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北京卫视天下天天谈专题 > 正文
2009年11月9日北京电视台《天下天天谈》播出“追忆我们的老师——钱学森”,以下为节目实录。
编导:郭宇 段静欢 郝丽
嘉宾:交通大学校长 郑南宁
资深媒体观察员 张郇
电话连线:天天谈记者 郭宇
钱学森班72级 魏笠
主持人:天下天天谈,天天谈天下,大家好,我是罗旭,今天我们得到了一个非常令人伤心的消息,我们知道中国科学界的巨人钱学森老人,于上午10月31号的八点零六分在北京安详辞世了,因为钱学森老人得突然辞世,让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因为钱学森老师,曾经在交通大学就读过,所以我们今天也非常荣幸请到了交通大学的郑校长,郑校长应该是在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个非常不幸的消息,当时的感觉怎么样?
郑校长:是的,昨天上午我正在出席工程院的会议,在会议上知道了钱老去世的消息,当时在场的我们很多的院士都感觉很突然,没有想到钱老这么快的离开我们。
主持人:另外一位嘉宾呢,是张郇老师。
张郇:我虽然不是郑校长是搞理工专业的,但是对他的学术见识,是早有耳闻,所以说,他的离去我想很多人会悲伤,但是我们更多人会想到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主持人:我们也知道,郑校长是在10月1日的上午,亲自去吊唁,在现场您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郑校长:家里边摆满了鲜花和花圈和花篮,的确是一片树木的这种情景。
主持人:我们的记者呢,也是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吊唁的灵堂,郭宇,你好。现在你是在什么位置?
郭宇:我现在是在,大概是位于阜城路8号。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也是在第一时间赶到了这个吊唁的灵堂。
郭宇:现在的话呢,路两边呢,很多的学生,还有他的那个老邻居,其他科研单位的人员的话呢,已经把这个很窄的两个道路呢,基本上都站满了,这个雪不停的在下,但是没有人去躲避,都摸摸看,钱老住的这个楼,三层的一个小楼。
主持人:你有没有进到这个灵堂的实地去看一下?
郭宇:在他们家的灵堂的话呢,布置的非常简谱,庄重,大概有10平米左右的样子。
主持人:在现场有没有特别打动你的什么细节,跟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郭宇:很多人在进这个灵堂之前的话,已经是泪流满面了。默哀以后的话呢,被引入到二楼,专门和钱老的夫人蒋英见了一面。就是蒋英现在呢,他现在比较憔悴,但是他整个精神状态还可以,大概和我们接见我们也就用了两三分钟的时间,讲了几句话,寒喧了一下,陪伴他的子女,还有以前的生前的一些友好,他整体的精神状态还是很好的。
主持人:好,我们也希望蒋英先生能够保重自己的身体。
主持人:北京城飘起了大雪,所有洁白的雪也代表了每个人对于钱老师最深沉的哀悼,我知道,郑校长得到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发出了一条短消息,这条短消息发给谁,内容是什么?
郑校长:今闻去世,请安排师生进行追思和悼念活动,并尽快给钱老慈善委员会发来唁电,对亲属和蒋英老师,表达深切的慰问。
主持人:我想知道钱老在西安交大的这个历史上占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郑校长:他们钱老去美国留学以后,1947年他曾经第一次回国探亲,在他那次探亲期间呢,介绍有关工程控制。他把他的所学,能够带回国内,能够及时的向交通大学的师生介绍,而之后特别是55年回国之后,那么他所创立的工程控制论,对我们国家整个工程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正是因为在工程控制上的见述,使得我们国家有了自己的导弹,卫星,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
主持人:好,谢谢郑校长的讲述,说到这里我们想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回顾一下钱学森老人的贡献,一起来缅怀这位科学伟人。
小片
主持人:钱老在交通大学读书的时候,情况怎么样,学习好不好?
