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今日观察》专题 > 正文
CCTV2《今日观察》2009年11月19日播出:上北大:谁推荐?推荐谁?,以下为节目内容。
11月18日,第一位由校长推荐给北大的学生,在江苏南京师范大学的附中产生了。这个效率还是蛮高的,因为这个距离北京大学宣布推行校长推荐制,并且公告第一批39所有推荐权的中学的名单,刚刚过去两天的时间。那么作为校长推荐的第一位,南师附中的校长推荐给北大的是一名什么样的学生呢?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才会被推荐给北大呢?校长实名制究竟应该推荐谁呢?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霍德明、刘戈共同评论。
江苏诞生首批北大推荐生,被荐学生备受关注,全优生,还是特长生?各项选拔标准引发热议。
蔡长春:经过学校层层筛选和综合考察的校长推荐制
(江苏省泰州中学副校长)
首先,学生自荐,然后班主任学科老师来推荐,在名单上来以后,我们学校再组织专家委员会,对侯选学生进行直接的面试。包括这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综合素质能力,以及仪容仪表,反应能力。
霍德明:中选的个性“牛人”
(《今日观察》评论员)
很多新闻报道已经把匡超的家世以及他“牛”的地方都报道过了,比如,匡超小时候就会相声表演和架子鼓,08、09年的高中又获得了数学的三等奖、二等奖以及物理的一等奖。我印象最深的是,前几天北大的老师到南师附中去开座谈会,匡超在会上提了一个问题:以前北大的教育者是在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那请问老师们,这样的教育定位到今天有没有改变?北大的老师回答说,北大都是教育很优秀的学生,当然时代的不同,教育定位大概也有所不同。我觉得在这一点上面,这位北大的老师可能没答好,因为匡超这个学生很显然有他自己的想法,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刘戈:中选者与高校之间是双向选择
(《今日观察》评论员)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数据,匡超在过去的三年里,一直是年级第一名,这就说明他的学习成绩无懈可击,同时,他还是今年江苏省物理竞赛的一等奖,有了这些条件以后,匡超实际上已经符合了教育部的推荐,就是保送学生的资格,对他来说,上一个名牌大学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选择哪一所大学的问题,可能是北京大学,也可能是清华大学,或者是吉林大学等等。所以现在我倒是觉得,不光是北大是不是要匡超的问题,是匡超反过来是不是会选择北大的问题,现在,匡超显然已经是一块“大金子”,推荐不推荐他,他都能考上大学。
刘戈:名校里再选拔尖子学生 是否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更加不平衡
(《今日观察》 评论员)
现在有一个突出的质疑,为什么是这39所学校,而不是其他学校进行推荐呢?这39所学校主要是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里的名校,从这些名校里选拔尖子学生,大家担忧,它会最终导致教育资源的更加不均衡。据北京市的名单统计,前4位的中学正好是2009年向北大输送学生最多的4所中学。因为大家会有一点怀疑,是不是高校是对于这样的一些学校有一些奖励,有投桃报李的这样一些行为,而且这几年在大学里对尖子学生,所谓状元学生的争夺是非常激烈的,都纷纷地拿出了高额的奖学金来进行奖励。在这样的争端过程中,北大是处于弱势的。2009年,理科学生的比例,清华和北大的比例是28:7。因此,大家就有一点怀疑,北大是不是将“状元争夺战”进行了一个向前的延伸和前置?
霍德明:“校长实名推荐制”不要变成“学校推荐制”
(《今日观察》 评论员)
让我进行一个梳理,北京大学是原来就可以自主招生的,只不过这一次推出了校长实名推荐制。为什么北大要推出这个制度?是因为北京大学希望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形式,以及为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创造一些条件。如果这个校长怕人家说他以权谋私,于是他就不愿意或者是辜负了北大原来对优秀学生创造条件的初衷,而把原来的实名推荐制变成了学校推荐制,或者是参照学校原有的现成的制度。比如某某学生是三好学生,并且获得了一些奖项,就进行打包推荐。这样就从校长实名的概念偷天换日变成了学校现有的制度上的推荐,这就和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北大一小步,能否带动高招改革一大步?
刘戈:把推荐权真正交给校长
(《今日观察》评论员)
当年,钱钟书考清华大学的时候,数学只考了15分,但是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就把他录取了。所以现在的这样一个制度,它的核心仍然是要给校长自主权。当然前提是标准在先,要有严格的监督,要有一个透明的程序,但是最后的决定人一定是校长。让校长作为一个教育家,以自己的职业操守和眼力为那些在现有的甄别过程当中,不能甄别出来的人才,做一个担保。他以自己后半生的职业生涯,以自己的声誉作为担保的抵押物。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相信会有利于一些优秀的多种多样的人才脱颖而出。
霍德明:不拘一格“荐”一人
(《今日观察》 评论员)
在中国大学的历史上,陈寅恪游学欧洲7年,没有任何学位,但梁启超将他推荐至清华大学;梁漱溟只有高中学历,没考上大学,蔡元培就将他邀请至北大教书。这种人才推荐原来都是属于大学层次的,但在今天,高中校长就有这个权力,他甚至可以做一个破格的实名推荐,这是一个好事。国外大学的招生,比如东京大学大概有三成的学生都是这样推荐进来的。美国的宾州大学就时常会以这种私人关系,来到中国,找一个我们愿意推荐给他的所谓的好学生。因此,像这样的,有关人才的推荐,还是非常慎重,非常有效的。
叶翠微:校长应做出全面、理性的判断
(三十九个实名推荐校长之一浙江杭州第二中学校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校长实名推荐,作为任何一个理智的校长,他肯定要把握几个基本点的。第一个基本点,这里边有信誉和诚信在,所以我必须对此事高度负责;第二个,既然要对此事高度负责,那我就必须要了解被推荐的学生;第三个,要了解可以被推荐的学生,一定要通过程序。什么样的程序?也就是最了解这个学生的老师,和他所在年级的同学们,通过多点的信息采集以后,他才能比较全面的,或者说比较理智地作出一个判断。
黄依倩:这是一个双向、自由的选择
(香港大学内地招生总监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最主要是说,能不能挑选到优秀的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我觉得这个观念是蛮重要的,不要觉得大学在选学生的时候,就是说你好我就要你,我们还要考虑,这个学生是不是他在你那里的发展,是一个最好的发展,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出发,学校选拔学生也好,或者学生选择学校也好,应该慢慢地去推广一个文化,是一个双向的选择,是一个自由的选择。
霍德明:有责任担当的校长实名推荐
(《今日观察》评论员)
教育改革肯定是有很多争议的,在中国目前的这个阶段,如果北大的领导出来,对这些中学的校长提出他原来的构想,原来的初衷,就是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找学生。如果中学校长能够把它当做是一个自己的事情来做的话,我相信所有其他的不信任,所有的社会压力,都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因为对于他来说,他的名字签在这里,他推荐的这个学生将来很可能是一个陈寅恪,一个梁漱溟,也很可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
刘戈:校长们应更加自信些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不管是北大的校长,还是各个推荐中学的校长,都应该更加的自信,更加的理直气壮一些。教育改革的问题核心是高考的问题,高考现在核心的问题就是要不要坚持统一考试和统一招生。全世界的大学在招生时,都有统一考试,但不一定是统一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