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举措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3日18:14  中国改革杂志

  解振华:中国在行动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07年,中国政府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同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级方案。

  方案中提出到2010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左右的目标。中国政府还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左右。

  为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相关政策措施,成效显著。

  一是降低单位GDP能耗的工作逐年取得新进展,2006-2008年分别比上年下降1.79%、4.04%和4.59%,有望到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左右的目标。

  二是2006-2008年关停小火电机组3421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显著降低了污染。

  三是2000年到2008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由34万千瓦提高到1000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由7935万千瓦提高到163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由210万千瓦提高到910万千瓦。中国还下大力量减少农业、农村温室气体排放。截至2007年底,全国户用沼气达到2650多万,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400万吨。

  四是推动植树造林,增强碳汇能力。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12%提高到目前的18.21%。

  今年,中国将全面开展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工作,以确保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切实贯彻实施。

  此外,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安排了2100亿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3700亿用于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民生工程为4000亿,主要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将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农村的民生工程3700亿,目标是以可持续、环保的方式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在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是一个人均GDP只有3000美元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尚有1.5亿贫困人口。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国际社会均希望哥本哈根会议能够达成积极成果。我们认为,哥本哈根会议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把协定和《京都议定书》的要求落到实处。发达国家到2020年应在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25-40%。非议定书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应当承诺遵守具有可比性的定量减排目标。发达国家应当履行规定的义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并提供金融支持,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

  此外,应当为遵守规定、金融支持和技术转移建立起恰当的机制和制度保证。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下,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根据本国国情采取适当的减缓行动。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加剧,给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不能动摇、行动不能松懈、力度不能减弱。事实上,国际金融危机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化挑战为机遇,达到既保护气候又促进发展的双赢局面。

  中国将本着对本国人民、对全人类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为保护全球气候系统做出新贡献。

  (节选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官方网站)

  IPCC预测,2050年全球将有至少1.5亿人因全球变暖成为气候难民。

  拯救气候:人类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多

  公元2050年,澳大利亚送走了最后一批参观大堡礁的游客,这些游客所看到的,几乎可以肯定是已经褪色、死亡的珊瑚和取而代之的大片水草。在欧洲,阿尔卑斯山上的冰川早在十多年前就融化殆尽。非洲一些国家的人们则开始放弃与沙漠化和洪水的斗争。那一年,地球上现有物种的四分之一已经灭绝;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方成了登革热和黄热病的新疫区;欧洲人被迫习惯了比2003年那一次还要严重的热浪侵袭,为此每年3.5万人付出生命的代价;一些国家的名字从地理课本转入了历史书和博物馆,因为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已将它们的国土从地图上彻底抹去……

  这是科学家对于全球变暖结果的预言,事实上,人类只需固守如今的生活方式便可轻易实现。但若要避免,则必须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革命(即18世纪中期)以前增幅控制在2℃以内。但有数据显示,仅在1906年至2005年期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就已经升高了0.74℃,此后的一个世纪里,升温幅度更将达到1.1℃至6.4℃。

  显然,遏止全球变暖,或为了避免生存危机,人类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难以忽视的真相

  事实上,在18世纪中期以前的65万年里,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始终维持在280ppm左右,而之后的250多年,人类的一些活动却使这个历经几千个世纪未被超越的记录得以刷新。

  在绝大多数科学家看来,人口增长与科技革命是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1750年时,全球人口约有8亿;1945年时增至23亿;2006年已高达65亿;到了2050年,即使最保守的人口学家也认为不会低于91亿。人口的迅速膨胀造成了对食物、水和能源的巨大需求,这正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化肥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这使得大气中的N2O成倍增加,而N2O的吸热能力要比二氧化碳高出200多倍。为了拓展耕地并获取树木资源,在过去百余年间,人类的砍伐已使世界上的森林大面积消失,与此同时消失的,还有地球消化二氧化碳的能力。一个颇为时髦但真伪待考的理论认为,牛羊在排放废气时会散释出甲烷、二氧化碳等100余种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又一“元凶”。无论此说真伪如何,大量牛羊的存在及其引发的草原沙化问题无疑印证了人类生存需求增加的事实。

  人类需求促成的另一个结果是科技革命,对于全球变暖来说,这个结果的影响更为直接。自科技革命发生以来,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日渐成为重要的工业能源,同时也成为大气的重要污染源。有数据显示,当前全球温室气体中的80%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废气,只是直到目前为止,尚无明显迹象表明人类能够有效减少对此类能源的依赖。

  与这些原因相比,全球变暖的后果显然更加令人不安。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对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候鸟迁徙情况进行研究之后发现,自1960年起,翠鸟、食蜂鸟等到达这一地区的时间每十年便会提前3.5天,同时将归期延迟5.1天。这意味当2006年6月《悉尼先驱早报》公布此项研究结果时,这些候鸟在澳大利亚相对寒冷地区的停留时间已经比六十年代延长了一个多月,而在此期间,澳大利亚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研究者认为,候鸟迁徙模式化的改变几乎可以认定与气候变暖有关。