郑校长:钱老在交通大学就读的时候,每次考试都是第一,他的成绩非常的好,他的成绩单现在还保留在西安的档案馆里。
主持人:郑校长非常的细心,已经把这样的一份成绩单寄给我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份,钱老在西安大学读书的一份成绩单。那我们知道邓小平同志曾经这样评价两弹一氢,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您觉得钱老在哪个领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张郇:如果没有他,那么这些学科,实际上在某些时间是空白,那么中国当时实际上是50年代的情况,我们很多东西是百废待兴。人造卫星的上天,所以这些东西都是会有很大的变化,当然早晚我们也会做成,钱学森是起到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钱学森这样的,在50年代就属于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我想我们这个整个这个两弹一氢也好,原子弹,氢弹的,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可能要延后,因为他当时在美国的这种地位,在美国的生活待遇,在美国的这种科研的条件,包括美国政府设置的不让他回国的这些障碍,实际上他可以,他完全可以不回来,可以这么说。但是应该说,他对回国报销祖国这一点上讲起来,非常的坚定。
主持人:我相信我们在现场谈的再多,也只是管中窥豹,我们再来回顾,在上个世纪50年代,钱老冲破重重的阻挠,回国的故事。
张郇:二战之后的这段期间,应该说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对美国讲起来,是财富。
主持人: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无论钱学森在任何地方,他绝对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
张郇:我相信钱学森自己心里也在想,就是他的这个学识,如此重要的学识,应该贡献给自己的祖国,这是他一直有的信念,当然国民党,根本不足以吸引他回来,一个新的中国诞生了,他觉得这是他发挥所有能量的时候,那么只要有条件,他就回来,所以我觉得这一点,要把自己的学识,贡献给自己的祖国,这一点上讲起来,我觉得钱老确实给很多人做出了榜样。因为他当时在美国的这种地位,在美国的生活待遇,在美国的这种科研的条件,包括美国政府设置的不让他回国的这些障碍,实际上他可以,他完全可以不回来,可以这么说。但是应该说,他对回国报销祖国这一点上讲起来,非常的坚定。
郑校长:在钱老的身上,他还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种天下兴旺,匹夫有责,因为新中国的建设,需要科学,需要人才,因此在这样一个感召下,他回来了。
主持人:那现在我们中国有一个计划,学科带头人。海外优秀的人才,每年得到的国家的年薪可能将近100万,当时钱老回国的时候,他的待遇,是什么样子?
张郇:远远低于美国的生活待遇。所以刚才片子里面说钱老姓钱,但不爱钱。
郑校长:人才,真正的人才,他是不计较待遇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朝鲜战争还没有最后停战,那么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留学生,他们毅然回国,冲破封锁,然后为我们中国的两弹一氢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应该说中国现在大国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掌握了两弹一氢的这样的技术。
主持人:我们知道这个在西安交大,现在有钱学森班,是从前几年办的是吧?
郑校长:我们是从2007年办的。
主持人:现在有多少人?
郑校长:目前钱学森班已经进入了三年级。每年就50人左右。
主持人:我们也非常想听一听大家的心声。,我们也来和他们进行连线。
请问你怎么称呼?
魏笠:我是魏笠。
主持人:巍同学你好,我们非常抱歉,在这样一个有一些难过的时刻,打扰到你们,但是我们想了解到你们在钱老辞世之后,我们钱学森班的同学们的感受是什么?
魏笠:同学们,自发的在这个钱学森图书馆前,进行了悼念钱学森学长的活动,我们同学有登记做悼词,然后大家有做默哀,敬献花圈等等。我们对悼词,以及钱老的哀悼的寄语当中,说到的最多的是这样一句话,钱老您放心走好,剩下的就交给我们了。
主持人:同学们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
魏笠:在场的所有同学表情都非常难过,有些同学,可能对于钱老的精神更加深刻,认识更加深刻一点,然后不乏有同学留下眼泪。
主持人:大家拿着蜡烛,在那儿静默了有多久?
魏笠:整个哀悼活动前后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左右,可能不同的学生到达,离去的时间都不相同,但是对于钱老的哀思,大家的程度都是十分深的。
主持人:特别想问你的是,你觉得钱老什么打动了你?
