并计划于2010年在北京门头沟和天津葛沽镇建设两处“样板工程”,担任技术指导的帕罗海墨预言:只需要5年时间,这两处工程就能建设完成。

  帕罗海墨这样阐释第一座“生态城”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建造一座‘生态城’。第一座‘生态城’当然不会改变世界,但它会是一粒能够提供变化的种子。一粒种子会成长成一棵大树,在这棵大树的周围会形成一片森林。但是如果没有第一粒种子,就永远不会见到大树和森林,沙漠就永远不能变成绿洲。”

  “在中国建第一座‘生态城’,将给世界埋下‘改变的种子’。这项专利可以在全世界获得排他权,可以有自己的商标,像产品一样销售给世界各地。或许未来可以出现这样一幕:中国生产的‘生态城市’,就像委内瑞拉生产石油、瑞士生产手表一样,能够出口。”

  帕罗海墨的“无为”生活

  帕罗海墨的家位于赫尔辛基郊外一个富裕阶层的居住区,芬兰著名的音乐家耶安。西贝柳斯的故居就在附近。

  他的房子可谓“生态城”房屋典范。房子紧靠湖边,主人在花园里种上鲜艳的蘑菇、诱人的樱桃和一些日常蔬菜。帕罗海墨的夫人每天还会去花园周围的林子,采摘大自然的可食用野果。

  帕罗海墨告诉记者,那栋房子是他爷爷留下来的,虽然已经非常陈旧,但他从未想过扩建或重新装修它。工作时,帕罗海墨会跑到位于花园底下的工作室,正是在那间完全建在草坪底下的工作室内,帕罗海墨酝酿并不断完善“生态城”理论;闲暇时,他会去湖边私家码头钓鱼,所谓的“码头”,其实就是自然草丛和一些极其简陋的木栏、台阶,岸边的木桩上拴着他经常划着钓鱼的小木船。

  高策房地产公司CEO李国平在拜访完帕罗海墨的家后,曾撰写过一篇博客,当中写道:“芬兰之行告诉我们,在中国建造‘生态城’,技术手段和设备不算问题,主要的距离是别人所拥有的天然生态优势,更可怕的是他们在用‘无为’的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我们则在已经恶化的环境下继续‘大有作为’地破坏。”

  帕罗海墨认为,将来在中国建成的“生态城”从某种程度上说,将与他在赫尔辛基的住所有相似之处。“到那个时候,我一定在‘生态城’里租一套房子,把家人都接过来,住上一个星期。”

  B=《外滩画报》

  P=艾罗。帕罗海墨(Eero Paloheimo)

  “我不认为世界第一个生态城会出现在欧洲”

  B:“生态城”建设在国际上并无先例。你觉得在中国建“生态城”,最主要的困难有哪些?

  P:技术完全不是问题,建设生态城的技术早已成熟,甚至可以说,在5年前就已经拥有这类技术了。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有两个。首先,必须了解当地的城市特点,比如说当地的人口、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使用的普遍能源等,这中间需要中方人员的努力,也需要中芬技术人员良好的沟通。其次,参与中国“生态城”建设和规划的人员,必须是乐观的。因为他们建设的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生态城”,这是一项探索的工程,必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和磨难。 B:“生态城”对于未来居住者有何要求?是不是会造成“生态城”专为富人建造的局面?

  P:“生态城”内的居住者,一定是出于自愿的,他们追求洁净的空气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入住“生态城”的首批居民可能是年轻的建筑师、医生、工程师、农业专家等。我相信,“生态城”的居民结构一定是多元化的,而不仅仅是富人享乐的天地。

  B:居住在“生态城”中的人拥有区别于其他传统城市的优越生活条件,加上他们没有私家车,会不会造成一种“排他心理”?里面的人不愿意出来,而外面的人进城很难?

  P:这个完全不必担心。在“生态城”的周围我们会设计数个停车场,住在城里的人可以将自家的汽车停在停车场内;如果需要出城,可以先乘坐城内的公共交通工具抵达停车场,然后开车出城,或是抵达最近的磁悬浮站,然后乘坐磁悬浮出城。进城的人同样可以把私家车停在停车场内,然后改乘城内的交通工具。

  B:你说目前建设生态城的技术已经成熟,那么,诸如伦敦、巴黎等城市,为什么只选择试点“生态社区”,而没有兴建“生态城”的计划?

  P:我并不认为世界第一个生态城会出现在伦敦、巴黎,因为建设“生态城”是一项非常宏大的工程,它需要改变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但是,在伦敦或巴黎,许多建筑是无法翻新重建的,而且它们早已制定好城市发展规划,无法轻易改变。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