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胡润榜富豪杜双华发家史折射钢铁民营资本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2日10:22  中国周刊
胡润榜富豪杜双华发家史折射钢铁民营资本变迁
中国周刊2009年第7期封面

胡润榜富豪杜双华发家史折射钢铁民营资本变迁
日照钢铁老板杜双华,因为低调,被称为“隐形富豪”。

  钢铁行业,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充满故事。

  民营日钢被国有山钢重组,不只是两个主角的简单博弈。从中,我们看到了隐形富豪杜双华正从日钢隐去的背影,以及,中国钢铁行业民营资本变迁的缩影。

  隐形富豪杜双华发家史

  杜双华其实是个陌生的名字,虽然身价百亿,但低调使他隐形于市。不过,他的日钢最近被山钢重组,再次激起人们对这位富豪的好奇心。

  中国周刊记者  张友红 山东、河北报道

  曾经,有风水先生路过河北衡水市桃城区的李村,对当时的村支书说,这个村子东方有个塔镇着,旺相,不出皇帝就出财主。

  这是个距离衡水市20里地的小村子,世世代代以种植业为生。村子里流传开这个说法的时候,还住着土房子的村民,没人相信。

  现在,所有人都相信了。

  村里出了个“小宝子”,在山东日照炼钢,短短几年就成了亿万富翁。而且,在2008年的胡润排行榜中,以350亿元资产位居第二,紧随国美黄光裕的470亿元资产。

  村民说,“小宝子就是那个财主。”

  他叫杜双华。

  1993,做焊管起家

  杜双华是谁?

  在衡水,随便找一位出租司机,问他,知道杜双华么?几乎无人知晓。但是提到京华集团衡水焊管厂,无人不知。他们会悉数衡水焊管厂的历届厂长,但是不知道,京华集团的大老板就是杜双华,而且就是衡水本地人。

  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杜双华个人一次性捐款1个亿,这才让这位一直行事低调的富豪走进人们的视野。

  “他没什么学历,或者是小学?可能后来函授了大专。”现任李村村支书杜清河对《中国周刊》记者说,他每年可以见到杜双华几次,外人打眼一看杜双华 “就是个平常人”,长的“有一米七的样子,胖胖的,挺着大肚子”。

  在日钢一位员工眼里,杜“总是歪歪着头,在厂里,就穿蓝色工作制服,看上去没什么特别”。

  现任京华集团衡水焊管厂办公室主任李金印说,“杜总很不在意吃穿,在衡水的那几年,一身西装穿两年很正常,从不讲名牌。”

  在位于李村的杜双华的老家,记者看到,依旧是几间老土房,房子从未翻新过,院子里已经长出杂草。

  但是,这个“平常人”天生具有超强的“敛财”能力。

  据杜清河说,杜双华的家族在李村是个大家族,杜的父亲早年在首钢销售处当处长,后来,杜双华也进入首钢,从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干起,“做班长,做车间主任,他一点点做起来的。”

  在《中国周刊》记者得到的一份2008年杜双华递交给山东省工商联的汇报资料中,看到杜双华对自己创业历程的回顾:

  1991年5月,22岁的杜双华从首钢辞职,在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开办了北京兴华福利轧钢厂。

  1992年,杜双华抓住河北省三河县建设开发区的时机,征用土地,建了第一家焊管厂。

  据杜双华说,次年,焊管赶上了价格暴涨的好形势,他轻而易举地赚得第一桶金。

  这一年,焊管供不应求,杜双华开始集中圈地建设分厂。1993年5月,杜双华在家乡建立衡水焊管厂,后来成为京华集团的焊管总厂。

  杜双华回忆,衡水焊管厂发展迅速,1998年销售收入4.2亿,位居河北省焊管行业产量第一位;1999年完成销售收入7.5亿;2000年,完成销售收入15个亿。

  在衡水焊管厂不断发展中,杜双华没有停止圈地扩张的步伐。他分别在成都、广州、唐山等地建起另外5家焊管分厂,并将他的6个焊管厂成立为京华创新集团。

  杜双华超前的“敛财”能力在集团发展的每一个过程中都有所体现。

  李村村支书杜清河记得,“他能吃苦,又有商业头脑,还有前瞻性。衡水焊管厂初建时,杜双华只有三四十万的现金,雇不起吊车,就和工人一起在工地上干。掳起袖子就搬砖头,工地上一起吃大锅菜、啃馒头,很常见。”

