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瓶旧酒与技术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9日10:20   CCTV《中国财经报道》

  三、新瓶旧酒

  8月28日上午,甘肃敦煌七里镇,锣鼓声、鞭炮声和机器轰鸣混杂,划破沉寂多年的沙漠上空,目前国内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场破土动工。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刘琦:“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是利用西部地区戈壁土地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并网光伏电站。”敦煌这个发电项目,是由中广核太阳能公司、比利时羿飞公司以及百世德公司联手开发的。这三家企业中,中广核是国企、羿飞公司是外资、百世德是民营企业,这种组合也恰好代表了目前投资太阳能的三种力量。周静是比利时羿飞公司的负责人,在现场她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很看好中国的光伏市场,接下来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即将展开。羿飞公司周静说:“集中优势,首先开发光资源比较好的地方,比如说西北的,我们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都有布局,我们在宁夏已经有一个项目拿到了省里面的核准。”

  另一方面,国有发电早已在太阳能发电领域迅速展开布局。早先,在敦煌项目公开招标的时候,国有5大发电集团就全部到场。其中,国投电力与天威英利的组合曾报出0.69元/度的价格,远远低于最终1.09元/度的中标价。此价格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以致于被认为是开国内光伏发电市场恶性竞争的先河。

  记者:“如果电价过高的话会导致大家一窝蜂想去建电站,那电价过低的话,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影响?”浙江正泰集团董事长 南存辉说:“电价过低的话,然后投资电站的这一帮投资者他势必会要压你组件厂的价格,你多少一瓦,他多少一瓦,他压价,他压价如果适度是可以,因为有利润空间给他发展,假如压价到最后,大家都在那里砸锅卖铁,还不赚钱,完全靠政府支撑,不可能持续的。那他利润从哪里来?偷工减料、产业还没有起来,已经价格战杀的很厉害,杀的血淋淋,对这个产业培育可能会不利。

  显然,具备强大资金实力的央企已经成为这一轮光伏热潮中的主导力量。除了国企,对于商机一向敏锐的民营资本,投资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的速度更为惊人。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5月底,浙江电力公司已经收到28家浙江光伏发电项目共计3.8万千瓦的并网发电申请。

  不光是建设太阳能发电站,投资太阳能的热潮早已贯穿了整个产业中的每一个环节。在江西新余一块占地3500多亩的工地上,刚刚建起一座大型硅料厂,它是江西赛维投资建设的目前世界上单个项目投资额和设计产能最大的硅料项目。负责这个项目加拿大人Nick说到这个项目时兴奋不已。江西赛维LDK副总裁Nick说:“我们建这个厂用了大概18个月的时间,如果在别的地方建,大概需要3年的时间,在中国要做一个事,可以一下子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

  这段时间,新余的温度都在35以上,但怕热的Nick每天还要在工地上督导工程的进度。他相信工厂尽快投产,就能尽早的分享中国这一轮太阳能投资热潮。江西赛维LDK副总裁Nick说:“我认为太阳能行业未来的3至5年在中国就会非常的热,之前在欧洲也非常热,3至5年在中国就会非常的热。”Nick向记者介绍,这个工厂生产的硅料是加工多晶硅的重要原料,多晶硅又是生产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料。现在,江西赛维LDK目前的多晶硅订单已排至2018年。树立在赛维厂区天台上这块广告牌,仅仅在几个月前,内容还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基地”,而如今“亚洲最大”两字已经更换成了“世界最大”。

  江西赛维LDK首席执行官佟兴雪告诉记者:“这个就是抓住市场时机,你的投资,因为这种投资比较大,那么快速的投资,就会有快速降低社会成本,降低你的投资风险。”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去年以来,全国一个接一个号称“全国最大”的多晶硅项目在各地上马。根据中投顾问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中国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整个09年二季度几乎每两天,国内就要诞生一条多晶硅的生产线。

  羿飞公司周静说:“为什么大家的钱都涌到上游多晶硅这块去了,因为在过去的两年里面,多晶硅是整个行业链当中最暴利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整个最后的生产成本啊,50%以上的利润是被多晶硅厂商给拿去了。也就是因为这个暴利,才驱使了很多人去做这个投资。”

  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体虎说: “产能过剩现在目前是很明显的,因为咱们中国现在产能是全球第一的,从多晶硅开始到长晶到切片、电池制造到最后组件制造,总的产能加起来是全球三分之一多了,这是在几年以前都不可以想象的。”叶东说:“太阳能其实现在竞争已经比较加剧了,如果根据现在市场供需量的变化,你会看到,产能大幅度过剩,还有很多的产品在仓库里没有被消化完毕。”

