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北京卫视天下天天谈专题 > 正文
2009年11月17日北京电视台《天下天天谈》播出“好莱坞 中国面孔华丽转身?”,以下为节目实录。
嘉 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曹景行
媒体观察员 朱修阳
主 持 人:姜 华
编 导:乔鲁京 马 潇
关 键 词:奥巴马 电影《2012》 中国拯救世界 好莱坞 华人影星
主持人:各位好,这里是《天下天天谈》,欢迎收看。今天是奥巴马访华的第三天,也许是因为巧合吧,就在奥巴马访华前夕,在上周五,一部好莱坞最新的灾难大片《2012》在全球同步上映。据说这部大片的视觉效果相当的震撼,而且在国内票房也是一路飙升。媒体是这么盛传的,说《2012》的结局是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最终拯救了世界。好莱坞这部大片的结局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好莱坞所营造的中国人的形象,是不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来给大家介绍演播室的两位嘉宾,一位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访问学者曹景行教授。曹教授,您如何看待刚才我们说到的,在好莱坞大片当中,中国形象的变化。
曹景行:这个电影当中,可能中国形象只是一个要素之一。可能您刚才说中国救世界,也许它最后的结局实际上反映的是世界一起把世界救过来。
主持人:好的,演播室另一位嘉宾是媒体观察员朱修阳先生。朱先生您看了《2012》吗?
朱修阳:对。
主持人:您对后边这个情节,由中国人参与拯救世界,而不是美国人最后挽救了地球的情节,有什么评价?
朱修阳:我的感受和广大的观众差不多,也感觉很爽,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当出现到有一副地图一打开,拯救世界的地方在哪儿呢?中国,全场集体鼓掌,大家都感觉到很爽。我想说的是,这只是好莱坞出品一次世界盛筵,大家别太当真了。
主持人:好的,除了现场的两位嘉宾,我们特别还从一直非常关注我们节目,并且通过96168观众热线电话要求参与我们节目的观众当中,选出了四位大众评议员,我们请场外主持人罗旭给大家介绍一下。
罗旭:好的姜华,近一段时间,有很多朋友和我们栏目组联系,希望作为大众评议员参与到我们的节目当中来。今天我们在节目当中,还是请到了四位大众评议员,任少清任师傅,刘金研,我们的外企职员,还有王岩,在人民大学商学院读书的一位同学,以及张燕女士,她是在一家高尔夫球俱乐部做销售经理。今天的节目当中,四位大众评议员,将会和我们一起来探讨相关的话题。
主持人:好的,认识了四位评议员之后,现在我们一起通过小片来看一下,北京的观众在观看了《2012》这部大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2012》热映 中国元素引人关注
从上周五开始,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在全球同步上映,据报道在咱们国内放映的拷贝总量超过1900个之多。影片虚构在2012年12月21日,地震、洪水、台风、火山喷发等无数灾难同时袭击了我们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世界正在步入毁灭的道路。其中特效制造出的白宫塌陷、美国海岸线倾覆、海水淹没喜马拉雅山脉等场景都堪称经典。
而在好莱坞大片中,这也是第一部正面集中反映中国元素的影片,以致于不少中国媒体都报道说,是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鼓舞了全世界,最终使人类获得拯救。
那么《2012》的观影效果又到底怎样呢?
观众:
我觉得中国人民非常伟大
有一句(台词)是
把这件事交给中国人做
是比较好的嘛
那就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 对啊
真的就是说
现在中国力量凸显的
我觉得非常好的一个体现
中国是负得起责任的大国
我觉得可能是
我们中国人的形象
在世界上有所提升的一个表现
这部电影也能反映出
西方人心里对中国整个一个
一个整体认识在转变吧
市场需要中国 好莱坞的必然选择
主持人:现在大家从大屏幕上看到就是电影《2012》张贴的海报,其实在刚才我们的街访当中大家看到,很多观众对这个电影的结局,是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拯救了世界,拯救了地球非常的感兴趣。先问一下曹教授,对于这样一个在好莱坞经典影片当中的主人公形象的变化,尤其是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一定程度的逆转,您怎么评价?怎么看待呢?
