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CCTV《新闻周刊》专题 > 正文
CCTV《新闻周刊》2009年11月7日播出“本周视点:遗言中的“钱学森问题”,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
这一周的《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呢,我们要说说钱学森。听到这儿,您会认为我们节目的排序排错了,这应当是本周人物的内容啊?但是我们的重点是要说说钱老的遗言,但是,据钱老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钱老去世的时候很平静,很安祥,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那么我们又该说什么呢?我们又该把什么当做是钱老留给我们的遗言呢?2005年的7月,钱老和去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深谈,这一次呢,他留下了本周被很多人谈论的“钱学森问题”。简单的说,就是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的教育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是个很大的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钱老留下的一个重要的遗言。钱老本人为什么会成为杰出人才?他的人生路上有哪些启示?他为什么要说这段话,关心这个问题,而我们的国家要冒出杰出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又要拥有怎样的变革?《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就用记住钱老遗言的方式来纪念钱学森。
短片一:大师遗言
(追悼会画面)
解说:
一朝谢世,万事了然,本周,与这位老人的告别,让一个国家变得有些思绪万千。无数的人、无数的目光,希望在此时此刻,找寻这位杰出科学家留下的点滴遗言。这既是出于对钱学森的敬重和怀念,更来自于后来者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进一步思索。于是,被视作钱学森遗言的如下文字,在本周开始广泛传播: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大问题。” 这是2005年3月29日,95岁的钱学森在病床上所做的,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钱学森学术助手 涂元季:钱老看到这个《参考消息》连载了两天介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情况,他那时候在301医院,但是病不大,就是有点感冒发烧,已经快好了,精神好了。他看报纸看到这两条消息以后,他就告诉钱永刚(钱学森之子),你打电话叫涂秘书来,我有话要说。
解说: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春日午后,参考消息的文章勾起了钱学森对自己曾经学习和工作了十几年的加州理工学院的回忆——在那所世界顶尖大学里,让外人难以想象的民主而活跃的学术风气,对创新的鼓励,艺术与科学的结合,造就了许多大师级科学家。钱学森说:“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
涂元季:这个毫不客气地说,这就是钱老内心的话,我们发表的时候,我也有所考虑。你说得罪那么多大学校长,过去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相信大家能够理解,他不满意。
解说:钱老离去后,涂元季和同事们将这篇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讲话记录,拿给人民日报发表,并叮嘱编辑,不要更改其中有棱角的话,因为,钱老讲话向来是有棱有角、一针见血。
涂元季:他说,你说我们现在这个大学,我们到一块都是客客气气,你好我好。学术你不活跃、不争论,怎么能够探讨出真理来呢?就是通过争论才能碰撞出火花来呀。可是我们现在中国人,他说“封建主义,向来如此”,就是见了面你好我好他好,一团和气,再就是说人家说过的话,这最保险。人家说的我就知道,我就可以说,至多在人家的边边角角弄点课题来做,不会有大的突破。你必须要敢于想人家不敢想的东西。他说加州理工学院就有很多这样的怪人。
涂元季:(钱老讲完之后)叹了口气,他也表示无能为力,作为一个科学家你说他能有什么办法,是不是?叹了口气。
2005年7月30日《新闻联播》资料:
温家宝亲切询问钱学森的身体和生活情况,……钱老接着向温家宝谈起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
解说:2005年7月29日,在与秘书那次系统谈话之后四个月,钱学森见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他对总理说:“中国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此后的四年,他又三次见到总理,每一次都要说起这个话题。2009年8月6日,在与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病榻上的老人讲话已经不太清楚,但依然缓慢而认真地对总理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这,就是钱学森的遗言,这就是本周被媒体广泛报道的“钱学森问题”。
