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调查称超六成网民认为经济繁荣不再是美国特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2日10:50  《环球》杂志
调查称超六成网民认为经济繁荣不再是美国特质
《环球》杂志2009022期封面

  美国,还是那个美国吗?

  11月15日至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可能以一个新名词触及中美关系的内核。

  “战略保证”,这一继“利益攸关方”之后的又一个热词,着眼于建立某种互信,但显然,又蕴含着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复杂心理。

  与中国结为伙伴,还是谋求挫败中国的雄心?

  经过数十年的历史思考,大洋彼岸那个“美丽的国家”,究竟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1971年,基辛格突然消失于伊斯兰堡,登上一架波音707,戏剧性地出现在了北京。随后,周恩来与尼克松实现了“跨越大洋的握手”,卡特在白宫直接与邓小平展开了远距离的秘密建交谈判……

  但此后,太平洋上依旧风高浪急。中国成了美国保守势力的又一个靶子,白宫对北京一手接触一手遏制,中国“入世”的道路上充满种种艰辛,美国对华贸易制裁此起彼伏……

  那个近百年来主导世界的国家,真的会欢迎中国作为一个繁荣和成功的大国的到来吗?

  奥巴马曾经说过,美中关系将重塑二十一世纪世界的未来。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中美建交中的传奇人物,仍然在北京与华盛顿之间奔走。

  可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在中国民众心中的形象究竟怎样?如今,中国人看待美国的视角,已从仰视变为平视,甚至批评。美国,还是那个美国吗?

  奥巴马试图回归多边主义,但依旧坚持美元霸权。

  那么,他所带来的“战略保证”,是否还能像38年前的基辛格那样,再度敲开双方更深层次的大门?

  本刊调查: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国

  《环球》杂志记者/谢黎

  200多年前,中国人用宽厚友好的心,给大洋彼岸那个年轻的国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美国”,意思是“美丽的国家”。

  200多年后,面对着数亿观众,白岩松曾用这么一句话概括他对美国的印象:“美国是一个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必须去面对的一个国家。”

  200多年间,世界风云变幻,大洋两岸潮起潮落。

  如今,中国人依然欣羡美国的经济发达和科技进步,可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日益自信,国人心目中的美国,还是那个“美丽的国家”吗?

  日前,就“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这一主题,《环球》杂志与新浪网合作发起网上调查。截至11月5日15时,共有16726位网民投票选出了他们心中的美国。

  经济繁荣不再是“美国印象”

  近百年来,作为世界主导者的美国,在中国人眼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一方面,那片土地似乎孕育着无尽的财富梦想。另一方面,美国又是一个蛮横的强者,常常咄咄逼人。

  与之相应,中国网民对美国的看法“爱恨交织”。其中,“爱”体现为正面看待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而“恨”则表现为对美国处理国际关系的负面印象上。曾有学者评价说:“中国人对美国的感觉包含有很深刻的矛盾。其中,掺杂着反感和钦佩、妒忌与效仿的心理。”

  对于什么是“美国的特质”,“科技发达”这一选项被11820名网友列入选择,远超出其他选项。在这一多选题中,“高度现代化”“社会多元化”“人才聚集”和“霸权主义”等选项的票数都超过7000票。

  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是,1998年,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访华前,曾有媒体做过一个千人参与的街头问卷调查,当时有69.1%的被访者对美国的印象是“经济势力强大”。而11年后,奥巴马访华前,参与《环球》杂志调查的网民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认为“经济繁荣”是美国特质。同时,“生活富足”“个人发展机会多”等选项也不太受到关注。

  对于“美国是否正在衰弱”的问题,有超过一半参与调查的网民选择了否定。清华大学中美研究中心主任孙哲向本刊解读数据时认为,这个判断很准确,“美国的国家影响力可能是下降了,但是国家实力还在。我觉得美国还没有衰落,还是超级大国,但是出现了一群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呈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大多数参与调查者认为,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国家形象并没有改善。其中,30.7%的人认为美国“依然故我,我行我素”,28.5%的人认为美国“反复无常,时好时坏”。

  孙哲认为,这个调查结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符合专家的判断。“奥巴马上台以后最大的一个外交手段,就是他想放下身段去改善美国和世界的关系。这种做法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效果,但在中国没有反映出来。”

  中国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事馆商务参赞何伟文对《环球》分析说:“事实上,美国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好一坏。坏的方面表现为经济上没有吸取教训,虽然在进行金融监管改革,但是从目前来看没有太大变化,而且美国顽固地坚持美元霸权;好的方面则主要表现在外交上,奥巴马现在回归多边主义,这是一种合作的态度,值得肯定。”

