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分析奥巴马访华后中美关系定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9日10:40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葛传红

  11月15-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对中国展开首次国事访问,首站便选在了上海。11月11日,一名复旦大学的研究生为此兴奋不已,因为他幸运地被挑选为与奥巴马进行 “市民对话”(town-hall meeting)的少数代表之一。“那么,你打算问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时代周报记者问道。“当然是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最近这个问题困扰着中美双方的领导人。我还想向奥巴马直接提问,美国何时会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事实上,在访华前夕,奥巴马政府在贸易问题上却不断对中国施以重棒。

  11月5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

  面对美国一再施行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中国方面则不甘示弱。11月6日,中国商务部针锋相对,决定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的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一时间,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硝烟弥漫。

  日渐上升的利益纠葛

  自从奥巴马上台以来,中美之间围绕着经贸问题就一直龃龉不断。

  不过,针对奥巴马访华前夕,中美贸易摩擦案件剧增的情况,美国学界则相当担忧。11月6日,在参加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研讨会时,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就指出,“美国一向缺乏统一连贯的贸易政策,奥巴马政府继承了这一传统”。不过,他同时也认为,“目前的贸易摩擦很多与经济利益无关,而是来源于美国国内政治压力”。

  这些政治压力大都来源于奥巴马政权的支持基础— 工会和民主党左派议员。

  正如《华尔街日报》一篇报道中所说:“奥巴马将自由贸易用作国内政治的战术筹码,正在玩火。可以说他是继赫伯特-胡佛之后出现的第一位贸易保护主义总统。”

  与此同时,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奥巴马政府也一直对中国“揪着不放”。日前,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和一些劳工团体与制造业行会向美国政府施压,指中国刻意把人民币汇率压低20%—40%,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制造显著价格优势,促请奥巴马遵守竞选承诺,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不过,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则指出,“若再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恐不利于奥巴马访华行程”。在他看来,其实奥巴马访华的重点“应该是再次强调维持自由贸易的决心,而不是对中国政府继续施压,否则必将令中美关系极度紧张”。

  然而,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沈逸博士看来,这其实也是中美关系的新变化。因为,在过去美国新总统都会极力强调彼此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从而与中国“拉开距离”。克林顿和小布什政府刚上台时都是如此,但奥巴马则比较务实,“因此,可以说中美之间都大大地务实了,起码现在大部分的冲突都表现为利益之争的形式。”

  挥之不去的“战略猜疑”

  虽说,中美之间的利益冲突日渐频繁,但在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的“战略猜疑”却一点儿也没有减弱。

  尽管,世界都在传说“中美共同体”(Chimerica)的说法,但两国从很多方面来说仍为对手。

  2009年10月,新上任的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威拉德日前表示,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已经超出了过去10年中大多数美国情报部门所能估计的速度。

  事实上,中方曾多次声明,南中国海是中国专属经济区,不欢迎美国海军。然而,在奥巴马上任不到两个月之内,中美在南海便遭遇了船舰对峙事件,五艘中国船只在中国南海与一艘美国海军舰艇发生对峙。而外界也普遍认为,该事件提醒了中美之间未来存在的潜在危险性。

  对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峰对时代周报指出,“其实,美国对于中国的崛起十分焦虑,事实上中国同样对于美国也十分焦虑。因此,我觉得中美之间目前的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提升双方的军事互信”。

  无独有偶,就在奥巴马要访问中国的前两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发表文章声称“中美互为全球战略对手”。此外,文章还骇人听闻地列举了13条理由,但大意是说今天的中国已经可以比得上20世纪初的美国。文章进一步论述说,那时候是日益衰落的大英帝国对新兴的美国,而现在则是衰落的美国对日益崛起的中国。

  不仅如此,文章还得出结论说,尤其在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中国已经成了政治和经济支配力量;而且中国还正在缅甸、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兴建港口设施,这些举动似乎都在为增加中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的影响力铺平道路,并挑战美国的海军力量。

  对此,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对时代周报指出,“事实上,随着中国国力和军力的提升,就一直刺激着美国对于中国的不信任”。

  不过,他同时也认为,“中美之间应该不断通过加强对话来化解彼此的不信任,以减少双方进行战略误判的机会”。

  双方急需“战略再保证”

