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重庆市长承诺十年买房应与年轻人签合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7日10:51   辽宁卫视

  辽宁卫视《瞭望评辨天下》2009年11月16日完成台本——十年买房,你相信吗?

  节目导视:

  重庆市长公开表态,年轻人努力十年就能住上称心房子。这是美好愿望,还是郑重承诺?扫黑之后,重庆是否真能掀起地产风暴?《瞭望评辨天下》本期邀您讨论十年买房,你相信吗?

  牟宗勇(辽宁电视台评论员):

  各位好,这里是新华社《瞭望周刊》和辽宁电视台共同主办的时事评论栏目《瞭望评辨天下》。

  本期的《瞭望东方周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楼市十年论战:谁忽悠了谁》。这篇文章列举了从1998年房改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停止过的关于房价的各种争论。争论从未停止过,但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房价一直在涨,于是这几乎让我们丧失了继续讨论房价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但毕竟这一次有所不同,这一次引起人们对房价新的关注的原因在于重庆市长的一段表态,而重庆刚刚在扫黑除恶的问题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战果。那么人们在猜,在控制房价的问题上重庆会不会也有雷霆手段呢?

  解说:

  2009年11月6日,重庆市长王鸿举接受多家媒体采访,在谈及宜居重庆建设时,他再次强调,要让老百姓有房子住。其中,特别指出要让年轻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十年内能买到称心的住宅,重庆将投入大笔资金。而早在今年9月,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也明确表示,在重庆年收入6万元左右双职工家庭,平均6.5年就可以买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

  两位市长的讲话相互引证,说明重庆控制房价的目标绝非个人意见,它已经成为政府意志。

  牟宗勇:

  先来认识我们今天的评论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先生

  刘维新(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大家好。

  牟宗勇:

  中原地产华北区总经理李文杰先生。

  李文杰(中原低产华北区总经理):

  大家好。

  牟宗勇:

  房龙网创始人CEO肖勇先生。

  肖勇(房龙网创始人):

  大家好。

  牟宗勇:

  清华大学研究生于雪同学。

  于雪(清华大学研究生):

  大家好。

  李文杰:

  大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怎么看重庆市长的这个表态。我请各位评论员提供高见。

  刘维新:

  重庆市长做这个表态,他是有依据的,是一种有信心的表现。我分析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政治社会环境比较好,特别是重庆通过打黑除恶以后,增强人们的信心。第二个根据现在的资源和房价趋势,完全可以做到。第三个,在一般个情况下,中等以上的收入十年内应该买套房子。

  李文杰:

  做表态容易,但是真正地实施起来,据我了解可能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在过去的十年里面,保障性住房欠债比较多。在社会整个的价格飞涨价的情况,我们既要兼顾保障,又要兼顾发展和效率,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难题。

  肖勇:

  我还是比较赞同重庆市长这样一个表态。但是我不知道我们这些年轻人会不会觉得十年太长了,因为我们一个大学本科生23岁毕业,十年就是33岁,应该他在新婚的时候要住上新房。

  于雪:

  梦想总是美丽的,但如果要让梦想成真,我觉得努力的不仅仅是我们年轻人。

  牟宗勇:

  刚才听了大家的讨论,我发现我们的分歧意见就出来了。刘老师应该觉得这个挺好,而且可以实现。但是李总、于雪同学可能就觉得,其实这个东西说来容易,做来难。

  刘维新:

  我觉得这个问题怎么看?因为作为一个市长,对他地区人民应该有个许诺,增强人们对这个地区的信任。另外,如果说没有重庆的除黑打恶这是做不到的。因为官商勾结,你就没法控制房价,制约了官商勾结,对提升人们对重庆的信心有作用。

  牟宗勇:

  李总,刘老师说房价高低跟打黑除恶关系密切,你们这个行业跟黑社会有某种内在联系吗?

  李文杰:

  我和刘老师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是因为保障性住房建设不足,政府的财政投入不足才带来很多的百姓对住房问题有一些抱怨。保障性住房在我们现在的统计中,在一个市场中的比重应该平均占到40%到50%,也就大概有一半的百姓的住房应该是由政府提供保障的。

  牟宗勇:

  我们现在有多少?

  李文杰:

  现在大概达到30%。

  刘维新:

  而且我们在经济适用房运作当中问题很多,从体制机制到运作模式都存在问题,不彻底改革是不行。我举个例子,北京的望京和回龙观,有人做调查,它现在卖出去的经济适用房出租率达到40%以上,这就说明,你盖的经济适用房居住的不是中低收入者,是富人。那这个政策和运作背道而驰。

  牟宗勇:

  如果达到李总讲的保障性住房占到40%,商品房占60%,这个二元结构您认为是合理的吗?

