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117和122中间的装煤站,又见捡煤房门口倒了2个人。武成飞又上前去拨了下,“哥们儿,快起来,快起来!”还是一动不动。武成飞拿随身带的矿灯往122照,这时浓烟又来了。
这是鹤岗采煤9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煤与瓦斯突出。瓦斯随逆向风流进入二段钢带机机头硐室,大约在2点30分,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波及井下作业采掘工作面28个。其中:采煤工作面5个,煤巷掘进工作面15个,岩巷掘进工作面8个,采区辅助、机电、运输、通风等辅助作业人员总计528人。
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党委宣传部长张金光称,这次在井底发生的瓦斯爆炸,相当于一次地震。11月22日上午,《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事故现场看到,周围20米范围内的建筑物因为爆炸受损,玻璃全部震碎。
武成飞的小灵通在奔跑途中跑没了,他所在的三水平上的这个捡煤房,离地面垂直距离还有800米,他要走的路,远不止这段距离。
逃生
第二次“轰”声响起的时候,21掘进队跟随撤离人群,已经来到主井的钢带机位置,但机子已经受损。
一个调配工说,这个巷道是回风口,浓烟、瓦斯熏人,不能走,在调配工的带领下,21掘进队上了一条入风口的路。这些回风口、入风口的常识,除了经验的积累,更多来源于日常的业务培训。在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党委宣传部长张金光看来,“正是有很多矿工由于懂得了煤矿发生事故之后自救的基本要领,进而死里逃生”。
3点10分左右,21掘进队遭遇第三次冲击波,有队友被热浪冲倒在地,一个队友头上撞出3个鸡蛋大小的包,几乎每个人都擦破皮。有的倒地后,没有大碍的爬起来赶紧往前继续走。
4点刚过,21号掘进队的7名矿工全部从副井爬了出来,成功逃生。而此时,武成飞仍然趴在捡煤房的地上,贴近地面的空间,有仅存的稀薄的空气。他不知道自己在捡煤房趴了多久,但他记得身旁紧挨着两个已经遇难的工友。
从122工作面到大巷,直线距离不到300米,改在日常,武成飞要不了几分钟就能走完,但在浓烟内,即使有灯,能见度也很小,看不着,跑进岔道,再折出来,如此反复,他终于来到二段钢带机的位置。
风门上,武成飞看到9个用粉笔写的大字:“此门不通,请走北大巷”。事后得知,留言者正是自己的同事——37岁的219号采煤队瓦检员王仕利,王因为带着30多名工友顺利撤到了安全地带,后被获救矿工赞为“救命恩人”“救人英雄”。
循着同事的提示,武成飞和117工作面的7个矿工一道,在8点20分的时候,终于找到了北风井,成功逃生。
截至11月23日下午3点,11·21鹤岗矿难人数已经超过百人。同日,以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为组长的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初步认定,这是一起责任事故。事发当天,黑龙江龙煤集团已撤销岳超胜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矿长、刘宗团副矿长(分管安全生产)、董钦奎总工程师的职务。
国煤纠结
最近5年,死亡人数多的几次矿难,更多的集中在东北,集中到国营大矿,比如2005年2月的辽宁孙家湾矿难,死亡210人,同年11月,与鹤岗临近的七台河矿难,死亡161人。
今年2月份的山西古交矿难的主角——屯兰矿,也是一个国有大矿,这座年产400多万吨原煤,从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着零死亡率的纪录的矿,被当地媒体称为“没有一块带血的煤”。矿工们对这里的安全非常信任,不少矿区领导都会介绍自己的亲戚朋友来此上班。但2月22日的矿难终结了这个神话,74名矿工死亡。
而这次发生特大矿难的新兴煤矿,是一座拥有3000多名矿工、年核定产煤145万吨的大型国有现代化煤矿。今年,该矿还因安全生产和信息化建设基础良好,被选定为煤矿防灾项目示范企业。
11月24日的财经网有一篇文章,题为《国有煤矿成为矿难高发区》。文中说,近年来,我国煤矿矿难高发,但多集中于私人煤矿,这成为取缔私人小煤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随着私人煤矿的取缔,国有煤矿的安全问题变得突出起来。在今年四起死亡人数超过30人的矿难中,有三起发生在国有煤矿。而央视经济半小时的报道此次矿难的一个标题便是“国有大矿为何成矿难冠军?”
