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解读《2012》:经济危机后的文化输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6日12:11   央视《环球视线》

  央视《环球视线》播出:为什么会有世界末日的预言?以下为节目实录:  

  水均益:

  今天是11月13号,星期五。在西方人看来,13和周五加在一起代表的是噩运。也许是巧合,一部好莱坞最新的灾难片《2012》就选在今天在全球同步上映,因为有时差,所以中国观众能看上这部片子的时间要比美国观众还要早。这部被评为是有史以来最为“恐怖”的灾难片其实故事情节非常地老套,讲述的是在2012年,世界末日来临之际,勇敢的男主角是如何挽救家人和世界。豪华的演出阵容和高额的后期制作,让人们相信这部电影在全世界会像飓风一样卷走数亿美元的票房。但是这样一部强调人类灾难的电影却在全球引发了人们对于所谓世界末日的揣测,甚至是恐惧,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这部电影的宣传片段。

  水均益:

  片子名字叫《2012》,我们也欢迎周庆安先生来加盟我们这个环节的讨论。

  电影据说是根据古代玛雅人的历法来算的,因为玛雅人历法说旧纪元结束是在2012年,新纪元开始是在2012,在这个时候地球将发生一次灾难。当然了这个片子出台的背景马上也有了一些现实的呼应。比如说有的人根据NASA,也就是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的一些论文,说在2012年估计会有一次太阳风暴,地球也要遭到毁灭,或者说一次大灾难,于是全球风靡。据说很多人把NASA邮箱电话都打爆了,核实,以至于迫不得已NASA出来辟谣,说没有这事,地球还且活着呢。周先生来分析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为什么一部电影在全球能够引起大家这么大的一种恐慌?

  末世情怀与个人救赎的统一

  周庆安  特约评论员:

  我们应该看到这部电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它是一个西方人拍摄的灾难电影。其实在西方的电影文化中间,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好莱坞的电影文化,我们会看到一种非常明显的,叫做末世情怀。因为末世情怀是和基督教世界末日审判这种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片子,包括导演之前拍摄的,像《独立日》。

  水均益:

  就这个片子的导演?

  导演罗兰·艾墨里奇——影评人眼中的灾难之王

  周庆安:

  对,罗兰·艾默里奇拍摄的,像《独立日》、《后天》,甚至包括像重新摧毁历史概念的《史前一万年》,这样的一些片子,其中很多片子都是一种末世审判的概念,只是说这个审判者不是宗教中间说的上帝,而是自然。而是因为我们长期无穷尽地索取、掠夺引发的自然的报复,或者是外星人。

  水均益:

  宋先生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因为现在很多人把现代的科学给勾连起来了,比如说刚才我说的美国宇航局说是可能会有小行星撞地球,而且如果大到什么程度的话,那就把地球可能像当年的恐龙时代就给毁灭了,而且正好这个片子,我们也注意到,是不是发行商有意选择,11月13号,星期五,这是西方传统的一种所谓灾难日或者恐怖日这样一个感觉。

  经济危机中灾难片大收欢迎?

  宋晓军:

  对,如果真是有这种可能,那就用不着好莱坞来操作或者电影公司来操作了,这是明显的一个炒作,其实美国的电影在这方面的炒作,所有具有票房年度的元素,它能够非常精致地排列好去做出来,就像他的流行文化,比如他的乡村歌手,他的牛仔裤,让全世界年轻人趋之若鹜一样,他背后是有设计的,它本身作为一个流行文化的产品,当然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一个,就是美国现在金融危机,当然它本身这样一个,现在奥巴马马上就要来了,而且四处在忽悠绿色经济。实际上他的绿色经济不可能解决美国人的赤字,比如两万亿美元带动这么大的产能,它根本带动不起来。当然它的电影也会配套地去做这个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推销,就像《黑客帝国》跟互联网时代一样,先给你做一次文化洗脑,然后我接着后边就是物质文化的产品,比如说我现在弄出一个节能东西,能减少碳排放等等。我觉得它是联动的。

  水均益:

  您说的我完全同意。但是反过来你看,这些好莱坞制片也好,导演也很会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比如说像这个片子,其中他把很多的因素放到这里边,比如说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等这种自然灾难,是有人为的因素,而这些年,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又在很强调的是气候变暖,大气变化,人类对整个自然界破坏。以至于让人们相信,包括我就听说这样感觉,今年我们中国北方下大雪,是不是气候不正常,他把人们很多这种东西叠加在一块儿,可能会让你产生某种带有一点迷信色彩的想法。

  《2012》年的上映为什么如此引人关注?

  周庆安:

  其实你看这个电影的片名——《2012》,2012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2012年是《京都议定书》到期的日子。在今年年底的哥本哈根峰会上本来就要为《京都议定书》之后的框架确立一个新的想法。所以《2012》这个片名,无论是不是符合玛雅人的历法计算,它都代表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在清洁能源、碳排放上的一种思路。但是问题在于什么地方,问题在于这种恐惧,就像我们经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种电影产生的恐惧也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恰恰放大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极度发达的过程当中,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担忧。而且把这种环境担忧一旦放大到极致,他可以选择任何的灾难符号,这些灾难符号都可以叠加在一起来创造…

  水均益:

  而且它完全跟时代跟的很紧。比如说这个片子,我们知道《独立日》的时候,当时正好是美国单边主义,布什政府到处想打谁打谁的时候,导演到最后设计了一个环节,说美国是被墨西哥这些小国最后救的,而这次救的是什么,是中国,因为最后方舟,救人类的方舟据说是在喜马拉雅山,我们来看一个片断。

  《2012》凸现中国元素

  水均益:

  而且还用了一个镜头,就是我们汶川地震镜头。所以他把这个因素,我当然相信,也可能他想到中国市场了,但是整个这样一种结局给人感觉可能是不是也是瞄向中国市场?

  宋晓军:

  对,我觉得是。其实好莱坞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对中国的电影市场做过调查,包括上海的那些先施公司、永安公司,买东西时候派送秀兰邓波小东西,三五年的时候,派送那种电影广告,现在当然中国开放了,它又进来,而且美国大片前一段时间,这几年我们的大片才,前一段时间几乎我们大部分的票房都让他们卷走了,他不仅卷走了票房,而且发行的院线这一块儿外资,包括美国的公司也在进来占领,这个营销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中国的人口多。

  水均益:

  二位会去看吗?

  周庆安:

  会的。其实今天我来做节目的时候,我从三环过,就看到三环有一个地方恰恰它的路边就是华星影城。就在那个地方是堵车最严重的地方,我犹豫了一下,想想原因,原来是好多人在看那个片子。这就回过头来考虑另外一个问题……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