  刘维新:

  不行,二元结构应该是至少保障系统,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这一块儿要占到55%以上,商品房不能超过50%。

  牟宗勇:

  保障住房要占绝对多数。

  刘维新:

  对。

  牟宗勇:

  肖总给点数据吧?

  肖勇:

  没有进行这方面的专题研究,但我觉得市长做出这样的承诺,要有一些措施。他有什么办法能够稳定房价,我们不敢说要下降,就使它更能稳定,让更多人能买得起房。从他说年轻来看,从各城市情况来看,年轻人大概不在保障性范围,年轻人是个夹心层,因为从数字来看,比他们境况更差的还有。

  李文杰:

  其实我觉得,如果重庆市长公开表态,年轻人努力十年,应该买到称心住房,不单单是表态,如果落在纸上的话,他敢不敢和现在的年轻人签一份十年的一个合同,我觉得这是最实在的。如果说重庆市长真的是有这个决心,他不妨试一试给大家签一个合同。在香港是这样的,你买香港的所谓公屋和居屋也是低收入人或者是夹心阶层的住房,他根据自己的情况填写登记表,他知道登记表确认的时间,我在未来可能五年我一定有房。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努力十年,是不是政府一定保我一套房,你敢不敢白纸黑字写上,我觉得这个不单单是口头的。

  牟宗勇:

  香港我交上表之后,白纸黑字写我几年可以拿到房?

  李文杰:

  它是排队,比如说他是这样的,你排到了一千号,它每年推出三千套房,一定能拿到。

  牟宗勇:

  它每年推出的房子的总数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吗?

  李文杰:

  它是根据申请人数的比例来决定的。申请的少,它可能推得少一点,申请得多,它就多一些。按照排队的方法,让大家知道,我可预见的几年之后我可以有房。

  刘维新:

  我觉得不是合同问题,不从机制上建立来,你签这个合同谁也不敢签。他做四年市长,我给你签合同,那最后不等于一句空话吗?

  于雪:

  我觉得我们需要的是政府切切实实能够给我们制定一些,就像刚才肖老师说的,能够制定一些让我们相信的,让我们信任的,切切实实可行的措施,让我们真正能够买得起房,而不是每天都是,你说明天你会住到房,但是明天在哪里?

  李文杰:

  我觉得是人人都住得起房,并人人都买得起房。

  牟宗勇:

  应该有多少人买得起房是比较合理的?

  李文杰:

  我们国家住房自有率相当高的,有统计数字说,大概在80%,也就是100套住房里面,有80套房子全属居住人的,在一般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住房自有率可能是在50%到60%左右。

  于雪:

  但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我租房是我每年给出的钱跟月供其实是一样的,但是这个房子始终到最后都不是我的,我觉得这个账好像小孩都会算哪头合适。

  刘维新:

  现在关键是我们国家当前这个租赁市场很不正规。

  肖勇:

  我感觉,可能年轻人要靠市场化,市场化政府肯定要有一定的措施,比如我们认为现在的供应量应该增加,就是土地供应量应该增大,应该提倡郊区化,应该提倡中小户型。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应该走香港模式,高密度,提高容积率。这样可以通过户型的增加,紧凑型户型的增加,大大增加供应量。另外,还得鼓励年轻人梯度置业,就是从买小户型开始,就是香港模式。

  牟宗勇:

  我现在想请各位对这个环节讨论做一个小结,大家的观点是什么,通过讨论之后有没有调整?

  本节小结:

  刘维新:

  我觉得任何地方不能让青年失去信心,对这个地区失去信心很重要,没有信心这个地区就完了,大家都会脱离。这点我认为王市长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不能放空炮。

  李文杰:

  我认为如果说保障性住房的比例过高,这是社会的一个倒退。因为我们国家在2000年前房改已经注定了说我们过去的分房机制实际上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我认为是要兼顾民生,但是不可以说兼顾的比例过高,如果比例过高,我认为会对整个市场,包括开发企业,包括一部分中高收入的人,他们是会失去积极性。

  肖勇:

  我总体上也赞成这样的观点,就是最终还是要靠市场化解决。另外,市长要有一些具体的措施。

  于雪:

  其实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要买商品房还是经济适用房,其实并不重要,我们关心的是我们只要有套房就行了。也就是说其实我们要求不高,所以你别让我们等得太久,等到花儿都谢了。

  牟宗勇:

  观众朋友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见解,可以登陆我们在新浪视频的官方网页,来发表您的见解来留言,我们休息一下马上回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瞭望评辨天下

更多关于 重庆 房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