  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上提出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这当中不仅有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多晶硅,风电等新兴产业也已出现重复建设倾向。自此,对于多晶硅行业中正在蔓延规模扩张之风,国家层面正式亮出黄牌。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说:“有些行业是热的,像现在国务院最近召开的总理办公会,讲到的多晶硅企业,讲到风电设备,是因为现在嘛是个新的增长点。所以全社会都比较关注,很多企业都认为是个商机,所以都很有积极性在投入这方面。”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说:“大家一蜂窝地都上,不管你具不具备条件,都上,上到最后呢,很多就在那儿不了了之。浪费了投资,浪费了资产。小部分生存下来了,生存下来呢,最后还是不断地追加投资,不断地追加技术改造。最后慢慢才得以生存下来。而我们现在投资这样大的规模,在现在这样一种技术情况下,在我们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在我们现在这样一种消费水平,这样大规模地做的话,我是觉得已经是走上了非常地不理性的这样的一种规模和水平。”

  更有人提出,如果没有掌握太阳能产业核心的技术和装备,只是以一种简单的劳动密集型方式加工出口国外,那太阳能光伏行业不过是在重复传统出口制造业的老路。叶东说:“一方面大家在说,我们是世界太阳能最大的制造大国,同时,从我的角度来讲,我没有任何的自豪感,为什么呢?就好象我们说我们是世界最大的鞋业生产国家,我们最大的眼镜生产国家,是一样的。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所谓的高科技,但是实际上是一种商品化,一种高级的加工。太阳能现在变成跟做鞋、做袜子、做圣诞饰品,没有什么区别了。

  对于目前正在全国兴起的一轮从多晶硅转而向下游太阳能电站延伸的投资热潮,一些业内人士担心这样大规模的集中进入会导致鱼龙混杂和价格的恶性竞争。中盛光电集团品牌中心品牌总监沈勇说:“新兴工程公司组建的这个热潮,实际上现在工程公司从数量从他们的规模来讲,都比以前大的很惊人了。”羿飞公司周静说:“这个对产业来讲的话,我觉得是有一个负面影响的,因为你过分的重复投资,导致于你这个项目达不到它的收益率,或者最后就是一个失败的项目。那么到最后的话,会让投资者失去热情。

  四、技术之争

  浙江省省委书记赵洪祝“我宣布,浙江能源与环境产业园2兆瓦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9月28日,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国家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聚在一起,为浙江第一个2兆瓦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剪彩。虽然当天乌云密布,见不到阳光,但这个闪闪发亮的水晶球预示着这个太阳能发电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在控制机房记者也看到电脑上显示该项目试运行发电已经四天,共发电1万5000多度。

  正泰太阳能能源与环境产业园项目经理:“总共有19栋楼,19栋建筑上面布满了我们生产的晶体硅和薄膜组件两种类型的(电池),然后汇集到这个逆变器室,然后逆变成交流2,然后再进入余杭电网。”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屋顶和幕墙上的光伏组件由两种不同的太阳能电池组成,项目建设方告诉记者,目前整个工程中晶体硅电池的比例占到90%,但在随后的二期工程中,将逐步加大一种名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使用比例。正泰太阳能董事总经理杨立友告诉记者:“随着我们的产能增加,并且在杭州这样阳光资源不太好的地方,薄膜发电效率相对比较高一点,比较适合在弱光和分散光的发电情况,所以至少我们以后会用到一半以上的薄膜。”

  杨立友提到的晶硅和薄膜是目前太阳能电池的两种类型,杨力友告诉记者,根据最新预测,太阳能行业巨头first solar 2009年将有望成为光伏电池和组件双料世界第一,而firstsolar就是一家专门从事薄膜电池生产的企业。在过去一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全行业遭受重创,而firstsolar的发展却是一枝独秀。

  正泰太阳能董事总经理杨立友说:“First Solar的市值已经是超过了100个亿,120多亿元(美金),国内的上市公司也有近10家,中国的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加起来都抵不过它一个公司,所以它这么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主要是它的技术是非常领先的,它在薄膜领域它是做的比较早,现在已经了规模化了,然后现在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使得我们现在第一代晶硅成本结构是没有办法跟它相比的,所以它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现在看起来还是无人跟它竞争。”

  杨立友——著名科学家李政道的博士研究生,在美国一直从事太阳能研究和开发。在杨立友看来,First Solar的成功和迅猛发展势头为薄膜企业树立了榜样。2006年杨立友回到国内在刚成立的正泰太阳能公司建设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看着这条完全从无到有的生产线,杨立友十分自豪。