  为什么美国人对华“基本看法不会变”

  从参与调查者的投票来看,互联网、电视和报刊是中国人了解美国最主要的三个渠道,相对而言,通过电影和文学作品、书籍、广播、亲戚朋友介绍、赴美经历、学校教育等渠道了解美国的较少。

  就了解程度而言,近三分之二的参与调查者认为自己对美国的了解程度一般,仅有10%的人认为自己很了解美国。

  “这是符合客观情况的。”何伟文评价说:“国人对美国的认识以及对一些具体事件的看法,往往是基于表面的了解,而不是熟知,因此这种了解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但是,即便如此,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还是大大超出了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是非常少的,他们在互联网上能看到的关于中国的消息并不很多,而且电视报刊上的报道很多是负面的。另外,关心中国的美国人比关心美国的中国人也少得多。”

  的确,今天的中国对美国人来说,虽然不再是马可·波罗式的幻想了,但中国仍是一个陌生的国度。尽管美国的中国研究在日益升温,众多的“中国问题专家”活跃于各个领域, Made in China在大洋彼岸随处可见,但对于普通的美国人来说,中国依旧遥远。

  有超过67%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在互联网发达、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在未来“会有改善,但基本看法不会变”。

  何伟文肯定了这一看法。他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太可能发生很大改变。同时,他指出,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交往会增加,这种交往会起到增进了解的作用。而中美经济的互补和双赢,也会起到正面的作用。

  但孙哲认为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多年来,中美关系发展良好,领导层交往密切,中国也持续努力希望通过奥运会等方式树立国家形象,但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为什么没有太多改变呢?这说明中美关系中有一些结构性矛盾,不仅仅是制度问题,还有很多其他的复杂原因,比如文化。如果想让美国改变看法,任务很艰巨。”

  两成网民对奥巴马乐观

  在调查中,关于“奥巴马任期内,中美关系是否会改善”这一问题,只有21.2%的人表示乐观。

  “选择‘维持现状’和‘不确定’的加在一起有近三分之二,这说明大多数的网民对此并没有多大的信心。”何伟文分析说:“奥巴马上任之后,一方面是在战略、军事、安全上,中美关系大大拉近,另一方面,在经济、贸易和投资上,却出现了某种倒退。就奥巴马任期内的中美关系,我自己是审慎乐观的。”

  孙哲则认为:“奥巴马的突破未必表现在双边关系上,但可以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说环保问题。虽然中美之间未必会因为环保问题而改善关系,但奥巴马提出的一些理念会影响到中国。而在另一些问题上,比如对台军售问题,能维持现状、避免冲突就不错了。”

  对于中美关系未来10年的展望,选择“不确定”“乐观”和“不乐观”的网民几乎各占三分之一。

  对此,专家认为,中美关系并不是孤立的,还要看全球大国关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如何发展,且其中存在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和美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和中美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需要,会让两国合作机会增多。可以说,基本面是好的,但如何把握,还需要看当政者的智慧。

  西方人说,“如果我把他当成敌人,他就会成为敌人,如果我把他当成朋友,他就会成为朋友”。对此,东方人也有自己的表达:“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仰视美国,平视美国,俯视美国

  人们很难不注意到一些变化:中国领导人出国访问时受到的礼遇越来越隆重;跨国公司一再强调中国是他们最重要的市场;外国人涌入中国找商机、找工作,或者学中文……

  “过去人们的想法是‘华尔街遍地黄金’,但现在我们可能会想,也许我们能做得更好,我们可以在中国创造另一个华尔街。”有金融界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现在国人的思考角度转变了。如今很多中国学者和老百姓看美国,已经从过去的仰视变成了平视,甚至开始俯视美国,或者习惯于批评美国了,他们认为美国也不怎么样,认为美国和平衰落了,而对中国则增加了很多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我个人觉得是中国国力增强的反映。”孙哲介绍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把美国当老师的看法比较强烈,那时人们愿意把美国当作一个参照系。

  孙哲同时指出:“美国依旧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把美国研究透,对于俯视美国的心理,我有一点不以为然。从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来看,我们还是要寻求浑身有很多毛病的美国为中国起到一些借鉴作用。中国应该更谦虚一点。”

  虽然国人看待美国的视角在变,但同时,人们也关注美国如何看待和对待正在变强的中国。在关于中国崛起问题上,近80%的参与调查者认为美国的心理是“不愿意”。

  对此,何伟文表示赞同。他分析说:“美国是不可能欢迎中国崛起的。在这个思想下,美国有两个做法,一方面是遏制,另一方面是在找机会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比如要求中国开放市场、在气候变化方面进行合作等。”

  (感谢新浪网为本调查提供网络支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