主持人:
话题要回到钱老本人的成长道路上。在本周,《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破解中学时代钱学森成长的密码》,其中有这样的细节,当时钱学森所在的北京师大附中,他的数学老师提倡创新,给学生考试打分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出五道题,如果学生你都答对了,但是解决的方法比较平淡那也只给80分。如果答对了四道,但是解决的方法非常有创新,那就给100分,还另外有奖励。而且当时学生考试也不是提前要做大量的准备的,完全就看平时的准备跟记忆,那些临时抱佛脚的反而容易让同学们瞧不起。后来,钱老回忆的时候说,一生当中有两个难忘的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想,他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正是这两段教育培养了他的思维方式,并且让他快速地成长。
未有天才之前
解说:
“我看现在许多人对于文艺界要求的呼声之中,要求天才的产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这句话选自1924年鲁迅先生在北师大附中校友会上一次著名的演讲,题目叫《未有天才之前》,“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鲁迅先生讲这番话时,钱学森刚刚进入北师大附中。
同期 北师大附中校长 刘沪:
说到钱学森先生所受的教育,一定要提到当时在师大附中的老校长林励儒先生。林校长在教育理论上我认为非常鲜明,也是非常深刻的。
解说:
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时任北师大附中校长的林砺儒,坚定地推行着自己的教育观。他认为,随着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应该辅之以“全人格教育”,使青少年的人格、素养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同期 北师大附中校长 刘沪:
钱学森先生非常幸运,他整整是在林励儒先生当校长,八九年中间,完整地六年接受的所谓的全人格教育,这是我要说的一点。第二点就是1922年,我们中国教育应该说是一件大的事情,就是开始实行六三三新学制。
解说:
1922年开始的六三三学制,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作为“中学教育的开路先锋”,北师大附中第一个试行,自订大纲、自编教材,引入现代科学课程,聘用有学识、有改革精神的新教员等等一系列变革,让这所曾经因循守旧的学校变得焕然一新。除了钱学森,哲学家张岱年、经济学家于光远、还有十多位中科院院士,都是同一时期受益的北师大附中学生。
同期 北师大附中校长 刘沪:
最重要的(老师),我个人看三位,一位还是说林励儒先生,一位董鲁安先生,还有傅仲孙先生。林校长不仅当校长办出了一所好学校,他自身教授的伦理学。钱学森先生的这种道德高尚,和他从小受到的伦理学的教育有关。第二点语文老师董鲁安,他把语文课变成了类似政治课,当然语文教得也很好,同时对同学们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这深深地影响了钱学森先生的世界观这方面。第三位也就是数学老师,傅仲孙先生,影响也是非常大,使得他第一次得知科学的严谨性。
解说:
这份珍贵的手稿,是钱学森先生自己写的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17个人,除去父母和国家领导人,都是他从小到大求知路上的恩师,其中北师大附中就占去了七席。而在这份名单中,还有一位特别值得关注,他就是钱学森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功臣”,加州理工大学冯·卡门教授。
同期《钱学森在美国》作者 苏文洋:
每周卡门都会带着他的这些学生们要开两次研讨会、讨论会,研究空气动力学的发展,研究喷气火箭的远景,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包括国际力学的顶尖的教授和他们一块平等讨论,谁都可以发言,都可以批评对方。
解说:
在钱学森的记忆中,“和权威辩论是很平常的事”,而在这所“弥漫着创新精神”的校园中,和他一起“开窍”的,还有两弹一星的元勋钱伟长、郭永怀,以及中国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等等一批顶尖科学家。
解说:
大师无法复制,时代一去不回。八十多年前,鲁迅的呼唤,八十多年后,钱学森的遗憾,今天,仍然需要教育界内外一起来回答。
主持人:
在加州理工,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是大家,但是有一次钱学森和自己的老师针对某一个学术看法有了面红耳赤的激烈争吵,气得老师冯卡门是拂袖而去。但是第二天年过花甲的冯卡门老师爬上三楼,来到钱学森小小的办公室,进门先鞠了一躬,然后说,昨天你说的是对的,我错了。这件事呢是钱老讲的,可见钱老对这种民主的学术之风是念念不忘的。而之后其实钱老也是如此对待周围的人,并且很多层面展现出自己非常独特的一面,比如他说:“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是的,目前的中国非常强调自主创新,但是如果科研人员不能在人格与很多方面真正的自主,又怎么能够创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