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近巴基斯坦恐怖阴影下的中国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0日09:48  国际先驱导报
走近巴基斯坦恐怖阴影下的中国人
在中国驻伊斯兰堡大使馆门前,两名巴基斯坦安全部队士兵正在警戒。本报记者 荣守俊/摄

  【编者按】

   巴基斯坦,给中国人的首要印象,就是“铁哥们”。在驻巴中国人遭遇恐怖威胁时,他们尽心尽力提供的帮助和保护,令国人感动。身处那里的中国人,从不经意间的细微处,也都能体会到巴基斯坦民众的热情。然而,如此热情的国度,如此善良的人们,却摆脱不了恐怖袭击的阴影。身处如此乱世,那里的中国人,除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也为这个国家眼前发生的一切,感到几分痛心和一丝无奈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漆菲发自北京 10月11日,天刚蒙蒙亮,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李敬臣和田宝剑,匆忙赶赴毗邻首都伊斯兰堡的拉瓦尔品第。

  抵达时已是凌晨6点,几声沉闷的爆炸声后,不时传来乱糟糟的枪声。陆军总部前的莫尔大街,已经被安全部队全部封锁,连路灯都被尽数熄灭,满载士兵的军用卡车,裹挟着慌乱情绪,冒着青烟而去。

  在封锁线外,李敬臣看到总部大楼内外布满了荷枪实弹的士兵,上空则有数架直升机来回轰鸣。进进出出的医护人员显示,战斗已基本结束。

  就在此前一天的上午,塔利班武装人员身穿迷彩服,对巴这座最具有权力的大楼发起了攻击,袭击导致多人伤亡,其中不少是无辜平民。

  身处乱世,不仅是巴基斯坦民众,就连李敬臣等这些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中国人,似乎都早已对此“习以为常”。只是在每次回国后再返回巴基斯坦时,从车水马龙的首都国际机场,到陈旧而气氛紧张的伊斯兰堡,这种时空的巨大落差,还是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

  慌乱:在爆炸中捡回一条命

  李敬臣永远也忘不了2008年9月20日,进入巴基斯坦斋月的这一天。

  当地时间晚20时,他正与中国同行周戎在伊斯兰堡的马里奥特(万豪)酒店内用餐。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突然从身后传来,灯光随即熄灭,黑暗中只听见物体坠落和玻璃破碎的声音。

  “当时我直接就被震到桌子下面去了。”李敬臣回忆说,但一阵慌乱后,他马上用手机向编辑部发出了“酒店发生爆炸”的快讯。

  供电在几分钟后恢复。打量着周围,餐厅内尘土四起,碎玻璃满地,酒店内一片狼藉,整个大楼则被浓烟笼罩。周戎不时看到有满脸鲜血的受伤者,而自己停在停车场的汽车则彻底报废了。“所幸用餐地点是在半地下的餐厅,才捡回了条命。”周戎心有余悸地说。

  今年的同一天,两位老友还相聚为此作了一番纪念。

  相比之下,来巴基斯坦还不到半年的田宝剑,还没有完全适应。“有强烈的不安全感。”田宝剑说,伊斯兰堡的外国机构,酒店,俨然都是一个又一个的碉堡,里三层外三层由沙袋砌起的高墙,似乎向外倾诉着伤害与无奈。“即使这样,恐怖分子还是有机可乘。”

  田宝剑他们住在保卫森严的使馆区,进入使馆区至少经过三道关卡。路边设有沙袋围起的掩体,上边撑起一块帆布,里面站着头戴钢盔、荷枪实弹的警察,警觉地盯着路上的行人。“隔壁的美国使馆就是一个大碉堡,门口也没有任何标识。”

  城市的主干道上也是路障重重,常常需要停车检查,交通拥堵是家常便饭。但有几分黑色幽默的是,作为路障的许多水泥墩子,成了一些食品公司的广告平台,“反恐”与“美食”就这么走到了一起。