  “尽管有些动物可以通过向离极地更近的地方迁徙来适应气候变化,但这种方法却并不适用于所有动物”。2005年10月5日,BBC新闻题为“全球变暖殃及动物”的报道如此评论,“比如已经生活在极地的北极熊和海豹。由于北极海冰的融化,它们的栖息地正在迅速消失。”

  事实上, 早在1 9 9 9 年, 加拿大科学家就已经发现,在此前的20年间,加拿大西哈德逊湾的冻冰季节因气候变暖缩短了3周。这一变化的直接结果是环斑海豹减少了在海冰上的栖息时间,而这又使得以海豹为食的北极熊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游过更远的水程才能有所收获。于是,北极熊开始面临饥饿,接着便是营养不良和产仔率下降。美国地质调查局据此认为,如果北极海冰继续照现在的速度融化,则在2050年前后,全球北极熊的数量将仅剩如今的三分之一。

  此外,全球变暖还会以其他方式导致动物灭绝,比如海水升温。这一已经发生的现象,至少在理论上,将会使海龟这类性别几乎完全由孵化温度决定的动物最终全部变为雌性,继而难逃灭绝的命运。

  然而对于蚊子、扁虱、血吸虫等动物而言,全球变暖却意味着生存空间的扩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曾认为疟疾只发生在海拔较低的地方,因为作为疟原虫载体的蚊子难以在高海拔的寒冷中存活。这样的观点在1 9 9 7年遭到了挑战,那一年,疟疾首次爆发于坦桑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高地地区。

  目前,医学界已经认同疟疾、登革热、血吸虫病乃至禽流感的广泛传播与气温变暖有关这种说法。如果再加上皮肤病、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全球变暖引发的其他健康问题,那么最早到2020年,人类每年因全球变暖而病死的数量就将超过30万,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如此估计。

  同样身陷危机的还有农业。仅就农田土壤而言,气温升高将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加速分解,更多的氮元素也将以N2O、氨气等形式从土地中流失,地力下降和粮食减产在所难免。据IPCC预测,由于全球变暖,到2020年,亚洲中部和南部地区的粮食产量将降低30%,非洲一些国家雨养农业的减产量将高达50%。

  然而,那时全球人口很可能会比目前多上十几亿。

  出家园记

  事实上,对于孟加拉这样的低海拔国家来说,导致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还不是这些。

  孟加拉大部分国土位于海拔10米以下的地区。有科学家认为,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孟加拉会有约20%的领土被淹没;一个更为激进的说法甚至指出,到2100年,孟加拉会有超过25%的领土沉入海底。无论如何,地势低平的恒河三角洲在孟加拉遭遇灭顶之灾时都会首当其冲,而这一地区恰好是整个国家的主要粮食产地。

  更加严重的问题是,一旦恒河三角洲等地区的海拔归于负数,那么少则3000万,多则超过1亿的孟加拉居民将被迫向高海拔地区移居。对于这个人口排名全球第七(2008年),而国土面积仅居第九十二位的国家而言,安置如此大规模的气候移民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孟加拉地势更低的马尔代夫、图瓦卢等岛国则免去了对粮食减产的担心,因为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当孟加拉遭遇上述灾难时,这些国家的领土早已成为海底遗迹。于是,如何在国土被淹前逃离就成了他们唯一需要考虑的问题。

  2008年11月,马尔代夫新任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决定每年从国家10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中留出一部分建立“主权基金”,用于购买新的国土,一旦马尔代夫被海水淹没,则38万居民将举国迁移。

  与马尔代夫相比,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命运更是吉凶难卜。

  图瓦卢由9个小岛组成,全国总面积仅为26平方公里,人口约11000人。尽管图瓦卢的平均海拔略高于马尔代夫,但在科学家眼里,二者同属可能最先没入海面的国家。有数据显示,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上升的海平面已经使图瓦卢失去了1%的领土。2001年11月,图瓦卢政府宣布国家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经失败,图瓦卢人将不得不考虑放弃自己的家园。几天以后,美国华盛顿地球政策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对图瓦卢的前途表达了相同的绝望,并建议图瓦卢人另觅国土。

  图瓦卢政府也曾考虑过购买外国土地,不过,对于这个“几乎没有任何犯罪,没有电视台和广告,没人持有信用卡” 的贫穷国家来说,实现这样目标的其实与阻止海平面上升一样困难。于是,全国移民成了唯一可行的选择。事实上,早在2000年,图瓦卢政府就曾经向邻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求助,希望两国能够在危急时刻接收图瓦卢移民。对于这个请求,澳大利亚表示拒绝,新西兰则在2002年宣布,可以每年接纳75名图瓦卢移民。然而IPCC曾经预测,如果北极冰川融化的速度无法减缓,那么本世纪,甚至只需在本世纪的前半叶,图瓦卢将沉没无疑。

  实际上,必须面对气候移民问题的还远不止这几个国家。由于尼日利亚每年有3500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沙漠,这个国家的大批农、牧民已经流离失所;2050年之前,基里巴斯全国近10万人很可能也将举国迁徙;另据亚洲发展银行的消息,中国甘肃省约40 0 0个村庄的居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被迫离开家园……

  IPCC预测,2050年全球将有至少1.5亿人因全球变暖成为气候难民。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气候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