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科大前校长朱清时遭遇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4日09:21  中国周刊

  遭遇质疑

  成就带来的光环,并未使朱清时完全与危机绝缘。他调整成教学院等做法,损害部分人利益,为此树敌;他作风强硬,不肯妥协,引发人们不满。

  一位老教授回忆,1999年前后,中科大兴建一幢六层楼房,本来设计屋顶是平坡。朱清时去上海发现,当时已经开始时兴斜坡,于是要求平改斜。基建的人不愿意添麻烦,但朱清时不肯让步,基建最后带着怨气改了。事后证明斜坡是有利于改善顶层漏水的,但“朱的工作方法有改善空间”。

  “这应该跟朱校长缺乏基层行政工作经验有关,他在到中科大以前几乎没有担任过任何行政职务,到中科大又很快当了校长。”这位老教授说。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院长抱怨,朱清时在5年时间里,总共才去过两次院长所在的学院,而且两次都是陪同中科院领导。显示出,他并不擅长如何去维系和下属之间的关系,即便是院长这一级。

  这些不满和敌人,成为朱清时连任的绊脚石。前述老教授透露,2003年确定下一任校长前,就有人到中科院去告朱清时的状。这与1998年的情况大相径庭,当时,他评价很好、呼声很高。

  朱清时最终没被绊倒,他于2003年5月28日被宣布继任校长。中科大历史上,此前只有首任校长郭沫若连任两届。

  在第二个任期里,朱清时在中科大校内留下“无为而治”的印象;在传媒界他则因勇于公开炮轰教育体制而赢得广泛认可。

  2002年开始,朱清时一直作为高教界的异类分子出现在媒体里。他公开批评学术造假成风、公开反对高校无限制地扩招、公开呼吁改革高考制度、公开批评教育部的教学评估……

  在这些潜规则盛行中国、无人敢站出来说话的前提下,朱清时的率真和勇敢,使他成为媒体的宠儿。媒体的传播为他赢得良好的声誉,他俨然成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教育改革者。

  少说多做

  与公众、传媒对朱清时公开批评教育界的行为大声赞美不同,中科大内部不少人对校长的激烈言语持有相反观点。

  一名退休中科大干部称,媒体中朱清时是一位富于改革精神,但郁郁不得志、无法实现其抱负的校长,校内还有另一种观点,就是他不过是个喜欢对公众发言、实际并未做多少实事的人。这两种印象的朱清时,在现实中交替印证。让人难以分清哪个才是本来面目,或者原本就是两者兼有。

  前述原院长也指出,朱校长对媒体讲的东西,在高校的人都知道,但他说出去了就能解决问题吗?重要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一认知背后,是迁离北京后的中科大人,对重建中科大辉煌的渴望。“痛骂固然解气,但只是痛快一下,校长还是要首先对学校负责。说白了,把教育部都得罪了,以后怎么做事?”一名中科大年轻教师说。

  多位人士认为,朱清时是个成功的学者,但未必是一个成功的校长。朱清时曾在一次演讲开始前公开提及这个问题,他谦虚地说自己做学者也没做得够好,至于后一个问题他避而未谈。

  朱清时也同样拒绝了《中国周刊》记者的采访请求,不愿对此问题进行正面回应。前述老教授惋惜地说,朱清时有能力有主见,也很坚持自己的看法,如果他能听取别人意见,团结同事,少说多做,或许会是教育部长的有力人选。一如从华中科技大学校长转任为教育部长的周济,或者刚刚履新教育部长的袁仁贵,他曾是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朱清时透过助理许建领婉拒采访的理由之一是,最近说得也很多了,要开始多做事了。

  中科大前副校长眼中的好校长

  49岁的程艺现在是安徽省教育厅厅长。在进入政界前,除两度出国留学外,他一直待在中科大。这段跨度27年的人生旅程始于1978年3月终于2005年9月,程艺以数学系本科生身份开始,以中科大副校长身份结束。

  从1998年起长达七年的副校长历练,加上最近四年多省教育厅长的经验,程艺和朱清时打交道的时间颇长。不过,他不愿意谈论老校长,而是愿意谈论如何做好一个大学校长——

  高校校长的管理各有特色,但有些东西是好校长共有的。这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民主和包容。

  这里的民主指,治学的民主,也就是集思广益,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来探讨办学。过去,有些德高望重的教授,什么官衔也没有,却常常成为校长的座上宾,成为校长的高参。现在,这些教授的学识和水平,更多的是被赋予各式待遇来予以承认,往往被任命一种行政职务。这样不但浪费了他们在学术上的积累,也使得他们和校长之间成了管理上的上下级关系,缺少了那种自由思索、畅所欲言的氛围。对他们的尊重真正应该体现在校长经常和他们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观点,把他们作为办学治校的思想库。

  目前,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个校长负责制,不是校长一个人,是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班子。现在,中国高校副校长的数量不能说不多,他们不能说不忙,但是为什么这样规模的领导班子,仍不及西方学校管理得有条理,管理得更精细呢?这里,除了中国的高校承担了更多的非学校应该承担的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之外,如何发挥整个团队的作用、发挥学校中层管理层的作用,值得探讨。

  大学校长要宽容。高校应该是多元文化汇聚的地方,讲究轻松的、活泼的氛围,这样才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对学生要宽容,不仅是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有自由发挥、自主选择的空间。对教师要宽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专业。不能因为自己是什么专业,就喜好什么专业,更不能利用行政权力发展自己的专业。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有些教师就喜欢独来独往,就一直钻到自己的学术,这样的教师都应该得到尊重。包括政治上的尊重、学术上的尊重,以及办学治校过程对他们意见的尊重。那种过分地实行年度考评,根据考评发放岗位津贴的做法,容易使学者变成工匠。

  校长还要慧眼识英才。人才对高校来说至关重要。现在选拨人才有指标化的趋向,都关心论文啊、承担项目之类的,但人才评价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靠尺子、靠指标来衡量。校长应该有独特的判断标准来识别人才,真正成为千里马的伯乐。

  最后一点是校长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举一个例子。现在大学都成立了学院,成立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学科综合交叉与集成,是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面,是为了管理重心逐步下移。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的学院设置过多,有的甚至比过去一个系科还要“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我想是学校的资源分配不合理。校长们敢不敢改革改革呢?如果说1950年代院系调整期间,设立了单科性大学不利于人才培养的话,那么今天大学内部单科性学院的产生,未必就有利于人才培养。

  总而言之,大学校长应该是站在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等角度全局考虑的教育家。很多高校的校长在专业上做得很出色,但专业上的水平不能代替办学上的水平。其实办学也是一个大学问,能够做好这个大学问也是了不起的。历史上,大教育家蔡元培、梅贻琦,他们做什么专业可能大家并不清楚,但他们在北大、清华有自己的办学思想,一直受到后人的敬仰。他们的办学经验和理念,可能是比学术论文更有价值的财富。这样的人,堪称教育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校长 中科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