  宁静:恍惚中回到家乡那田野

  伊斯兰堡的夏夜清新宁静,田宝剑也会选择偶尔在街道上走走。路边草丛里虫儿啁啾,远处灯火闪烁,如果不是戒备森严,恍惚中让他回到了家乡的田野。

  作为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的文化生活单调而贫乏,连电影院和剧院都没有。因此,多数时间,田宝剑他们都是呆在“碉堡”里,尽管如此,田宝剑还是会冒一冒险,会约上几个朋友们去周围的自然公园爬山。只可惜,每次爬山都不能尽兴,“不敢去偏僻的地方,不敢去人少的地方,也不敢待到天黑。”哪怕如此,在当地这已经算得上“丰富多彩”了。

  李剑锋则更加享受伊斯兰国家的这份独特的文化,他是国家汉办派驻巴基斯坦的中文老师,他所在的国立现代语言大学在伊斯兰堡的H9区,这里不算富庶,也就更加冷清。

  李剑锋的生活很简单,每天从教室到家基本两点一线,平常没事也基本不出门。由于与当地普通百姓一样居住在一个开放式的小区,让他觉得生活更加贴近本地人,也比富人区和政府机构附近安全。

  刚满20岁的山东女孩王岩,刚刚来巴基斯坦留学,战乱、杀戮、种族这些词汇离她似乎比较遥远,反而是伊斯兰的人文景观和异域风情让她充满新鲜感。地处伊斯兰堡I区的学校,不远处就有一处阿富汗难民营,在她看来像极了《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中的场景。虽然平时不出校门,但她会利用假期去当地的富人区(F区)的一家中国宾馆打工增长见识。

  “不过,刚去富人区时,发现每一个门口都有配枪的保安,当时还想跟他们合影呢,但一看到枪口铮铮地对着你,心里还是揪得慌。”

  困惑:六年才有了点懂的感觉

  周戎在巴基斯坦整整呆了六年。在他眼中,巴基斯坦是一个“集各种特质为一体”的国家。他坦言,“第一年刚去的时候,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后来就发现自己对于这个国家什么也不懂。六年了,好像才真正有了点懂的感觉。”

  作为《光明日报》驻巴记者,周戎先后五次穿越西北边境省部落区,三次采访俾路支斯坦省部落区,三次经历了巴陆军作战部队与塔利班交战。

  前年的7月17日,就在距周戎寓所40米的地方,炸死了17个人。现在那个地方竖了一块纪念碑。每当路过时,周戎和他的妻子都会驻足默默缅怀。

  “我采访过塔利班战俘,参加过部落人的支尔格大会,走访过22个中国工地,”这些经历,让周戎更了解巴基斯坦这个国度,才知道巴基斯坦民众他们在思考什么,他们有着怎样的心理。

  渐渐地,周戎几乎可以从眼距、鼻梁、嘴唇到性格、举止,分辨出来他来自巴基斯坦的哪个民族。了解了他们的民族和文化,才能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才能真正读懂他们的眼神。

  痛心:为这里的百姓祈祷

  在巴基斯坦,常住的华人华侨不到4000人。而饱受战乱的西北边省省会白沙瓦和西南部俾路支省省会奎达均只有一户华人。

  但在首都伊斯兰堡,中国人的身影则比比皆是,将近有一万人,他们多来自建筑工程、IT业和资源行业,以及一些商贸公司和留学签证公司。

  张存杰就是其中一员,中兴公司特派巴基斯坦销售经理。去年年底进驻伊斯兰堡的他初衷十分简单:能提高英语水平,生活成本较低,公司补助比较丰厚。尽管有心理准备,但刚下飞机的一霎那,张存杰还是懵了。当天的伊斯兰堡正准备庆祝古尔邦节,全城戒备森严。一辆辆警车呼啸而过,警察的枪口黑洞洞的,看着心里有点发毛。

  他的生活条件算得上丰厚,这要“托他同事的福”。去年8月底,他的两位同事就遭到塔利班武装分子绑架。

  张存杰居住在富人区,每天有班车接送上下班。身处优境的他,每每看到巴普通民众的困苦和无助,会深深感受到这个国家不同阶层之间的距离和隔阂。对此,他时常会感到困惑,不安全的感觉也难以消弭。张存杰希望一点一滴地观察和了解这个国家,体会这个国家的历史、宗教与文化,“或许深入了,才能在这里生活得释然。”但每每爆炸声起,还是会让他感到几分痛心和一丝无奈。和无数中国人一样,他也时常为这个中国的友国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祈祷安宁。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