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大病危教授50万元工资卡被学校冻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5日14:17  新民周刊

  中国,一个教授的末路

  武汉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张在元博士两年前患上罕见的神经元传导障碍,已经病危,然而武汉大学今年竟派员到他病床前宣布:终止其与武汉大学的聘用合同,停止提供医疗费和住房。已经不能言语、靠呼吸机维生的张在元在《新民周刊》记者面前,泪水沿着瘦削的面颊,静静淌下。

  撰稿·贺莉丹(特派记者)

  张在元保持着不变的姿势,平躺在病床上,头部仰起,盯着泛黄的天花板。这里是冬季的江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内科一间窄小的病房,墙体已呈斑驳之色。

  此刻,他那双偏爱0.18毫米红环绘图笔、勾画过无数建筑图纸的双手,依然有着微微的温度,它们肿胀无力地垂在棉被外,失去了往昔光泽。

  隔着烟波浩渺的东湖,张在元的病房与武汉大学北门那幢高高矗立的教1楼遥遥相望,不过,他已经不太可能回到那间位于15楼的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办公室了。

  仪器上的曲线,机械地滚动。几根长长的导管,延续着张在元的生命,这些白色的导管,曾经让他极度痛楚,它们被吊挂起来,以一个倒置的“V”字形,一头插进他开胸后瘀青的气管,另一头连接床头的呼吸机。

  两年多以来,这个59岁的男人,仿佛正在经历一场可怕的梦魇,“运动神经元病变”,这是护士台上的病例卡冰冷的记录,这种曾经袭击过霍金、在人群中极其罕见的病症,最痛苦的莫过于患者心智正常,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位国际知名建筑师成为一个“渐冻人”,从下肢向上蔓延,渐渐地,他的全身都被“冻住”,进食完全依赖鼻饲管,无法言语。伴生症还有双肺感染。

  但是,他的指甲与头发,被修剪得很整齐。这缘于妻子陈翠梅从未懈怠的细致护理。

  “张老师很清醒,直到现在,他的思想都特别活跃”,陈翠梅执拗地坚持。所以,只要是跟“张老师”有关的事,陈翠梅总是不厌其烦地去征询他的意见。

  他们结婚31年,“张老师”的嘴形、眨眼等面部神情表达的意思,陈翠梅能迅速“猜得出来”。

  偶尔,有年轻的学生来探望张在元,他会咧开嘴,转动眼珠,嘴角上扬,露出微笑一般的神情。跟以前一样,他多么地喜欢跟年轻人呆在一块儿。来访者如果流露出伤感的神色,他也会跟着眼圈泛红,大量的泪水沿着瘦削的面颊,静静淌下。

  “他们拿的是鲜花,送的是刀子”

  两年多以前,这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未曾预料到,自己将以这样的方式困顿于江城一隅。

  2009年4月30日,武汉大学人事部副部长杨峰、城市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张龙根、校医院院长方世平与组织部共4位负责人,拿着一束鲜花,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张在元的病床前宣读了一份《终止聘任合同证明书》,宣布张在元不再是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这也宣告,张在元在此日期后的医疗费用与有偿住房将可能无法获得武汉大学的保障。

  “他们真的把文书念了一遍”,在听完那份突如其来的仅100余字的“宣读”后,躺在病床上的张在元脸憋得很红,努力地做出了一个嘴形,表达“谢谢”两个字。这一幕,陈翠梅永远不会忘记。

  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武汉大学的4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匆匆离开。

  这个时候,大量的泪水忽然从张在元的眼角滚落,湮没于鬓角。

  “张老师选择了保存一位老师的尊严和荣誉”,陈翠梅深知,丈夫个性很强,“一般不会流泪”,她尊重丈夫的选择。虽然她涌上心头的是,“他们拿的是鲜花,送的是刀子”。

  武汉大学对待张在元此举,被一些人激烈地斥责为“卸磨杀驴”。继“高校贪腐案”之后,这所拥有117年历史的名校再一次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近日的公开说明中,武大称当时的张在元“意识清晰,情绪稳定,对此表示理解和接受”,陈翠梅难以接受这样的表述——“即便是照顾张老师很久的护工,有时也会不明白张老师的意思,他们怎么一来就能知道张老师是‘接受’了?!”

  而武汉大学人事部副部长杨峰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武大“不存在解除张在元老师的聘用合同问题,而是4年合同期到期后跟张在元老师的劳动合同自然终止”。这位多次参与斡旋此事的武大人事部负责人坦言,他们已感受到外界的“压力”,同样感受到这种“压力”的还有武大城市设计学院领导班子。

  对于张在元而言,绝症的到来并无太多征兆。

  在陈翠梅的记忆中,大约从2007年6月开始,张在元开始感觉“左腿没有力量”,行动不便,但那时他“忙得连吃饭都没时间”,只能抽出零星的空档去医院做个检查,也并没有住院,“他依然在武大工作,常常加班到很晚”。

  2007年10月底,随着病情的恶化,张在元住进了胭脂路附近的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年初,他转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VIP病房,当年9月21日,他转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直至2009年1月,张在元又转入该院如今这间呼吸内科的病房。

  张在元不同意上呼吸机,此前一段时间,都是陈翠梅亲手将氧气挤入他的气管,但后来情况危险,“他的气出不来,随时都有窒息的可能”,在开胸后,张在元只能每天躺在床上,细数时光流逝。

