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值首富”到“价值首富”
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首富是股市制造的“市值首富”,而比尔·盖茨等却是由理念创造的“价值首富”
特约撰稿 张小平
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干了一件看起来十分不靠谱的事情,却意外地让越来越多的人持续关注并津津乐道。这就是英国人胡润和他每年发布的中国大陆百富榜。
从2003年以来,除了黄光裕有过蝉联首富的经历之外,几乎每年都会诞生一位“黑马首富”:2003年是“IT新贵”丁磊,2006年是“纸业女皇”张茵,2007年是“女承父业”的杨惠妍,而今年则是“电池大王”王传福。
一方面是“首富”称号的频频易主,另一方面则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首富们账面价值的节节缩水,再加上10年来共有48名上榜富豪发生重大变故(其中被判刑的16人,尚未宣判的3人,正在被调查的10人,下落不明的7人,曾被调查过的7人,去世的5人),“百富榜”一度被大多数人看作是“杀猪榜”。
而相比于中国富豪们的大起大落,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却是曾经连续13年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股神”巴菲特也常年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位列前茅。尽管美国富豪中也有许多人经历过起起落落,但他们却远没有中国富豪这么起伏跌宕。
为什么中国的富豪们总是像过山车那样上上下下,而美国的富豪们却相对能做到“基业长青”?很多人把这个解释为体制原因,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顶级富豪与美国的顶级富豪,在对财富的理解以及赚取财富的路径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仔细研究当前中国富豪问鼎“首富”的案例,不难发现他们在由富豪走向超级富豪过程中,往往出于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叠加,而不可能像比尔·盖茨与巴菲特那样始终有一个明确的价值理念作为支撑:中国的富豪,大多数是借助于股市波动所带来的外部效应;而比尔·盖茨与巴菲特等美国首富,则更多是因为他们能够凭着独一无二的价值理念,并有效避免外部环境波动造成的财富缩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首富是股市制造的“市值首富”,而比尔·盖茨与巴菲特等美国首富却是由理念创造的“价值首富”。
2003年,丁磊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首富,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纳斯达克回暖。尽管2000年网易便登陆纳斯达克,但由于迟迟无法盈利,公司股价一直在0.8美元上下波动,很长时间没有超过1美元。但到了2002年,由于中国进入了短信爆炸时代,恰逢其时转型做短信和网络游戏的网易,自然而然获得了巨大成功。
其后的两位女首富——张茵和杨惠妍,都是因为其名下的玖龙纸业和碧桂园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戴上首富桂冠时,张茵的财富为270亿元人民币,杨惠妍更高达1300亿元人民币。
而2009年,王传福之所以能成为中国首富,主要原因也是由“巴菲特效应”带来的比亚迪股价暴涨——2008年9月,巴菲特旗下公司以18亿港元收购比亚迪10%的股权,引发全球关注。在 “股神”光环的照耀下,比亚迪的股价开始一路走高。到今年9月29日,比亚迪公司股票自巴菲特宣布入股时的每股8港元,上涨到了41.65港元。到胡润百富榜公布时,市值已达到1200亿元,王传福拥有27.83%的股份,身价达到350亿,一跃成为中国的新首富。
1999年,比尔·盖茨撰写了《未来时速》一书,向世人展示了计算机技术是如何以崭新的方式来解决商业问题的,盖茨也正是凭着这一独特的商业理念使得微软始终屹立不倒。“股神”巴菲特能在1965-2006年的42年间,让自己旗下的伯克希尔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21.46%,累计增长361156%;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长率为10.4%,累计增长幅为6479%,靠的也是理念的独特魅力。只不过,前者的理念来自对商业世界的独特洞察,后者的理念来自于对“价值投资”理念的灵活运用。
由此看来,中国经济要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要靠创新;中国首富们要从大起大落走向“基业长青”,也要靠创新——而没有理念内涵作支撑的创新,绝对不是能够持久的创新。
可喜的是,在新一届首富王传福身上,我们已经开始看到这种价值理念的显现。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对清洁能源做出郑重承诺,中国领导人甚至通过了一项计划:3年之内让中国成为混合型和全电动汽车的全球主要生产国之一。王传福的电动车顺势而为,从而得到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