曹景行:这跟美国人怎么看世界,看中国有关。当然,一个是从商业的需要,现在中国是好莱坞大片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如果拍一些得罪中国的电影,比如以前也有一些,十年前他拍了好几部这类以中国为敌人的敌战片,有可能在中国上映吗?当然就不可能。这个市场要不要?要的话讨好市场这是好莱坞商业的头脑,一定会想到的。
主持人:刚才曹教授也说到市场的原因,不知道朱先生您看了影片之后,对它的市场有这么好的预估吗?
朱修阳:说到这儿,我们可能一开始的时候更多是从媒体上得到这样相关的信息说它的结局是中国人拯救世界,实际上我觉得在我看来,好多媒体写这篇报道的时候,似乎还没看过那部电影。
曹景行:这两个半小时当中到底有多少中国的。
朱修阳:实际上从影片本身来看,所谓中国人拯救世界这个是被误读的一个主题。准确地说,实际上从影片本质上,准确地说是中国制造拯救世界。为什么这么说呢?影片当中它出现,当这一批人,美国以及全世界面临灾难的时候,他们需要制造诺亚方舟来解救自己,而诺亚方舟的制造地就放在了我们中国,所以更准确的中国制造,这是反映了现实。
曹景行:而且好像白宫官员还说选中国来制造是对的。
朱修阳:对,很有一句的台词,当白宫官员看到那个场地的时候,大家看到这么大的飞船,大家油然而生地发了一句感慨说,这么大的工程,只有中国人才造得了。全场又发出一片叫声。
美国民众评价《2012》
主持人:由于《2012》这部影片是全球同步上映,所以美国人也是同步看到这步影片。那么美国人在看到这部影片之后,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现在我们来连线中新社驻美国纽约记者魏晞,魏晞你好。刚才我们在讨论《2012》这部影片的结局,被媒体盛传是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最后拯救了世界,拯救了地球,不知道美国的媒体和民众对此有什么评价呢?
中新社驻纽约记者 魏晞: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没两天,票房已经很高了,我想这说明美国观众还是很接受这种情结的,我想这也是好莱坞在争取更大的票房和市场的需要。
各大媒体评价《2012》中的中国元素
主持人:非常感谢魏晞给我们带来的报道,稍后我们再落联络你。现在我们看一下各国各大媒体对《2012》这部影片都有哪些评价。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电影《2012》不断表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反映了美国电影工作者,已经掌握了在中国的生存之道,这部影片的票房一定大卖。
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影评提到,《2012》中展示了中国人高超的纪律协调性和组织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精神,是这部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正面感召力量。
《欧洲时报》的报道披露说,导演艾默里奇从去年夏天开始拍摄《2012》,同时也非常关心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救灾情况,因此影片中的中国面孔,其实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意。
剧情需要 讨好的不仅是中国
主持人:看得出,不光是咱们北京、乃至全国的观众对好莱坞大片当中的中国形象的改变关注到了,其实世界的媒体也都注意到了,朱先生,作为媒体的观察员您如何看到世界各大媒体这么评价,其实在当中也不是占很多分量的好莱坞大片当中的中国形象。
朱修阳:可能媒体有夸大的成分,我们本土媒体喜欢引用这个。我觉得这部影片当中有一个现象倒是值得我比较关注的,更多的可能不是中国人拯救世界,而是世界人,按曹先生的说法,世界人在拯救世界,或者说世界人民在拯救美国。为什么这么说?它里面用到的其实不仅仅,或者说讨好的不仅仅是中国元素。几乎把全世界的各个比较有代表性特色的文化符号都讨好了一遍。
曹景行:也是各个有代表性的市场。
朱修阳:对,也是有代表性。我举例子说,比如说古老首先预言来自玛雅文明,讨好了拉美市场。然后这个预警是谁发出的?谁发现这个危机的呢?是印度科学家。
曹景行:十亿人。
朱修阳:然后最后这个制造是在中国,13亿人。当然它还讨好了不同阶层的文化,其中有一个孤独的嬉皮士发出了呐喊,讨好了美国老一批的嬉皮士的阶层。然后总统形象,这个是美国影片当中比较常见的,肯定是黑人总统。就这一系列的东西形成之后,我觉得确实反映了一个世界多元化格局这么一个场景,我觉得这一点可能是更多的媒体比较真正关注的一点。
曹景行:至少没有把中国人作为反面人物。如果作为一个比喻来说,如果这场灾难就是现在金融风暴的话,美国需要全世界一起帮它从风暴里面拉出来。
朱修阳:所以说有时候影片恰恰是准确地反应了现在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