  武大方面称,截至2009年10月,学校除补贴张在元16.5万元用于治疗外,还垫付了医疗费用68.6余万元。

  陈翠梅向《新民周刊》记者证实,武汉大学确已付清了2009年1月张在元转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内科病房之前的医疗费,“一共不到50万元”。

  武汉大学人事部副部长杨峰强调,“到目前为止,张在元老师在医院治疗的费用基本上全额都是学校来承担的,2009年1月以后的费用,还是学校在垫支”。

  在2009年1月之后,陈翠梅收到医院的一摞“白条”,记者看到,截至11月20日,张在元的已用医疗费用高达436041.2元。陈翠梅并不清楚武大所谓的“垫支”是何意,而这笔医药费至今“还拖着”。因为“欠医院的账太多”,“以前每次都是我们离开原来的病房后,学校才交清医药费,所以医院常常我讲:你们欠账”。从今年9月底以后,曾担任过多年部队医院药剂师的她开始自费为丈夫买氨基酸、肠道营养剂等药物。

  “张在元老师是武大的一面旗帜”

  如自传体小说《红环0.18》所言,张在元的人生经历是“不安分”的:出身湖北公安农门、17岁开始当描图员,放弃武大事业编制、不惑之年到东京大学求学,55岁时又重回武大……

  人生兜兜转转,武大却始终是张在元生命中的重要驿站。“武汉所拥有的公司、工厂、哗众取宠的小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昙花一现。只有武汉大学在大浪淘沙的历史激流中,成为见证人类文化的中流砥柱”,他曾这样深情地表示。

  1984年,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玉将34岁的张在元从武汉城建学院调入武汉大学。当时,建筑系为工科院校之特色“专利”,武汉大学尚未设置工科,校方也有一种思想,认为综合大学不宜设建筑专业。但张在元才刚进入武大,便向刘道玉提出要在武大创立建筑系。

  建筑大师赵祖望回忆,为了使在校师生知道什么是建筑学,张在元在学校办了一个建筑图片展览,并连夜制作一个用泡沫塑料制作的超大模型,向大家表明:这就是建筑!

  但是,教育部的最后一关没有通过,自1985至1987年的连续三年申报均遭否决。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告诉张在元:武大想办建筑学系,除非有钱老的论证支持。

  “为了使建筑系能成立,他在无资助的情况下多次来往武汉与北京之间,向教育部陈述……有时为赶时间,他买不起卧铺,连座位也有时没有,他就一直站到北京”,赵祖望称。

  张在元进京,花了一周时间终于找到钱学森,钱学森爽快地答应了并亲笔写了5页纸的论证。1987年底,武汉大学终于成为全国综合类大学中第一所开办建筑学相关专业的高校,而武大建筑系即为武大城市设计学院之前身。

  但在次年,基于种种原因,张在元离开武大,赴东京大学留学并师从国际著名建筑师Fumihiko Maki教授,1995年,他获得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两年之后,张在元出任香港大学研究员,并赴美开始他的博士后课题研究。

  1999年,应广州市政府邀请,张在元来到广州主持“生物岛”总体概念性规划设计,并在这个城市度过了5年光阴。2001年,他在广州创办了自己的“喜马拉雅空间设计”公司并出任总建筑师。

  2000年,四校合并组成新武大,原老武大、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图学等专业合并组成新武大的城市设计学院(原名城市建设学院)。当时一度有传言称,由于缺乏核心学术领军人物,处于艰难磨合期的城市设计学院可能瓦解,学生亦可能被分流到其他院系。

  时任武大校长的刘经南院士“三顾茅庐”,找到了主持“喜马拉雅空间设计”公司的张在元。2005年,张在元将他的人生规划定格在珞珈山麓这座“中国最美的大学”。

  被聘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院长后,张在元提出,在武大,不领工资,不拿奖金。

  重回武大的这个决定,张在元并没有跟妻子陈翠梅商量过,只是通报了一声,陈翠梅对丈夫的决定也并不意外,“他是真的没有领过武大一分钱。这些都能说明,他的心里是多么地热爱这个学校”。

  到任后,张在元组织并创刊了城市设计学院院报《轮廓线》,还创办了每周一次的“同一地平线”学术讲座与“制高点”学术论坛。

  2005年,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在与张在元签订的一份《聘任岗位工作目标及任务书》涉及,要“培养学生在国际最高等级设计竞赛中获最高设计赛奖”。这一条,张在元同样做到了。2005年,他指导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4名学生,以“漂浮在母亲河上的生命”设计作品参加了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22届国际建筑师大学生设计竞赛,获得第一名UIA(国际建筑师联合会)金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这是国内大学首次在国际建筑界获此殊荣。

  2006年7月至8月,张在元组织并策划了主题为“中国轮廓”的“远征国境线”科学考察活动,历时45天,由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建筑学院的118名师生组成了18支考察纵队踏上征途(其中3支纵队来自悉尼大学),沿着中国国境线行程11万公里。

  “如此系统地大规模地探索中国整个漫长地国境线上的各种城市、建筑、要塞、村落,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张在元说。200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央视根据大学生们拍摄的影像资料制作了七集电视专题片,引起强烈关注。

  这项活动,张在元并未得到学校的资助,100多万元的经费,依靠他的募款。

  2007年年底,刘经南院士到病房探望张在元时,对着陈翠梅说,“张在元老师是武大的一面旗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更多关于 武大 教授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