  衡水焊管厂就建在李村旁边,村民们看着它从30多亩建到如今的500多亩。

  村民说,杜双华在发展之初,就没有把目标仅仅定位在30亩车间上。如今,在厂子对面一块面积达1000亩的农田,是焊管厂早已常年租赁下来的,目的是为了再扩建,一直准备着。如今,田地里种着玉米。

  衡水焊管总厂办公室主任李金印,还兼任着衡水焊管厂总经理助理以及京华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他说,“杜总做哪个行业,哪个行业赚钱。”譬如,在衡水发展焊管制造业的同时,杜双华突然投资化工业,做癸二酸的生产。当时,这种产品在全世界的生产都很少,杜双华更是从来没有涉足过此行业。

  杜双华“说干就干”的效率在集团是出了名的。衡水焊管厂的一位老员工说,“杜老板想上什么项目了,接着就进设备,露天也立即开工,昼夜施工,然后一边生产,一边再建设厂房。工期都是他来规定,完不成也得完成。要是工程期提前了一两天,他会使劲奖励,要是晚了哪怕一天,他罚得也很凶。”

  建化工厂也一样,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京华衡水化工厂成立了。

  与此同时,杜双华还涉足了房地产业,成立了衡水京华房地产有限公司。

  李金印说:“老板看到衡水落后,房地产一定有市场。说成了就成立了。就是一句话的事。”如今,并不是京华主业的房地产公司,仅在衡水已经开发了七处住宅区。

  焊管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但2001年以后,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上马,钢材等原料市场告急。众多焊管等钢材下游企业把车开到钢铁企业门口,排队等着进货。

  京华集团也不例外,原料同样紧张。但在这个公认为发展瓶颈的时候,钢铁行业出身的杜双华,却忽然兴奋起来。

  他没有为焊管原料难买而惆怅,而是开始激情高涨地四处考察。从大连到连云港,再到秦皇岛、青岛,最后,2002年末,他站在日照一片滩涂上停了下来。

  他决定:半年内,在这片滩涂上竖起烟囱,出钢!出铁!

  2003,开始钢铁梦

  此时,他已经订好了设备,谈好了合作者,协调好了政府。

  2002年8月,杜双华在参加全球钢铁会议时,得知意大利达涅利公司有一套H型钢设备,因订货厂家不要,急需转手。

  杜双华当时已对钢铁开始有所痴迷,忙咨询身边一位钢企的老板。杜双华得到的答案让他兴奋:“这东西好,要吧。”

  杜双华做事,从来都是“效率为先”,甚至“先上车后买票”。

  2003年,正月初八,日照虎山镇韩家营子村的村民召集起来,被告之:位于村子北面的3000多亩田地被一个钢厂租下来了。

  韩家营子村现任书记韩帮峰回忆,第二天,日照国土局的人就下来丈量土地。几天后,施工大车开进了田里,翻土垒墙。

  在日照钢铁集团的展览厅,这一天被记录为“2003年3月31日”。

  “太快了!”韩帮峰说,当时,韩家营子的村民没几个人相信,世世代代耕种的田地,在接下来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开始出钢出铁。

  韩帮峰说,日照每年批复工业用地顶多1000亩,日照钢铁一下子圈下了周边村的近一万亩地和鱼塘。期间,杜双华采用的是先租赁,然后再一点点办理土地权转让手续的办法。

  日钢一位质量检测部门的员工,对《中国周刊》记者说,那时候,杜双华从上到下反复开会强调“9.28,出钢出铁!”