也有人说,从百万吨煤炭死亡率看,国有大矿的比率还是很低的,但另一些专家则不同意,认为必须更多维度去考察。对此,冯兴元说,有些小的煤矿,人死了你也不知道,但是从目前的统计数字角度来看,目前的山西那边是国有的煤矿死亡人数多,比重大。
“每个矿的结构不一样,发生事故的概率也就不一样,小矿容易出事,但因为集中的人多,安全成本就更高,更容易疏漏。”冯兴元说。
冯兴元进一步说:“事实上,国有煤矿原来就是高发区,从2006到2008年冯根据网上的统计,在此期间山西地区矿难高发区都是国有煤矿。过去更多的关注目光放在了私营小煤矿上,认为事故和死亡人数比国有矿多,这是一种被扭曲的认识。” ★(应受访者要求,武成飞系化名)
这些年,百年煤城鹤岗一直都在寻找着出路,最初他们寄希望于中央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改造,但地底新的资源诱惑,最终把他们推回了老路
鹤岗标本:百年煤城的艰难转身
本刊记者/ 刘炎迅
鹤岗,这座“因煤而生”城市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从1917年开始,煤炭曾让这座小城荣耀不已。作为黑龙江省四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鹤岗产煤外输量一度位居全国第四。
过去的几十年里,从这里输出的煤炭达5.5亿吨,上缴利税26.5亿元。
如今,这些都已是昔日辉煌。
“寻找出路,如今是鹤岗最为紧迫的任务。”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曾多年研究鹤岗的煤炭经济和城市发展。
“随着鹤岗煤炭资源日渐减少,非煤产业发展滞后,鹤岗市已经陷入一个鹤矿集团的兴衰,决定整个城市发展的尴尬境地。”彭真怀说。
在很多普通的鹤岗市民看来,确定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让这座城市找到新的出路,那些年老的矿山可以停下脚步,不再负重前行。
2008年3月发改委确定了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城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有5个,都在鹤岗周围,分别是: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其中最近的伊春,距离鹤岗325公里。
但这325公里,让两座城市步入迥异的发展轨道。
在2009年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名单中,依旧没有鹤岗,曾矿难致死161人的煤炭重镇七台河,则位列其中。
这样的结果让很多鹤岗人无法接受。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彭怀真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让这座城市步履艰难。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牛晨在2006年时候就撰文指出,作为一座典型的煤炭城市,鹤岗虽未因资源枯竭而陷入困境,但是要想持续发展,仍需未雨绸缪,做好应对一系列矛盾和困难的准备。
从目前的资料显示,鹤岗市由于过量开采,整个城市地下几乎被掏空,地陷区达63平方公里,影响21000户的居民77980人。最深的沉陷区有30多米,填了又陷,陷了又填,恶性循环。20多年来,鹤岗为整治地陷灾害花掉了10多亿元。
作为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矿业城市,鹤岗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较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一矿一城”的建设模式,已很难满足一个正常城市对地形、交通、供水等方面的要求。而如今,最大的压力是下岗职工数量多、社会保障能力弱,各种矛盾容易激化。
鹤矿集团办有99个社会机构,比如幼儿园、邮政所、开发公司等等,养着6400多人,一年花费3.6亿。这对于一个23年没有新建井,9个生产矿中有6个实施破产重组的百年老企业,负担可想而知。“应调整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通过增加地方税收留成比例,向地方提供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的资金来源,以该项资金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鹏真怀说。
想停下来可能并不那么容易。
每年的冬季,都是用煤高峰季节,这里的采掘机日夜不停。而今年,另一个背景是,山西煤改,很多煤矿停下来,等待兼并重组。
作为国家另一个能源大省,东北地区的压力可想而知。
从2004年开始,一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即危机矿山资源接替勘探。
说白了就是给那些百年煤城找到新的出路。
但这对鹤岗却不是个好消息。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地测部李纯杰主任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新兴煤矿被列入危机矿山资源再勘探范围。
当时煤矿已经有两个采煤面,一个属露天煤层,在解放前就采完了,现在基本废了;目前正在大量开采的,是第二个。2006年,地测部门进行深部勘探,发现还有5000万吨的储量。于是继续向下开掘,作业面从地下500米向地下800米处深掘。
这一次,也正是在地下800米处,发生了煤与瓦斯突出。
“对于那些新矿,再采五六十年没有问题,而对于新兴这样的近百年老矿,可维持的年份已经越来越少。”李纯杰说。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资源接替勘探,让这座谋求转型的城市套上了新的束缚,一面要解决长期煤炭产业对这座城市的创伤,一方面又不得不继续负重前行,一些年代久远的老矿难免隐患丛生。 ★