  事实上,30多年前,在美国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时候,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区区1760亿美元,是当时的美国25000亿美元的一个零头。然而,现在的中国不但实现了毛泽东当年所说的“赶超英国”的目标,而且与美国的差距也日渐缩小,甚至高盛公司的报告更大胆预言,在2050年左右中国的GDP总量就将超越美国。

  “第一次,美国觉得有一个国家是如此地接近自己,可以在一些方面对美国发起挑战,几乎已经接近了美国所规定的某种‘红线’,所以美国觉得不知道该如何应付中国的发展,”复旦大学的沈逸博士对记者说。不过,他同时也认为,“这就需要中美双方在战略上进行清晰的定位,否则这层关系很难理顺”。

  实际上,自从上台以来,小布什时期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战略,便被奥巴马政府弃之不用了,但新战略又迟迟没有出台。然而,就在美国方面宣布奥巴马访问中国之后不久,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詹姆斯·斯坦伯格就提出了中美战略的一个新思维—“战略再保证”,希望中国能向世界保证,中国在全球不断上升的地位“不会以其他国家的安全和福祉为代价”。

  对此,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中国问题专家李成指出,事实上,斯坦伯格的论点确实指出了美中关系真正的症结,那就是战略猜疑。尽管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并互相依赖,但它们继续以怀疑的目光审视对方的长期目的。不过,他同时也认为,“这个战略的最大问题是对于思考未来美中关系状况来说可能太过狭隘,它或许不过是作为一种过渡手段,它不会是用来描述这种关系的长期用语”。

  自尼克松政府以来,历届美国政府同中国展开外交时均采用“两手策略”,当前奥巴马政府也不例外。一方面,它承认美中关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另一方面,它觉得有必要照顾其政治选民而制造争端。因此,有分析人士就认为,这主要是中美之间战略定位还不够清晰的缘故。

  对此,复旦大学的沈逸博士认为,总之一句话,两国关系比较复杂,“尽管,战略定位还不够清晰,但‘战略再保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他同时也对记者指出,这种战略必须是相互的,“不仅中国要保证,美国也要向中方保证”。

  期待新的“中美联合声明”

  从克林顿、小布什时期以来,中美关系常常就因为战略定位不清晰而发生波折。然而,多年来中方一再主张中美之间签订第四个“联合公报”的必要性,但美方一直反应冷淡。

  实际上,中美首脑上次发表“联合声明”,还是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美时与克林顿共同为之。在布什8年任内,虽然他四次访问中国,创下了历届美国总统访问中国次数最多的历史纪录,尽管中方一再要求,美国国内呼声也很高,但是布什始终没有同意发表“联合声明”。

  不过,据美国智库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这次奥巴马总统访问中国,将会与胡锦涛主席发表“联合声明”,这也是12年来中美两国首次发表联合声明。

  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这次奥巴马访华中美之间签署第四个“联合公报”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美国方面显然不愿受到太多的束缚,“而中美之间现在需要做的是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因此‘联合声明’比较现实”。

  11月5日,在美国著名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研讨会上,该中心的资深研究员葛来仪(Bonnie Glaser)透露说,奥巴马与胡锦涛首脑会晤后,两人将发表联合声明。至于声明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她表示目前中美之间还在谈判,“不过,我听说,是个非常长的文件,而其中将着重讨论美中两国在经济和安全方面的相互依存问题”。

  同时,葛来仪还介绍说,事实上,奥巴马与胡锦涛两人4月在伦敦会谈时,就同意建立积极、合作和全面的双边关系,而这次奥巴马的中国之行,也有机会在这个架构上增加更具体的细节。此外,葛来仪还表示,这份“联合声明”不仅要解决目前的经济摩擦问题,北京方面一定还会要求奥巴马承认中国的“核心利益”,但她也指出奥巴马政府可能会使用中性词的“理解”来回应北京对其的期望,就如同1972年《上海公报》的做法,即对于观点有歧异之处,“一方表示理解(acknowledge)另一方立场”的形式来进行。

  而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目前中方在与美方商讨联合声明的内容时,建议奥巴马声明“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美国反对西藏独立”,而北京将以承诺军事透明化,以及在核武与军备裁减上进行合作作为回报。

  事实上,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也印证了美国智库专家们的观点。11月6日,在北京的一次外交吹风会上,何亚飞透露说:“现在中美两国关系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有很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他还表示,希望通过奥巴马的此次访问,能够重申中美两国元首确定的“21世纪积极合作的全面的中美关系的新定位”,并赋予其“重要的战略内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美关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