  正泰太阳能董事总经理杨立友说:“我们现在处在行业里我们是脚踩两条船,我们两条路线都在走,我们从我们自己成本的预算来看,晶硅不管它走到,现在可以看得到的就是说30块钱一公斤这样一种水平的话,那薄膜的这个发展空间,就成本下降的空间要远远快于或者大于晶硅。”

  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告诉记者,虽然正泰目前同时拥有多晶硅和薄膜电池两套生产线,但公司未来的发展重点要大部分放在被称为第二代产品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上。正泰集团董事长 南存辉说:“当时有很多的企业,都是先进去再说,然后看到这个材料很贵的时候,再考虑到如何转向第二代,我们当时定的就是第二代,因为我们看到第二代,它的优势与第一代相比有很多,像材料用的比较省,当时国内的专家所顾虑的,比如说耗材比较大,炼硅的过程当中,可能还会产生其他的一些影响,这些我们从第二代这个当中可以规避掉。”

  除了成本下降的潜力,杨立友还特别强调,因为薄膜电池轻薄透光,可以用于现代建筑玻璃幕墙,因此在与建筑的结合上有着晶硅电池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从事晶硅电池生产的同行并不同意他的观点。

  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说“由于多晶硅价格又下来了,新的晶体硅电池组件价格也是在两点几个美金,所以薄膜电池的竞争优势就是越来越小,实际上就是属于劣势,所以说那个目前来看对薄膜来讲形势比较严峻。”江西赛维LDK首席执行官佟兴雪说:“我们认为在一定时期,多种技术并存同时发展是必要的,那么但是目前为止,没有一种成熟的技术,能够真正的跟晶体硅这个太阳能技术形成真正的竞争,那么取代我想在未来的五年到十年之中,不可能有任何的技术,能够真正取代它。”

  在技术路线的选择的问题上,行业内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制造和生产的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不断的创新,才是这个行业不断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而现实的状况是,基本所有的国内太阳能企业都是引进的国外生产线。在这套从瑞士引进的薄膜电池生产线旁,杨立友向记者介绍,目前进口设备的价格十分高昂。

  正泰太阳能公司总经理杨立友说:“我们这套设备呢,是全线从这个瑞士奥力康这个公司进口的。那么现在这个30兆瓦的这个生产线,是一共是差不多一个亿美金,所以成本是相当贵的。”

  杨立友给我们算了笔细账:引进这条30兆瓦的生产线,需要7亿元人民币,按照10年的使用寿命来摊销,平均每年要花7千万,再折合到每瓦的成本,设备的成本占了45%。设备和技术不能国产化就意味着成本降不下来。目前杨立友和他带领的研发团队正在为实现设备国产化努力。

  正泰太阳能公司总经理杨立友告诉记者:“从这个今后的发展看呢,我们这个设备的话,应该是有潜力可以把它成本降到一半,甚至1/3的这样一个成本。那这样的话,对这个产品的这个成本结构有很大的提高。”

  薄膜技术阵营试图通过设备国产化树立成本优势,晶硅阵营自然不敢怠慢。在江西新余,赛维的很多高层人员这一天都聚到一个车间,为他们的一项新技术的推出举行庆祝仪式。记者:“800公斤的这个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佟兴雪:“对,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这么大规模的多晶硅铸锭,那么以前呢,我们引进的全是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技术,那么最大的在400公斤左右,那么这个的实验成功将会大大降低我们的生产成本。说明它的电耗要大大的降低,所以这个各方面的材料的消耗,也会大大的降低。”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这场降低成本攻坚战中,很多企业手中的武器似乎只有扩大规模这一招。有人担心在现有技术水平上,盲目的扩大产能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正泰太阳能董事总经理杨立友:“最大的担心就是,技术是一波一波来的,就是说第二代会不会是终极的技术路径,我觉得这还很难说。”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说:“今天是先进技术,明天就可能是落后的技术。那么如果今天的先进技术你一旦以非常高的成本固化它的话,然后明天你要想利用新的技术的话,现在固化的这些设备你没法马上把他淘汰,因为那在经济利用期范围内。所以我们现在这样一些技术相对来讲并不是属于什么经济上可行的技术,如果一旦大规模的钱投资在那儿的话,沉淀在那儿的话,就那就等于打水漂,沉淀在那儿回收不回来,因为什么呢?更先进的技术的话,他阻碍了跟先进技术的应用。”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