  从3月31日开工建设到9月28日出钢出铁,杜双华给自己规定的时间是181天。

  事实是,8月20日,日钢一号高炉就已烘炉;9月28日,一号高炉出铁;10月1日,第一块钢坯生产出炉。这就是业界着名的“日钢速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钢高管对《中国周刊》记者说,这个速度是拼出来的,创建队伍几十个人一边建厂房,一边开始跑设备,杜双华规定好了设备进厂的时间,要是超过这个时间,直接开除,他不看任何客观原因。

  这位高管记得,2003年遭遇SARS,采购人员一出差就要被隔离半个月,时间就拖下去了。一面是死命令,一面是客观现实,这些采购员只有两种选择——如期拿到设备,或者丢掉饭碗。

  “在外地等设备,我们一批采购员正好遇上了厂商里一位日照老乡,抱着他就开始哭啊!厂商都感动了,没见过这么要设备的。” 

  日钢一位员工说,杜双华做事效率高,脾气也急。私下里,有员工会叫他“杜拍砖”。当事情没有办成的时候,杜双华会大发雷霆,骂一句“拍你一砖头!”

  杜清河就亲眼看到过一次,杜双华在办公室大发脾气,对前来汇报工作的人喊“不会花钱吗?”边喊边随手拿手机砸过去。

  日钢集团党委书记廖海亭对记者说,杜双华不喝酒,不吸烟,甚至不吃肉。

  这只是这几年的事情。前些年,杜双华喝酒就像他的脾气——“猛”。杜清河拿起桌子上一个玻璃杯子,比划着,向《中国周刊》记者说,“他喝酒很快,喝白酒,这么一个二两的杯子,满上,一口一杯。”

  急脾气,也总能逼着杜双华和他的员工们在最快的时间里解决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2004年莱芜钢铁的撤股。

  日钢从开始发展就是和莱钢各占50%股份进行合作的,杜双华出资金和场地,莱钢出技术人员。但是2004年,莱钢突然撤走所有技术员工。日钢的相关领导表示,是因为“双方存在资金股权上的争议”。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一个国企、一个民企,在生产制度环节悬殊肯定大。而且,日钢的这种发展速度和模式,国企怎么能磨合下来呢!”

  接下来,杜双华的应对措施,被认为是“高薪挖墙脚”和“铁腕政策”。他开始不惜高薪,挽留莱钢的技术工人,同时,面向全国88个钢厂高薪招人。日钢烧结厂的一位车间副主任对《中国周刊》记者回忆,当时留下来的莱钢技术工人很多,直接决定了当时日钢能正常发展,但是这也惹怒了莱钢。

  日钢秘书处主任赵永钦告诉《中国周刊》记者:“现在全国88个钢厂的技术工人都有来日钢的,其中包括自愿投奔的。全国除了台湾、西藏、海南和新疆,其他省份全都有。”

  到了2007年,日钢产量已高达775万吨,增长了7倍,销售收入286亿元,是2004年的9倍多。短短5年的爆炸式增长使得日钢成为山东效益最高的钢铁企业。

  之后,一次更大的危机来临了。

  2008年末,日钢面临囤积大量高价铁矿石、但市场钢价极低的困境,数以万吨的铁矿石被搁置在附近的庄稼地里,痴痴地等待进高炉或者继续被搁浅。杜双华召开高层会议,说了一句话“我们得赔得起,市场都不好,人家赔,我们赚钱,就不正常了,谁先消化完了高价矿,谁就是赢家”。

  杜双华立即下令,迅速消化高价矿。这意味着日钢损失8个亿。

  日钢集团秘书处副主任方磊说,杜双华决策很果断,赔钱也要尽快消化高价矿,这是为了迅速进口低价矿,转入盈利。

  此时,通过视频会议,杜双华向遍布在全国的京华集团分厂召开会议。李金印记得,“杜老板说不赚钱正常,他要求我们维持发展,但是别赔太多。赚得起,就得赔得起。”

  几次惊涛骇浪,平稳过渡。但是紧接着,2008年11月份,由济钢和莱钢成立的山钢,拟对日钢实施重组,并签署初步协议。

  日钢的命运不再掌握在杜双华手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中国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钢铁 民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