魏笠:对于祖国的赤诚,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主持人:我们在这里呢,也代表栏目组,问候钱学森班的学生,我们也期待着你们在未来的,取得更好的成绩,谢谢你。
郑校长:钱老本人我想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楷模,他夫人也是搞艺术的,对他的影响,我相信他自己是非常非常清楚的。
张郇:实际上他是主张大学生应该学理工科的大学生,应该更多的了解人文的,这些方面的知识,要涉猎广泛,实际上也是针对有些理工科学生整天的钻在这里,实际上是不利于他以后的创新的。
郑校长:为什么说西安交通大学和钱老有一种深厚的情谊,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就是在1956年的时候,交通大学当时决定要迁往西安,当时钱老知道的时候,
给当时的校长写了封信,在信中他支持交通大学西迁,同时他还讲,他说我的最高愿望,是能够尽快的去西安看看母校的建设,到了1959年9月19号,他专程到西安母校看望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师生,和当时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座谈,勉励扎根西部,为新中国做贡献。所以我觉得钱老他的一生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科学家的风范,因此有时候我们也讲,钱老他是一个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但是他更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所以钱老值得我们所追思,值得我们所缅怀的是真正要向钱老学习,同时要把钱老的他对我们后辈的要求,能够在工作中得以实践,去发展。
主持人: 50年代的西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郑校长:路不平,灯不明,当时交通大学的老师迁到西安以后,孩子上学,到城里去上学,是坐着当地农民的粪车,公共汽车都不通,是在一片荒土上建的。
主持人:我们采访了他的老邻居,老部下,他呢,讲起了回忆,回忆他们一家的点点滴滴,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小片
主持人:其实中央已经屡次提出让钱老搬一个比较舒服的地点,他从来不愿意搬家。他屡次的拒绝。
张郇:有一个细节我印象非常深的,有报告说钱老从1956年到现在,到他逝世,一直是住在一个地方。就是阜成门阜城路8号。没有搬过,50年代最好的房子,从现在讲起来,也应该说是不是很好。完全他从钱老的这个学识啊,威望啊,地位啊,我相信他完全有条件换一处更好的地方,那么就说明他实际上已经把这些生活条件这个东西看得很淡薄了,不在,不是他所追求的这些东西,他一直就住在那儿。
主持人:有很多的普通群众,是没有组织,是他们自发的吊唁。一定要在这个大雪天,冒着大雪,一定要去?
郑校长:因为我今天也听说了,就是周围的邻居,对他的过去的往事的叙说,还有跟蒋英阿姨的交往的,他经常把她家里院子的水果,放在邻居的窗台上。
主持人:悄悄的把这个水果放在窗台上。
郑校长:还有钱永刚先生,从自己家的门口,单元门的门口,一直要扫到另外的这个楼的尽头的地方,他对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严格的。
主持人:在今年感动中国的评选当中,钱老是高票当选,是第一位,那钱老的一生,纵观一生,到底是什么打动了我们?
张郇:到现在所有做的这一切,确实是让人不得不有一种钦佩跟崇敬的这种心,心态。用这种态度来看待他所有所做过的一切,你看像科技成果,理论的研究,这种都不用说了,已经有非常多的文章写了,但是他的为人,刚才从邻居说到他的住房,说到他对子女的要求,所以说这么来看,这个人从我个人讲起来,至少他的资料他几乎是一个完人,但是给我看到的所有的这些,他所为国家做的,为家庭做的,为教育事业做的,为他周围所有的人留下的印象,确实是非常的完美。
郑校长:钱老他是一位无数科学家的代表,钱老回国以后,他靠他的那种为人,他组织了一批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在他身边工作,正是因为钱老的这样一种表率,使得我们国家在1964年10月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随着我们又是人造卫星上天,所以等等这一系列的事情,虽然科学是一步一步走来,但是他预示象征着中国在走向大国。所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身份出现在世界上,我想老百姓想到的是钱老,以及钱老接触的这一批科学家。当时他们隐姓埋名,为了国家不顾个人的名义,所以对比现在,学术腐败,那么在这些伟人的面前,我想这种作风,是显得何等的渺小。
张郇:说到做学问,就是要有非常扎实的,非常老老实实,非常认真的这种科学的精神,而是淡泊名利,大部分都是这样,如果你一在到名利里面,钱学森在公众和媒体当中,比较频繁的出现实际上是文革之后,文革之前是隐姓埋名的。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这样一个人,所以说他要计较名利的话,那就不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钱学森了,所以说真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做学问的人讲起来,我觉得淡泊名利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主持人:我们知道,在科学界,所有的科学家,会把钱老称为我们的老师,那为什么在大家的心中会有如此的一个评价?
郑校长:因为在他身上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我还最后讲一点,就是我们中国现在的科学界,大家都有一种诺贝尔情结,我们需要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们需要祖国的发展,更需要钱老这样的科学家。
主持人:确实为人师表,钱老的这种精神和他的人格魅力,会激励着我们一直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